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脊梁 第86章 出發
陳太初安頓好家裡,並於趙明玉做了最後的告彆,陳太初看著陳小虎的小臉,愛憐的撫摸著那熟睡的臉蛋。
“這次出航,我需要完成自己的一些願望,這是我們以後賴以生存的必要的東西。”
“如果我兩年以後還沒回來,你就著手安排,陳家與各個家族往吳淞江一個青龍鎮的地方,置辦產業,這個地方能夠避免我們的家被毀。”
“這件事請我會留一封信,一年以後你可以拿出來,讓族人安排我說的事宜,記住了,一定要記得,也許我回來之時,第一個靠港的地方就是那裡。”
趙明玉心疼的看著這個男人,“我就想做一個小女人,能夠跟自己的夫君一塊生兒育女,我不想讓你走”
“我當然知道你是我的女人了,所以我不在家的日子,你一定要恪守婦道”陳太初開玩笑說道。
趙明玉哭笑道“你如果兩年以後還不回來,我就改嫁了”
陳太初將趙明玉湧入懷中,安慰道“莫要說這些或,讓世人看看,老趙家不光是和稀泥的軟骨頭,沃州後,外麵的事有父親出麵,但是你要拿出當家主母的氣魄來,按照我的安排進行佈置。“
趙明玉點點頭然後把頭紮進陳太初的胸膛。
就要遠航,陳太初肯定要好好安慰一番,輕退羅裙,陳太初撫摸肚兜下以為哺乳而豐滿的**,趙明玉呼吸急促,身體不由得發燙.......
總之一句話,陳太初要再走之前好好的乾活,精心的耕耘......
陳太初在宣和二年的7月份從開德府出發,行至滄州小山港。對於此次出航,陳太初做出了一份比較詳細的計劃。
宣和二年秋,滄州小山港,海風帶著鹹濕的氣息,輕輕拂過港口。
在這看似平靜的港灣中,一場宏大的航海計劃正在悄然醞釀。
這份《大宋海外經略使陳太初航海計劃書》,如同一份神秘的寶藏地圖,詳細規劃著即將開啟的未知征程。
首先本次出航船隊建製:總計十三艘海舶。
其中旗艦“滄瀾號”,宛如船隊的核心巨擘,承載著整個航程的重任與期望。
“飛星”與“定海”兩艘領航船,如同明亮的星辰,將在茫茫大海中為船隊指引方向。
“豐裕”“廣儲”三艘補給船,猶如堅實的後盾,保障著船隊的物資供應。
“破浪”“斬濤”四艘護衛船,似勇猛的衛士,守護著船隊的安全。
“天工”匠作船與“嘉禾”農技船,更是各具使命,為航程中的技術支援與農業探索提供保障。
全隊共六百人,每一艘船都根據其功能與任務,合理分配著人員。
旗艦“滄瀾號”作為指揮中樞,搭載一百二十人,而其他各船則分載四十至六十人,確保每個崗位都有專業人員各司其職。
旗艦“滄瀾號”由陳太初親自擔任總製,王倫是他的副手,他們肩負著統領全域性的重任,如同船隊的靈魂,將引領眾人穿越波濤洶湧的大海。
柳德柱憑借其對星象水文的精通,執掌領航船“飛星”,在浩瀚星空中尋找船隊前行的方向。
王鐵柱,這位精通火器與船舶修造的能工巧匠,統領匠作船“天工”,為船隊的技術支援與維修保駕護航。
李鐵牛,以其勇猛無畏和出色的領導能力,帶領五十甲士駐守護衛船“破浪”,時刻警惕著海上的潛在威脅。
王奎則憑借對農業的瞭解,負責農技船“嘉禾”,精心管理著種子貯藏,為可能的農業交流與發展做好準備。
為了應對漫長的航程,糧秣的準備可謂精心至極。
三千石炒米,每一粒都摻入雪魄糖粉,不僅增添了風味,更能有效防蛀。
這些炒米被分裝在防水藤簍中,確保在潮濕的海上環境中依然能夠儲存完好。
八百甕醃菜與熏魚,用糖膠封口,並貼上“壬字”驗封,為船員們提供豐富的口味與營養。
此外,二百筐琉球薯蕷乾,不僅是重要的食物儲備,更是作為應急種源,以備在合適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種子。
淡水是海上航行的生命之源。
