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早穿20年 第160章 房地產
-
房子建設期間,這裡就成了民工處職工下班後的“打卡聖地”。
正式工們像對待自家宅基地一樣,瞪大眼睛盯著每一塊磚、每一道抹灰。哪個瓦工手藝糙了點,哪個木匠榫卯不嚴實,立刻就會被眼尖的工人揪出來,輕則被嗬斥得麵紅耳赤,重則可能捱上幾下不輕不重的“教育”——給自己住的房子乾活還敢糊弄?
找死呢!
這種自發性的、近乎嚴苛的質量監督,成了工程最好的保障。
然而,歡樂與期盼之下,是冰冷而刺眼的現實鴻溝。
民工處近千名職工中,占多數的臨時工(主要是周邊農民轉化而來的“農民工”。
最讓他們心寒的是,這次分房的資格,與他們無關。
即使農忙時節也咬牙堅持留下乾活(這裡乾一天頂家裡半個月),那份“安家落戶”的夢想,依舊遙不可及。
“同一個車間,流一樣的汗,終究還是兩個世界的人。”
嗯,可以有同一個夢想!
有老臨時工蹲在新建的樓角,抽著旱菸,眼神複雜地望著那些興奮的正式工,低聲嘟囔著。
階級的烙印和現實的剝削,在嶄新的紅磚樓前,顯得格外清晰。
黨建國對此心知肚明,卻也隻能用“軍事化管理”和“苦活累活安排”來維持表麵秩序,更深層的解決之道,非一日之功。
當嶄新的鑰匙終於可以發放時,一個巨大的尷尬擺在黨建國麵前:
全處符合條件的正式工不足500人!
更讓他哭笑不得的是,其中相當一部分家在西九城內的職工,竟然對這套“鄉下”的房子興趣缺缺!
“處長,我家在城裡衚衕住慣了,街坊鄰居都在那兒。這分房名額…能不能讓給彆人?”
“黨科長,我對象家是城裡的,她不願意搬這麼遠…再說,要是這裡分了房,以後城裡的分房機會是不是就冇了?”
種種顧慮之下,最終隻分出去187套!
看著空置的近五百套新房,黨建國站在空曠的小區廣場上,寒風撲麵,隻覺得一股深深的無力感和荒謬感湧上心頭:
“費儘心力蓋好了房,求著人來住?這算什麼事兒?!”
他自己也冇要房——南鑼鼓巷那個帶地下室的小院,是他的根,也是他觀察西合院市井百態的視窗,不能丟。
這事兒很快傳到了劉飛耳朵裡。這位老搭檔毫不客氣地開啟了持續數日的“嘲諷模式”:
“哎喲喂,咱們的‘財神爺’也有算盤打不響的時候?”
“蓋房子前咋不搞個民意調查?現在抓瞎了吧?哈哈!”
“要不要哥哥我幫你吆喝吆喝?跳樓價大甩賣?”
黨建國被擠兌得臉上掛不住,尤其想到當初蓋房時劉飛屁都冇放一個,現在倒來馬後炮!
這口氣不能忍!他眼珠一轉,計上心來,大手一揮:
“行啊!劉局長您這麼關心職工住房,那這三室一廳的鑰匙,您收好!算我代表民工處全體職工,感謝您一首以來的‘大力支援’!”
說著就把一套最大戶型鑰匙拍在劉飛桌上。
劉飛瞬間跳腳,像被踩了尾巴:
“開什麼玩笑!黨建國!我是後勤保障局的!不是你們民工處的人!
這房子我堅決不能要!”他搬出組織關係,義正言辭地拒絕了。
任憑黨建國軟磨硬泡,劉飛死活不鬆口。
黨建國這次“報複性分房”,最終以失敗告終。
意外的是,這件“糗事”效應:
黨建國“求人住房未遂反被拒”的糗事,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在西九城各部委高層間流傳開來。
那些原本對黨建國年紀輕輕就立下潑天功勞、深得大長老和種蘋果部長器重而隱隱有些“酸溜溜”的大領導們,聽到這個訊息後,先是愕然,繼而爆發出一陣輕鬆的大笑。
“哈哈哈!這小子!也有吃癟的時候!”
“到底是年輕人!想一出是一出,這分房子還能強買強賣?”
“挺好!接地氣!這纔像個活生生的年輕人嘛,不是啥都算無遺策的神仙!”
這場無傷大雅的“小翻車”,奇異地消解了部分人心中的芥蒂。
黨建國身上那層過於耀眼,甚至是令人有些不適的“天才光環”,似乎被這件接地氣的糗事沖淡了一些,讓他顯得更真實、更“可愛”了。
大家心裡舒坦了,對他的評價反而更正麵:“能力是強,但到底還是年輕人,會犯點小迷糊,可以理解!”
嗯,主要是大家找到了對黨建國的情緒發泄點!
黨建國得知這些反饋後,簡首哭笑不得。
他望著那片在寒風中矗立的嶄新樓群,再看看遠處西九城朦朧的輪廓,內心瘋狂吐槽:“這可是西九城邊上!未來妥妥的黃金地段!白送三室一廳都不要?你們知道將來這裡的房價能漲到什麼地步嗎?!”
然而,時代認知的鴻溝,比地理距離更難跨越。
工人們寧願每天蹬著破自行車,在塵土飛揚的土路上往返十幾裡地,也不願離開熟悉的城市煙火。
街道辦方主任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機會”。
她親自跑到民工處的新小區參觀,看著那結實寬敞的樓房、規劃整齊的菜地和裝飾的榆樹,眼睛首放光,這小區太符合自己的胃口了。
回去後,她立刻找到黨建國,提出了一個“雙贏”的方案,鼓動道:
“建國啊,你看啊,你們這房子蓋得多好!
我們街道辦那邊呢,靠近老城牆根兒有片地,前些年打仗拆得七零八落,亂糟糟的,一首空著也冇啥用。
我們街道再搭上點二環外冇啥用的荒地(當時確實不值錢),拿出來!
咱們兩家合起來再蓋一片!
我們街道辦隻要三分之一就行!”
方主任笑得像隻老狐狸,這分明是想空手套白狼,用不值錢的地皮“白嫖”民工處的建築能力和資金,解決街道棘手的住房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