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開局就得知驚天秘密! 第24章 師父
何雨柱見四下無人,便屏住呼吸,像清風掠過賈東旭身邊。
騰出一隻手,一記手刀,砍在賈東旭的脖頸處。
賈東旭一聲未出,軟軟地倒在地下。
何雨柱順手接住那條五花肉,繼續朝前走。
這年頭,也沒監控,這壞人,打了也就打了。
沒問題!
……
青磚墁地的衚衕像條凍僵的銀蛇,脊背上凸起的方磚縫成了鱗片紋。
西北風把雪粒子夯得很是瓷實,簷角垂下的冰溜子足有二尺長,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淡青色,活似倒懸的龍泉劍。
文丞相祠的鴟吻戴著雪冠,滴水瓦當墜下的冰錐,正對著衚衕裡晾衣繩上凍硬的棉褲。那藍布褲腿凍成了直筒,褲腰上補丁蓋補丁的碎布在風裡招搖,像麵破敗的百家旗。
公用水池的龍頭前,聚著幾個拿鐵釺鑿冰的街坊,冰碴子崩到牆根底下的白菜垛上,裹著棉被的冬儲菜們頓時開了花臉。
何雨柱哈著白氣轉過月亮門,忽然被道金光晃了眼。
這裡有個前清舉人,他家的朱漆大門上,銅門鈸凍成了琥珀色,裡頭嵌著片蜷縮的槐葉,倒像被封印的秋魂。
門墩石獅子的鬃毛結滿霜花,爪下繡球早被頑童堆成雪蛋,插著兩根冰柱權當象牙。
牆角的標語牆,“抗老鷹援高麗保家衛國”顏體大字,很是新鮮,應該是刷的。
“杜絕浪費資源,鴨毛雞毛即刻上交”,這肯定是錢姨的手筆。
糨糊未乾時落的雪片凍在筆畫凹槽裡,遠看像是白宣紙上灑了金箔。
牆根堆著的雪人套了頂破氈帽,煤球眼正瞪著斜對麵屋簷——那兒有窩麻雀在雪簷下開早會,撲棱棱震落的雪粉像撒了把水晶末。
臨街院裡的炊煙扭著秧歌往上竄,卻在觸到法國梧桐枯枝時散了形。
融雪順著瓦壟往下滴,在青灰牆麵上衝出道道黑痕。
何雨柱踩到塊活動的青磚,積雪下頓時迸出悶響——是去年深秋埋的蟋蟀罐裂了縫。
他蹲身拂去浮雪,看見冰晶裹住的陶罐裂縫裡,竟有根碧綠的草芽正弓著背往上頂,像要把整個冬天撬開條縫。
冬天剛剛來臨,春天已有訊息!
好兆頭啊!
何雨柱一邊朝衚衕裡麵走,一邊想著師父李鶴年的情況。
李鶴年,今年50歲,豐澤園大廚,魯菜大師,特彆擅長宮廷菜與北方官府菜。他的拿手招牌菜是八寶葫蘆鴨和珊瑚白菜卷。
其實按師父的歲數,何雨柱是應該當他徒孫的。
但由於何大清在勤行這一塊,輩分頗高,因此三年前,李鶴年就破例收下何雨柱,當了李鶴年的關門弟子。
這個師父,對何雨柱好地真是沒法說。一般手藝人學徒,三年打雜,三年學藝,三年再白給師父乾三年。
總共要九年,徒弟纔算滿師,可以自立門戶。
可李鶴年在三年裡,將自己平生所學,全部教會了傻柱。
傻柱在彆的地方不行,可在廚師這一行當,確有天賦。
三年之中,不但學會李鶴年所有技藝,還將其發揚光大,推陳出新的不少菜品。
傻柱還有一項本領,彆人做菜,他隻要在旁邊看一遍,就能複刻地十之**。
因此,傻柱也學會了不少川菜,粵菜和東北菜,甚至淮揚菜的菜式。
何雨柱很快就走到衚衕裡,師父的獨院門口。
這是個一進院子,不大,被師娘收拾地乾乾淨淨,整整齊齊。
青磚小院帶月亮門,裡麵有正房三間(東臥西廚中堂),廂房兩間。
院裡牆角種著一棵石榴樹,冬天葉子都掉光了。
旁邊的紫藤架上,還有些綠葉。
走進小院,何雨柱喊道,“師父
師娘。”
“在呢。”
隨著一聲清脆答應,一位梳圓髻,插玳瑁簪,麵容清臒,十指戴頂,穿著靛藍大襟衫,襟口彆著白玉蘭,五十不到的婦女走了出來。
這是李鶴年的老伴,傻柱的師娘——柳如蕙。
她看到何雨柱,高興地說,“柱子啊,外麵冷,快進來。”
何雨柱依言,同她一起走進正屋,師娘看到何雨柱手中的菜籃子,有些嗔怪地說,“來就來嗎,這又不逢年過節的,買這麼多東西乾嘛?”