三千個竹筒水囊,每個都內建柳炭與磁石過濾層,為船員提供相對清潔的飲用水。
五套滄州精鐵蒸餾器更是船隊的珍貴裝備,每日可過濾海水二百斤,保障了淡水的持續供應。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精選藥材裝滿二十箱,這些傳統的中藥良方,是應對各種疾病的有力武器。
十斤金雞納霜粉,更是對抗瘧疾的特效良藥。百壇高濃度的“瓊霄玉液”,不僅是一種美酒,更是療傷消毒的佳品。
三千粒硫磺糖丸,巧妙地將驅蟲防瘧的功效融入其中,為船員的健康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十三具磁偏羅盤,校準了汴京磁偏角三度,成為船隊在茫茫大海中辨彆方向的關鍵工具。
六套銅製簡儀搭配《成天曆》星圖,為星象觀測與航行定位提供了精確的資料支援。
暗艙中藏著的十二門虎蹲炮與六十支燧發槍,是船隊抵禦海盜與未知威脅的強大武器,而火藥則分儲在糖膠筒中防潮,確保關鍵時刻能夠發揮威力。
二十箱“忠義糖”,看似普通的糖塊,卻內嵌硝石芯,遇酒即燃,巧妙地存放在底艙夾層,成為應對突發情況的秘密武器。
船隊將藉助東北季風的力量,沿著海岸線依次經過明州、泉州。
在這一過程中,船員們將仔細校驗《諸蕃誌》舊圖的水文標記,為後人留下更準確的航海資料。
抵達琉球後,船隊將補充淡水,並利用磁偏儀修正航向。
同時,與當地交換芭蕉、甘蔗種,開啟物種交流的第一步。
接著再往南走,在這段航程中,船員們將依靠晝觀日晷、夜測北極星高度來確定緯度,確保船隊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疫病,船隊在船尾專門設定了瘴氣艙。
一旦有船員出現疑似症狀,其衣物將以硫煙燻蒸三日,以徹底消毒。
而疫病者則會被轉移至“飛星”船單獨隔離,防止疫情在船隊中擴散。
淡水艙與貨艙之間隔以鐵板,嚴格保障淡水的衛生安全。
水手在取水時必須戴上橡膠手套,避免汙染水源。
對於食物,魚肉必須經過酒淬火烤,確保安全無害,違者將被罰飲黃連湯,以強化飲食衛生的重要性。
為了保持船員的身體健康,船隊製定了嚴格的衛生規訓。
每五日船員們需用含有艾草、蒼術、薄荷的藥湯沐發,不僅能清潔身體,更具有防疫保健的功效。
便溺桶每日卯時傾海,在傾倒前撒入石灰十斤,有效防止細菌滋生與傳播。
由二百人組成的航海團隊,是船隊的眼睛與耳朵。
其中六名星象士在柳德柱的統轄下,日夜觀測星象,為船隊指引方向。
十二名水文記錄員,每船配備一人,詳細記錄著沿途的水文資訊,為後續的航行提供寶貴資料。
一百二十人的匠作團隊,是船隊的技術核心。
十八名火器匠在王鐵柱的直接領導下,負責火器的維護與操作。
三十名船木匠,攜帶拆裝式齒輪水輪,隨時準備對船隻進行維修與改造。
一百五十名護衛甲士,是船隊的堅實護盾。
六十名重甲兵,身著鏈甲,手持毒弩,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
四十名火銃手,嚴格按照五日一驗槍管的規定,確保武器的效能,為船隊的安全保駕護航。
六十人的農技團隊,肩負著農業交流與發展的使命。
他們攜帶《陳旉農書》及三百斤占城稻種,期望在未知的土地上播下文明的種子。
同時,專設蠟封琉璃瓶,用於儲存新大陸未知作物種子,為農業的探索與創新做好準備。
這份詳儘的航海計劃書,凝聚著陳太初的智慧與心血,也承載著大宋對未知海洋的探索渴望。
然而,茫茫大海,危機四伏,船隊在啟航後究竟會遭遇怎樣的風暴與挑戰,誰也並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