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脊梁 第323章 荒島對話
靖康十一年三月,舟山島,荒廟。
海霧如紗,繚繞著斷壁殘垣與虯結的枯藤,將本就荒涼的廢殿襯得愈發幽寂陰冷。篝火劈啪,跳躍的光焰在斑駁的海神塑像臉上投下詭譎的陰影,也照亮了殿內相對而坐的三人。
康王趙構解下錦緞披風,露出內裡親王常服。正如陳太初所察,其人身形確如乃父乃兄一般,透著趙家皇室一脈相承的文弱與清瘦,臉頰微陷,麵色在篝火映照下顯得有些蒼白,唯有一雙眼睛,精光內斂,轉動間透著與外表不符的精明與審慎。他身後側,侍立著一位更年輕的宗室子弟,容貌端正,眼神沉靜,帶著幾分書卷氣,正是後世所稱的宋孝宗、此時的趙伯琮。
陳太初目光平靜地掠過趙構,最終在其身後的年輕人身上微微一頓,隨即收回,嘴角泛起一絲若有若無的弧度,語氣平淡卻帶著刺骨的鋒芒:
“康王殿下…紆尊降貴,親臨這海外荒島,與我這等朝廷欽犯、‘亂臣賊子’私下會晤…就不怕訊息傳回汴梁,被禦史言官的口水淹死?即便殿下身為皇叔,恐怕…也難逃‘結交逆黨’的非議吧?”
趙構聞言,臉上非但無半分慍色,反而露出一副深受冤屈的神情,連連擺手,語氣懇切甚至帶著幾分激動:“秦王!陳大哥!您這話可真是折煞小王,更是冤枉死小王了!”他身體微微前傾,目光灼灼地看著陳太初,“在小王心中,從未將您視為亂臣賊子!恰恰相反!”
他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彷彿發現知音般的興奮:“自拜讀殿下那篇《四海論》,小王便如醍醐灌頂,夜不能寐!‘君權無限則國運有涯’!‘天下為公,君臣共治’!字字珠璣,句句驚雷!道儘了小王心中積鬱多年卻不敢言、不能言的塊壘!”
他越說越激動,枯瘦的手指無意識地在空中劃動:“殿下所言極是!自古以來,權力儘歸一人,則天下安危係於一人之賢愚!其下州縣,官員亦如土皇帝,生殺予奪,無人可製!開國之初或可清廉,然承平日久,十載二十載,貪腐必成痼疾,蛀空國本!此乃千年痼疾!非猛藥不可救!”
他看向陳太初的目光充滿了毫不掩飾的欽佩:“秦王殿下不惜以身犯險,直斥君非,刊印賬冊,將工部巨虧、挪用軍費修宮苑之弊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此乃真正的大勇!大仁!大忠!在小王看來,殿下所提‘分權共治’、‘以法治國’,正是解救如今大宋沉屙的一劑良藥!千金不易的良藥!”
陳太初靜靜聽著,麵色無波無瀾。趙構這番唱作俱佳的表演,情真意切,幾乎能令人動容。但他心底卻清明如鏡。眼前這位康王,絕非僅僅是一個《四海論》的狂熱讀者。他看中的,是自己身後那足以撼動天下的武力——琉球的艦隊、精銳的“黑鷂營”、遍佈四海的商號與源源不斷的財富。他是想借自己的力量為火中取栗,達成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殿下此刻能說出這番話,”陳太初緩緩開口,聲音帶著一絲淡淡的譏誚,“皆因殿下…不在那九五尊位之上。不知那位置所能帶來的誘惑…是何等蝕骨銷魂。足以讓任何曾經的理想與承諾,都化為烏有。”
他目光如炬,彷彿要穿透趙構的肺腑:“或許有朝一日,殿下真的大權在握,屆時…看到的便不再是責任,而是那‘口含天憲、言出法隨’的無上快意。到時候,殿下隻怕會比當今那位…更加忌諱‘分權’二字。”
趙構瞳孔微微一縮,臉上那副激賞的表情瞬間收斂了幾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被戳破心思後的凝重與…坦誠。他知道,在陳太初這等人物麵前,虛偽的掩飾毫無意義,反而落了下乘。
他沉默片刻,再抬頭時,眼神已變得極為認真,甚至帶著一絲賭徒般的決絕:“秦王慧眼如炬,小王的心思…自是瞞不過您。不錯,那個位置,權柄滔天,無人不貪戀。小王亦是凡人,自不能免俗。”
他話鋒一轉,聲音低沉下去:“然,權柄愈重,責任愈巨!這個道理,小王還懂。更何況…”他嘴角勾起一絲微妙的自嘲,“我這人生性…或許還有些懶散,怕麻煩。真要將那億萬瑣事、天下興亡儘係於一身,日夜焦灼,或許…也並非我所願。那個位置,於我而言,未必就是必爭之物。”
此言一出,連他身後的趙伯琮都微微抬眸,眼中閃過一絲訝異。
陳太初聞言,眼底掠過一絲真正的詫異,隨即化為一種深沉的玩味。他打量著趙構,彷彿第一次真正認識這位親王。這番言論,倒是與他記憶中那個死死抓住權力不放的“宋高宗”形象大相徑庭。是真心話?還是更高明的以退為進?
片刻後,陳太初忽然輕笑一聲,那笑聲衝淡了殿內緊繃的氣氛。
“很好。”他說道,目光在趙構和趙伯琮身上掃過,“空談無益。既然殿下對‘分權共治’如此有興趣…不如,隨我親往流求一觀?看看那套模式,在海外之地,是如何運作的。”
他站起身,玄色袍袖拂過塵埃。
“或許親眼所見之後…”
“你我能找到…真正合作的基礎。”
海霧從破窗湧入,繚繞在篝火周圍。
趙構眼中精光一閃,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拱手: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小王…願隨秦王殿下,往觀流求新政!”
一場各懷心思的考察,
一次前途未卜的合作,
在這海外荒島的破廟之中,
悄然…
達成。
喜歡宋朝的脊梁請大家收藏:()宋朝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