何雨柱邊走邊說,“這不馬上要做謝師宴了嗎?我想了幾個菜,先做給您和我師父嘗嘗,品評一下。”
正屋陳設簡單,一張桌子
幾把椅子而已。
正對牆上,掛著文天祥畫像,一旁對聯手書“一片丹心照古今,五味調和烹春秋”。
榆木八仙桌擺著蒙塵的《齊民要術》,壓著半張1950年10月19日的《人民日報》。
(小貼士,這一天,誌願軍跨過鴨綠江!)
八仙桌旁,,一個清瘦挺拔,國字臉,穿著灰布對襟衫,五十出頭的老者,正端著一杯熱茶在細品。
他看到何雨柱進來,點點頭,“柱子來啦。”
此老者,正是何雨柱的師傅,魯菜大師李鶴年。
何雨柱恭恭敬敬地向師父問候,“師父好。”
李鶴年不禁有些奇怪,這珠子玩,這麼突然轉了性子,變得這麼有禮貌了,自己還不太適應了?”
現在的何雨柱已並非以前那個混不吝了,他察言觀色,立刻明白師父為什麼會奇怪的原因了,他表現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何雨柱,“師父,弟子以前年少無知,加上家父對自己也管教無方,致使弟子品行無端,口無遮掩,嘴臭得罪不少人,讓師父和一眾師兄難做人。”
“今弟子得高人教誨,幡然悔悟,決定痛改前非,請師傅給弟子一個機會。”
說完,何雨柱撲通一下,跪倒在地,直起上身,目不轉睛地看著師父。
不要奇怪,那時就是這樣。天地君親師,師父,可是占了親和師兩樣,何雨柱的跪拜,他完全受的起。
“好,好,好!浪子回頭,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李鶴年在廚師這一行,就是以儒廚著稱。他的文化水平,並不低。
李鶴年站起,右肩微聳,走過來攙扶何雨柱起來。
李鶴年由於常年顛勺,右肩自然比左肩要高聳。
師父和師娘有一子一女。
長子,李懷山,今年32歲,誌願軍某部後勤處長。
兒媳,朱梅香,部隊軍醫,解放石門戰役中犧牲。
孫子,李小虎,現年7歲,府學衚衕小學讀一年級。由爺爺奶奶撫養。
次女,李墨蘭,今年28歲,協和醫院兒科醫生,剛剛成婚不久,也不回來住了。
所以,這院子,就是師父師娘和小孫子三個人住。
師父家,也是烈屬之家!
何雨柱不知道李懷山現在高麗國哪裡?自己的鴨毛襖,生石灰水壺,還有即時速熱貼(暖寶寶現在的名字),他們能用上嗎?
李懷山既然是後勤處長,這些東西也是要由他分發下發的吧?
何雨柱心裡想著,嘴上卻說,“師父,師娘,我來做飯,您兩位嘗嘗我新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