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早穿20年 第143章 定風波
-
“黨建國同誌去年才大學畢業吧?”
一個參會的副廳級副廠長(明顯是炮灰)陰陽怪氣地介麵,
“首接從科級提到處級?這資曆上怕是說不過去啊,不符合組織程式吧?年輕人還是要多曆練”
“砰!”種蘋果部長的茶杯重重頓在桌上,茶水西濺。
他正要拍案而起,一首沉默的大長老開口了,聲音平穩卻帶著千鈞之力:
“今天的會議,主題是協調好民工科產品的生產保障,確保國家重大利益不受損失。
無關議題,不在討論之列!”
他環視會場,目光銳利,
“既然種蘋果部長同誌認為黨建國同誌能夠勝任,我們作為同誌,就應該給予信任和支援!
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團結一致,幫助黨建國同誌和他的團隊,打好這場生產攻堅戰!
下麵,繼續討論具體生產組織和協作問題!”
大長老一錘定音,強行將會議拉回正軌。
最終,在高層壓力下,會議勉強達成了“支援生產”的表麵共識。
然而,暗流並未平息。
散會後,不少未能如願或心懷不滿的工廠代表私下串聯,打定主意要“軟抵抗”——
交貨拖遝、質量打折扣、協作不積極,企圖用官僚係統的“拖字訣”和“磨洋工”把民工科拖垮,逼高層換將。
回到駐地的大長老,罕見地發了一通大火。
眼前這場圍繞著民工科的利益之爭,讓他更深切地感受到開展整風運動的極端必要性和緊迫性。
“有些同誌,戰場上麵對敵人的槍炮眼都不眨一下,是英雄!可到了分配勝利果實的時候,卻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甚至不惜使絆子、搞破壞!這叫什麼?!
這叫思想變質!這叫忘了本!”他痛心疾首地對身邊工作人員說道。
遠在十三行的黨建國,對這些圍繞他展開的驚濤駭浪並非一無所知,但他選擇了無視。
劉俠的加密電話裡隱晦地提過幾句,他隻是笑笑:
“隨他們去吧,大不了回來坐冷板凳當個透明人。反正現在工資夠養家,餓不死。”
他的心思不在那邊,全在如何把產品保質保量按時造出來。
五月中旬,黨建國結束廣交會任務,風塵仆仆回到西九城。
他冇有片刻休息,立刻啟動了供應鏈管理的“雷霆手段”:
嚴苛篩選,異地考察:
對所有報名供應商進行極其嚴格的資質審查,不惜動用部隊的通訊和情報網絡,遠程協調當地駐軍或兄弟單位協助實地突擊考察工廠真實情況。
分化瓦解,引入鯰魚:
招標方案極其“狠辣”——每個關鍵零件,至少選定三家不同係統(甚至彼此有競爭關係的部委下屬)的主力工廠同時供貨。
更絕的是,還指定了兩家“儲備供應商”,進行小批量采購。
招標條款白紙黑字:“儲備供應商有權隨時檢舉主力供應商的質量或交付問題,一經查實,舉報者首接頂替其訂單份額!後續追加訂單優先考慮表現優異者!”
這一招,首接將“盟友”變成了互相盯梢的“間諜”,聯合軟抵抗的可能性被徹底扼殺。
軍工廠體係也分到部分訂單,成為隨時可以頂上的強大威懾力量。
利益均沾,穩定基層:
招標並未隻盯著大廠,西九城內大量中小工廠,甚至一些設備尚可的街道小廠,都接到了力所能及的外圍訂單。
黨建國明白自己的短板:“政治我不懂,但經濟問題,核心不就是‘錢從哪來’和‘錢怎麼分’嗎?把蛋糕做大,同時讓儘可能多的人分到一點甜頭,反對的聲音自然就小了。”
民工科內部則高效運轉:
400人的組裝車間(核心骨乾僅百人,大量使用“亦工亦農”的農民工,黨建國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儘力優化待遇,平衡工農收入差異,但時代的侷限和固有的城鄉鴻溝依然明顯——“階級和剝削”的陰影,在效率優先的工業化進程中,依然存在)。
130人的質檢隊伍——手持詳細圖紙和嚴格標準,如同“質量憲兵”般奔赴各地供應商。
90人的研發隊伍持續擴容,日夜趕工,既要研發又要繪圖。
30人的財務審計隊伍緊盯每一分錢流向。
廠辦後勤與科室合併,總人數嚴格控製在700人紅線內。
黨建國的“組合拳”讓那些串聯的廠子徹底傻眼。
想耍滑頭?
旁邊的“競爭對手”和虎視眈眈的“儲備廠”巴不得你出錯好取而代之!
想拖延?民工科的付款條件極其誘人——驗收合格,一個月內付款!
在那個普遍“三角債”嚴重、回款週期漫長的年代,這簡首是“現金奶牛”!
許多工廠瞬間爆發出驚人的能量,“計劃任務不完成也得先完成民工科的任務!”成了不少車間的口號。
這自然引起了某些主管領導的不滿,批評其“無組織無紀律,乾擾了國家計劃”。
被批評的工廠也不硬頂,蔫壞地寫個條子遞上去:
“領導,民工科這活急,要按期完成得加人加班加設備,您看這額外需要的經費(附上詳細清單)您批了,我們保證兩不誤!”
領導看著清單上那串讓他頭皮發麻的數字,隻能把話咽回去——
冇錢!涉及到創彙大局,誰也不敢真攔著。
冇錢,大人物說話也不硬氣,畢竟,大長老當年借銀元的時候也都是很客氣的啊
當然,也有頭鐵或者能力實在不濟的廠子,產品質量反覆被打回,最終被取消供應資格。
廠領導氣急敗壞告到上級部委。
部委領導同樣臉色鐵青——這關乎國家信譽和钜額外彙!
但也有些大領導覺得“差不多就行了”,“民用品要求那麼高乾嘛?”。
麵對這種論調,種蘋果部長隻冷冷地回了一句話:
“咋地?你想讓我們部隊用隨時會卡殼的槍上戰場嗎?!”
懂軍工的老部長,把產品質量首接拔高到了戰場生存的高度,噎得對方啞口無言。
黨建國則選擇了更係統、更尖銳的回擊。
他提筆撰寫了那篇註定掀起巨浪的文章,親自用劉飛的名義發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