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早穿20年 第101章 畢業與就業
-
但是,話到嘴邊,硬生生嚥了回去!
你能站起來拍桌子說“經濟建設不應該首先為了人民”嗎?找死也不是這麼個辦法!
你能公然質疑“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這個神聖目標嗎?這無異於自絕於人民!
你能反對“工業發展、教育醫療要服務廣大群眾”嗎?這直接撞槍口上了!
文中引用的論據,不少直接源自最高層講話精神和最新政策檔案,字字句句都透著“正確”。
評審席上一片沉默,隻有紙張翻動的沙沙聲。
那位想找茬的教授,額頭沁出了細密的汗珠,幾次欲言又止,最終隻是拿起紅筆,在幾個無關痛癢的措辭上象征性地劃了劃。
他內心充滿了憋屈和無力感:這小子太狡猾了!他完美地掌握了“政治正確”這張王牌,並且運用得爐火純青!
他把所有最正確、最不容置疑的口號和目標,都編織進了自己的論證體係裡,形成了一道堅固無比、難以正麵攻破的盾牌。
在這種絕對的“政治正確”麵前,任何基於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專業”質疑,都顯得蒼白無力,甚至危險。
最終,論文在一片心照不宣的沉默和幾聲程式化的提問後,“順利”通過。
黨建國走出答辯教室,長舒一口氣,臉上露出一絲複雜的笑意。
他知道自己取了個巧,鑽了一個特定時代思想鋼印的空子。
他利用了“政治正確”這柄雙刃劍,保護了自己超前的、可能引發爭議的核心觀點。
至於這觀點在未來會遭遇怎樣的評判?是讚譽還是罵名?他不在乎。
至少此刻,他成功地將那顆關於“發展為了誰”的種子,埋進了學術的土壤裡。
這顆種子或許會沉睡,但終有破土發芽,引發更深層次思考的一天。
驪歌終有唱響時。
1956年的夏天,黨建國迎來了他在大學的最後時光。
散夥飯安排在學校那間最大的、總是瀰漫著油煙和白菜燉粉條味道的食堂裡。
幾張長條桌拚在一起,上麵擺著比平日略豐盛些的菜肴:
多了一盤油汪汪的紅燒肉(雖然肥多瘦少),一盤炒雞蛋,還有幾碟鹹菜和一大盆飄著零星油花的蛋花湯。
空氣中除了飯菜香,還飄蕩著一種名為“離彆”的青澀與茫然。
黨建國坐在角落,安靜地吃著飯。
聽著同學們或慷慨激昂、或感傷低徊的臨彆贈言。
有人憧憬著分配到重要崗位大展宏圖,
有人憂慮著未知的基層生活,
也有人藉著幾分劣質散裝白酒的酒勁,抒發著對理想、對愛情、對未來的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他臉上帶著禮貌的微笑,偶爾附和幾句,內心卻像隔著一層毛玻璃在看戲。
文科生。
看著這群即將各奔東西的同窗,黨建國內心湧起一種極其複雜的情緒。
幾年的相處,讓他太瞭解這個群體的某些“秉性”了。
說他們全部是誇誇其談、眼高手低、善於鑽營、甚至在某些時刻可能落井下石的“王八蛋”,或許有些刻薄和以偏概全——
畢竟裡麵也有幾個埋頭苦讀、心思純良的書呆子。
但整體而言,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黨建國這個帶著後世記憶的“老靈魂”看來,更像是一群被時代洪流裹挾、被宏大敘事鼓舞、卻又常常困囿於自身侷限和現實落差中的“人生不如意者”。
他們滿腹經綸,引經據典,能洋洋灑灑寫出錦繡文章,卻可能算不清自己一個月幾斤糧票夠不夠吃。
他們熱衷於討論主義、路線、世界大勢,卻可能在分配工作時為了一個留在城裡的名額暗地裡較勁得頭破血流。
他們憧憬著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未來等待大多數人的,很可能是基層單位裡瑣碎的事務、微薄的薪水和一眼望到頭的平淡,甚至困頓。
他們敏感、自尊,卻又極易在現實的挫折或權力的誘惑下變形。
這種深刻的“不如意”,源於理想與現實間的巨大鴻溝,源於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長的普遍困境,也源於這個劇烈變革時代投射在每個個體心靈上的複雜光影。
看著他們此刻或躊躇滿誌或強作歡顏的樣子,黨建國心中冇有鄙夷,隻有一絲淡淡的、帶著憐憫的疏離感。
他就像一個提前看過劇本的觀眾,默默注視著台上演員們投入地演繹著屬於自己的、結局早已註定的悲喜劇。
飯局在一種微醺的、略帶傷感的氛圍中結束。
冇有抱頭痛哭,也冇有依依不捨的十八相送。
大家互道珍重,便如同蒲公英的種子,被時代的風吹向四麵八方。
黨建國獨自走在空曠下來的校園小路上,夏夜的微風帶著青草的氣息拂過麵頰。
離愁彆緒倒不算濃烈,畢竟他與大多數同學的交情也就止於泛泛。
但此刻,一種更深沉、更接地氣的感慨卻油然而生:
“哎以後,再也找不到這麼豐富、好吃、又便宜的食堂了!”
這感慨是如此的真實,甚至帶著點“冇出息”的煙火氣。
在這個物質依然匱乏的年代,大學的食堂,簡直就是學生心中的聖地!
豐富?相比於外麵清湯寡水的居民食堂或家裡一成不變的窩頭鹹菜,這裡至少能保證每天有菜(雖然多是白菜土豆蘿蔔)、有主食(米飯饅頭管飽)、偶爾還能見點葷腥(哪怕隻是肉末或油渣)!
那碗免費的、飄著幾縷蛋絲和蔥花的蛋花湯,更是無數清貧學子心中溫暖的神蹟!
好吃?或許以後世的標準看,這食堂的飯菜堪稱簡陋。
但在當時,大鍋菜裡捨得放的那點油星和鹽味,大師傅偶爾發揮超常炒出的那鍋帶著鍋氣的菜,就是無上的美味!
那碗稠乎乎、能照出人影的免費蛋花湯,更是被學生們戲稱為“青春聖水”,承載了無數饑腸轆轆時刻的慰藉。
便宜?那更是毋庸置疑!
國家補貼下的學生食堂,飯菜價格低廉到近乎象征性收費。
幾毛錢就能吃得飽飽的,這是走出校門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毫不誇張地說,這個時代學校的食堂水準,足以吊打外麵絕大多數需要憑票、限量、還常常缺油少鹽的“小灶”!
它是計劃經濟時代,象牙塔賜予學子們最實在、也最值得懷唸的福利之一。
離開了這裡,就意味著告彆了“吃飯自由”的最後堡壘,正式踏入需要精打細算、為每一口糧食操心的社會洪流。
黨建國最後望了一眼燈火通明的食堂方向,彷彿能聞到那熟悉的、混合著飯菜和消毒水的氣息。
他輕輕歎了口氣,將那份對“免費蛋花湯”的懷念和對“食堂天堂”的眷戀,連同那張輕飄飄的畢業證一起,深深埋進了心底。
前路漫漫,充滿未知的挑戰和計劃經濟的緊箍咒。
而那段在食堂裡,就著喧鬨的人聲和免費的蛋花湯,埋頭苦讀或與同學爭辯的青春歲月。
終將成為這個穿越者記憶中,一抹帶著煙火氣的、溫暖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