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密碼:猶太人的傳世智慧 箴言七十一
-
箴言七十一
萬事從我做起
人最愛犯的錯誤是認識和觀唸錯誤,一旦觀念不正確,就必然導致行為跟著錯。
——猶太箴言
人人都希望有個好的家庭,在生活中獲得成功與幸福;也希望自己有個好的工作條件和擁有一個好的祖國。這樣的話,我們便可以不怎麼努力也可衣食無憂。可是,我們知道如何來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好的工作條件和富裕的國家嗎?我們羨慕那些顯赫的家族,可我們必須知道,當他們的先輩創業時多半也是白手起家,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才贏得了一片天地,而後繼者也是勤耕不輟,兢兢業業,在先輩的基礎上繼續前進,而絕不是坐享其成,坐吃山空。我們夢想著有個優雅舒適的工作空間,做著令人豔羨的白領或金領貴族,可是我們必須知道,這樣的工作空間是靠自己不斷地學習和經驗積累纔有的。同樣,我們希望自己降生在一個美麗富饒繁榮的國度,可是,正如肯尼迪說的那樣: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給予你什麼,而要問自己能為自己的祖國做些什麼。如果冇有一個個體的奮鬥與努力,一個國家又何來繁榮與富強呢?
總之,一個道理,一切都要從自己開始,善斷好壞遠遠不夠,與其指望彆人,不如自己親自動手。
可是,人的天性就是對彆人的過失總是很敏感,而對自己卻異常的寬容,有時甚至還為自己強詞奪理,巧言辯護。人很能嚴格地要求自己的妻子、兒女、同事、朋友、上司、下屬,卻唯獨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因此,人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以身作則,從我做起。中國有句俗話叫“正人先正己”,更告誡人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要時時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也”,先自我批評,管好自己,然後才能推己及人。
《猶太法典》中這樣告誡猶太人:
“最值得依賴的朋友在鏡子裡,那就是你自己”。
“人們介意他人身上些微的皮膚病,卻睜眼不見自己身上的重病”。
“人有兩隻耳一張嘴,就是要人凡事應多做少說”。
同時,《猶太法典》也這樣來比喻領導者:
“身體從頭開始”。
“冇有船長的船,就如同冇有舵,全然不知方向”。
“能以微笑回答彆人非難的人,是領袖之才”。
人首先要要求自己,然後纔可以要求彆人。路要真正自己去踩,才真正算走自己的路。自己不走,叫彆人走,是毫無道理的;而踩著彆人的腳後跟走,其實是替彆人走路。
猶太人有著凡事從自己做起,善於自我反省,慎獨自律的傳統。作為上帝的“特選子民”,他們以信守合約,遵守法律著稱於世。同樣,在猶太人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他們從來都是以身作則,先自己做好表率,然後才以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影響彆人,而很少有自己都冇有遵守卻讓彆人遵守的情況。或許,遵守規章,履行契約,從我做起,這些隻是猶太人從我做起的比較淺層次的表現。在內心的靈魂深處,猶太人有著可貴的“慎獨”精神,也就是可貴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評的精神,他們總是去問自己做了什麼,做對了什麼,應該做什麼,卻很少去要求彆人該怎樣。
在公眾麵前受到社會的壓力,遵守規範是比較容易的。而單居獨處之時,外界壓力完全消失,隻剩下內心的良知抵禦著蠢蠢欲動的惡念。唯有此時能把持得住自己,方算得上有道德根底的人,所以《塔木德》上有一句話,叫“在他人麵前害羞的人,和在自己麵前害羞的人之間,有很大的差彆”。
這個差彆,就是所謂“罪感”和“恥感”的區彆。
所謂“罪感”就是把罪之惡看作是由罪本身的屬性決定的。無論何時何地,人知我知,犯罪就是為惡,就是一件應該激起愧疚之心的事情。
而所謂“恥感”,則把罪之惡看作某種取決於外界狀態的屬性,為人知者方為惡,不為人知則無所謂惡不惡。所以,犯罪者的愧疚或者懺悔,不是為了作惡本身,而是為了作惡竟然被人發現。這種“隗”是為了“出醜”而愧,“醜”要是不出來,何愧之有?這種“悔”是為了搞錯時機而悔,要是正逢無人發現的機會,何悔之有?
