四合院:淮茹笑夫,謝不嫁之恩 第516章 陳雪茹的顧慮
陳雪茹陪著笑臉,“誤會,一定是誤會。”
她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對方哄起來。一旦被定性為流氓,就完犢子了
“於莉,海棠,你們怎麼來啦?”
陳雪茹身子一晃,差點跌倒。
她原本心存一絲僥幸,可李子民叫出對方名字,對方找上家門,
完蛋了,
李子民和她哥一樣,讓人找上門。失去李子民,她就成寡婦了,新年,新睿也沒了爸爸。
陳雪茹如墜冰窟,心哇涼,哇涼。
“李大哥,我和爸媽特意來感謝你的!”於海棠看了一眼陳雪茹,驚到了。
李大哥的媳婦美豔動人,身材好!
“啥?感謝?哎喲,這不誤會了嗎!”
陳雪茹的心情一下子從穀底,又爬了起來。這才注意到,桌子上堆了一些禮品。
最上麵,是一塊顯眼的臘肉。
李子民莫名其妙,“誤會什麼?”
陳雪茹白了李子民一眼,重新恢複了傲嬌。她和於海棠對視,於海棠很快低下頭,敗下陣。
她和於母一聊,瞭解了前因後果。
“李副廠長,我們是來感謝你的。到了大院,跟人打聽,才知道您就是電熱毯廠的副廠長。”
“為了海棠的事,麻煩您親自跑了一趟,給您添麻煩了呀。”
於母非常客氣。
剛跟門口戴眼鏡的大爺一打聽,得知送海棠去廣播學院報名的李子民居然是電熱毯廠的副廠長。
立馬覺得送的臘肉超值,不心疼。
“你甭客氣,就是順手的事。就算我不幫忙,於海棠早晚能當上廣播員。”
這話,將於海棠哄得心花怒放。
感覺李子民是天底下,最懂她的人,不像爸媽坑完了大姐,還想坑她。
陳雪茹懸著心,放下了。
同時,
看李子民的眼神也變了。
陳雪茹擺出女主人的架勢,和於母寒暄了一陣,臨走前,於母打聽起了閻家。
“實不相瞞,我家閨女莉莉,之前媒婆介紹給了你們院的閻家老大。這不,我聽說,閻家不靠譜,又是掏大糞,又是搞什麼惡心人的玩意,有這事嗎?”
陳雪茹嗬嗬一笑,“老話說得好,無風不起浪,我們可是門對門的鄰居,閻家豈止是掏糞,提煉糞油,惡心的事情多了去。”
於莉皺眉。
她來的時候,正巧碰上了閻解成。雖然兩人沒見麵,但閻解成看過她的照片,認識她。
一聊,
於莉見閻解成模樣周正,又是電熱毯廠的技術員,總體上,感覺還不錯。
“我看那個小夥子挺好,一口一個阿姨,挺有禮貌的。單位也好”
於母對閻解成印象不錯,想瞭解更多內幕。
“雪茹”
陳雪茹躲開李子民,“哥,我知道你心眼好,不愛說人壞話。但事關女人一輩子的幸福,有些話,要說清楚。最後成不成,一切讓人家定奪,對吧?”
於母連忙點頭。
“您說得對,剛才那閻母一個勁打聽陪嫁,我就感覺不對勁。都沒有相親,也不聊彩禮,就惦記女方嫁妝的?”
於母越想,越感覺不靠譜。
陳雪茹一聽,樂了。
“我先給你講講閻埠貴的口頭禪,這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這話沒毛病,過日子就是要精打細算,但閻家不僅算計自家人,還算計街坊鄰居。”
“三大爺外號不少,閻老西,閻老摳,門神”
於母不解,“門神是啥?是保宅護院嗎?和過年貼的秦瓊,尉遲恭一個意思嗎?”
陳雪茹笑得前仰後翻,肚子笑疼了。
“可不是好話,意思是啊,那閻埠貴杵在大院門口,誰經過,都要算計一下,就是一瓣蒜,一勺鹽,那都是好的。”
於母瞬間沒了好臉色。
於海棠連忙搖頭,“雖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但人品也很重要。我可不想我姐被閻家扣死。”
她還年輕。
可不想等到嫁人,孃家那點家底,被閻家人算計去。
於母冷著臉。
“沒錯,嫁人不能光看條件,也要看人品。品行不端,就算有金山銀山,那也不能嫁。”
“閻家有啥條件?”
陳雪茹要將閻家一扒到底,原因也很簡單,如果於莉真和閻解成結婚了。
豈不是,
於海棠就有理由,隔三差五的往大院跑,趁機接近李子民?
“聽媒婆說閻解成是電熱毯廠的技術工,閻父是老師,這條件,也不錯吧吧?”
陳雪茹嗤笑一聲,
“這倒不假,但閻埠貴隻是普通的小學教師,一人養一大家子。閻解成那工作可是花錢買的,誰嫁他,是要背債的。再說了,閻家兩間屋子住六口人,兩口子住哪裡?”
“雖然電熱毯在蓋員工樓,就算閻解成能分到房子,那也是城外。咋滴?城裡人嫁到城外去,圖啥呀?”
“而且閻埠貴說了,兒女隻要工作,就要上交養老錢。吃喝拉撒每一筆賬,都算得一清二楚,彆人養兒育女是幫扶,他們養兒育女是門生意。你閨女嫁了,指望公婆幫襯純屬妄想,不被她們盤剝,就不錯了。說到油”
陳雪茹撲哧一下,笑出聲。
“當年,閻埠貴研究大糞煉油,可是哄到了派出所,傳遍了整條街。研究那玩意,不是缺德冒煙嗎?”
於父,於母,於莉,於海棠齊刷刷臉黑。
直接將閻家拉入黑名單!!
“你甭謝了,我也是看你大閨女有眼緣,纔多說了些。出了門,可不許亂傳,破壞鄰裡和諧”
於家一走,李子民看陳雪茹的眼神有點複雜。他的介入,一定程度改變了四合院劇情。
讓陳雪茹一攪和,於莉跟閻解成好不了。
“哥,你是不是特彆可惜?”
“可惜啥?”
李子民覺得陳雪茹有些奇怪,剛才的話,可不像她的風格。
陳雪茹眼眸閃爍,
“你是看於海棠十八歲,漂亮,水嫩。隨意將家庭地址透露了,生怕找不到你嗎?”
“雪茹,我很早就認識於海棠,這不碰巧遇上了。我去街道辦開會,正好有培訓班名額,就推薦了,隨手之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