很明顯,在“罪感”支配下的個體行為要比在“恥感’’支配下的行為,在遵守規範時有著更大的自願性、自覺性和自律性,這在猶太人的行為中表現得是十分明顯的。
猶太民族的大門始終敞開著,不能遵守上帝律法的人儘可以自己走出教門,何況連猶太共同體都長期處於某種“獨居”狀態,更不要說猶太人個體了,這樣一個民族不能不要求其成員多多“慎獨”,多多“知罪”。在拉比的教誨中,“獨居鬨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窮人拾遺不昧”和“富人暗中施捨十分之一的收入給窮人”同立為“神會誇獎的三件事”,其共同之處,儘在一個“獨”字。猶太人的上帝所讚賞的“慎獨”,其實正是猶太民族延存的基本要求。
猶太民族弘揚“慎獨精神”,但絕不必意味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絕不提倡“獨善其身”式的“隱士”,而是教導人們要和普羅大眾生活在一起。
有個拉比,行為高潔,為人親切而仁慈;對神虔敬,做事審慎,因此他理所當然成為受人景仰愛戴的人。
過了80歲後的某一天,他的身體的突然一下子開始變得虛弱了,並很快地衰老下去,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經臨近,便把所有的弟子叫到床邊。
弟子到齊了之後,拉比卻開始哭了,弟子十分奇怪,便問道:
“老師為什麼要哭呢?難道您有忘記讀書的一天嗎?有過因為疏忽而漏教學生的一天嗎?有過冇有行善的一天嗎?您是這個國家中最受尊敬的人,最篤敬神的人也是您;並且您對那像政治一樣肮臟的世界從冇有插過一次手,照理老師您冇有任何哭的理由纔是。”
拉比卻說:“正是因為像你們說的這樣,我才哭啊。我剛剛問了自己:‘你讀書了?你向神祈禱了?你是否行善?你是否做了正當行為?’對於這些問題,我都可以作肯定的回答;但當我問自己,你是否參加了一般人的生活時,我卻隻能回答:‘冇有。’所以我才哭了。”
以後的拉比們常用這則故事來勸說一些不在猶太人共同體活動中露麵的人,以使他們一起“參加一般人的生活”。從這裡不難看出,這個“一般人的生活”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衣食住行,也不是指常人的其他感性生活,而是特指猶太民族的集體生活。
可見,猶太人“從我做起”的這種以自我為基點的人生觀念,並不是與集體與彆的個體相離移的,猶太人“從我做起”的意義在於提升了自己,卻又影響感化了彆人,這比單純地要求彆人要強得多。正如在猶太複國運動中體現出來的,猶太人不論貧富,地位懸殊,一律為著心中的以色列建國而積極努力,他們從冇有想過要求彆人為重建國家而做些什麼,而隻是想著我能為祖國的重建做些什麼。正是這種先從自己做起的理念和精神昇華了猶太民族的集體感和凝聚力,才使他們能夠在四散各地的情況下緊密相連,並最終促成了以色列的再生。
智慧啟悟
任何人都希望彆人給予自己幫助。在困難和危險麵前,我們總在想:要是有人幫我一把有多好!於是,我們老寄希望於彆人,特彆是自己的朋友。但實際上,朋友再好也僅僅是朋友,他的心裡想什麼你隻能去揣測,而絕對不會受你的左右,而至於那些不曾相交的一般人,就更不彆指望了。一般而言,人是有善心的,但是絕不是每個人都是菩薩。所以,自己不做事而寄希望於人,自己便是天生的寄生蟲;與其將希望寄托在彆人身上,不如從自己開始,牢牢把握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