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說他暗戀我 宮牆暗影
-
回京的馬車碾過青石板路,將驚蟄的薄寒碾碎在輪下。
濟世堂的藥香混著料峭春寒漫出來時,左憶正用銀簪挑著藥渣裡的一點暗紫色結晶——那是從鐵膽坊死士衣物上取下的,與“寧心丸”的毒理同源,卻又多了絲西域“幻羅香”的異甜。
“姑娘,外麵來了位‘香藥行’的掌櫃,說送新到的安息香。
”小石頭掀開門簾,語氣帶著警惕,“可這時候哪有新香?而且……您忘了?太後不是還在冷宮‘禁足’嗎,怎還能動用宮外的香藥行?”左憶抬眸,透過窗欞看見街角那輛青布馬車,車轅繫著的銅鈴,與太後宮中舊年賞賜用的製式一模一樣。
她將銀簪放下,指尖在藥渣上碾了碾。
“太後的‘禁足’是假的。
”左憶聲音平靜,卻在轉身時,將銀護指悄然戴上,“陛下念及舊情,隻將她移至慈安宮偏殿‘靜養’,名義上禁足,實則仍能暗中調度宮外勢力。
”她頓了頓,補充道,“去請錦衣衛的周指揮使,說我這裡有‘幻羅香’的樣本,需他查驗來源,尤其查內造局近年的采買記錄。
”小石頭應聲而去。
左憶走到藥櫃前,取出藏在最深處的“寧心丸”蠟丸,用銀剪子剖開——丸心的暗紫色藥末,與藥渣裡的結晶如出一轍。
她忽然想起太後“靜養”前,那看似落寞卻帶著一絲狡黠的眼神,溫和裡藏著淬了冰的審視,像在看一枚隨時可棄、卻又能在暗處攪動風雲的棋子。
“原來‘寧心丸’不止是牽製,更是她清理‘知情人’的毒引。
”她低聲自語,指尖拂過藥櫃上容妃的醫案,夾層裡還夾著蘇墨的驗屍格目,“蘇墨、林文、張啟……太後這是要把知道‘血引’秘辛的人,都用‘寧心丸’和幻羅香,在她‘禁足’的掩護下,悄無聲息地滅口。
”正思忖著,門外傳來熟悉的腳步聲,沉穩得像敲在鼓點上。
李承恩掀簾而入時,玄色常服沾著晨露,眼底帶著徹夜未眠的青影:“剛從宮裡過來,太後稱病,藉著‘靜養’不便理事,把禮部春祭的差事,硬塞給了我。
她算準了,春祭事關國本,我不能推辭。
”左憶抬頭看他,目光落在他袖口沾著的一點香灰上,是祭祀用的檀香,卻混著極細的“幻羅香”粉末。
“春祭要用‘安神香’,”她指尖點向他袖口,“這香灰裡有‘幻羅香’,是太後的人藉著‘侍奉湯藥’‘打理佛堂’的由頭,在慈安宮動了手腳,趁機將香氛散入你途經的殿宇。
”李承恩垂眸,果然看見袖口那抹異樣。
他想起晨間去禮部取祭器,管事遞來的香爐確實熏著股甜膩異香,當時隻當是太後宮中用慣的貢香,未加留意。
“她身在‘禁足’之地,卻能精準對我下手,看來內造局、太醫院,都有她的人。
”左憶卻注意到李承恩衣襟上的一絲暗痕,像是拂過什麼漆器留下的:“您去慈安宮探望了?”“嗯,去了佛堂。
”李承恩點頭,“她雖在偏殿,佛堂卻仍由她親信打理。
我進去時,聞到股若有似無的異香,當時冇在意,現在想來,怕是‘幻羅香’。
”“佛堂……”左憶眸光一緊,“蘇明還在大理寺獄,他知道‘血引’的來源,怕是太後的下一個目標!她在佛堂動手腳,說不定是為了掩蓋與蘇明接觸的痕跡!”話音未落,周瑞帶著錦衣衛匆匆趕來,手裡捧著個錦盒:“殿下,左姑娘!剛在‘香藥行’的馬車上搜到這個!”錦盒打開,裡麵是個描金小瓶,瓶身紋著鸞鳳,與鐵膽坊的漆盒如出一轍,“瓶裡是‘幻羅香’,瓶底刻著‘內造局’的款識。
內造局的掌事太監劉忠,是太後當年從潛邸帶出來的心腹!”“內造局。
”李承恩眼神一凜,“劉忠仗著太後‘舊恩’,在宮裡隻聽太後調遣,難怪她‘禁足’了,仍能讓內造局為她私製幻羅香。
”左憶卻注意到瓶塞的縫隙裡,嵌著點暗紅絲絨:“這絲絨……是大理寺獄牢門的門簾用料。
蘇明所在的牢房,門簾正是這種絲絨。
”她忽然起身,“不好!太後要在獄裡對蘇明動手!她算準了我們會去查內造局,趁機調虎離山!”三人趕到大理寺獄時,獄卒正圍著蘇明的牢房惶惶然。
牢門緊閉,門縫裡泄出的甜香,正是“幻羅香”。
左憶立刻讓獄卒取來甘草汁,浸濕布條捂住口鼻,又以銀簪挑開門鎖——牢房內,蘇明癱在地上,麵色青紫,嘴角淌著黑血,手邊還滾著個空了的“寧心丸”蠟丸。
“還有氣!”左憶探了探他頸動脈,立刻取出銀針,精準刺入蘇明人中、內關等穴,又撬開他牙關,灌下甘草與萬華珠泡的解藥。
蘇明嗆咳著醒來,眼神渙散,嘴裡反覆唸叨:“血引……在、在太後的佛堂……紫檀木佛龕……她、她藉著‘靜養’,每日卯時都去佛堂,冇人敢攔……”李承恩眼神驟緊:“佛堂?她‘禁足’期間,竟還能自由出入佛堂誦經?”“坤寧宮本就是她的宮殿,‘禁足’隻是移到偏殿,佛堂仍由她親信看管,對外隻說是‘為陛下祈福’,誰也說不得什麼。
”左憶扶著蘇明,指尖在他手腕脈門上輕搭,眉頭微蹙,“他中了‘寧心丸’和‘幻羅香’的混合毒,雖救回來了,神智卻受損,怕是問不出更多。
”她忽然看向蘇明的手指,指甲縫裡嵌著點金箔碎屑,“這是……”“是佛堂供桌的金漆!”李承恩立刻反應過來,“蘇明定是趁太後‘祈福’時,被她的人帶至佛堂送‘藥引’,他趁機在佛龕上刻下了線索!”慈安宮佛堂的紫檀木佛龕,在晨光驅散香霧後,露出右下角一道極細的劃痕。
左憶戴上銀手套,指尖拂過劃痕,在琉璃鏡下,能看見木屑裡混著極淡的血漬——是“血引”的殘留。
“蘇明用帶血的指甲,在佛龕上刻了什麼。
”她取出隨身攜帶的顯影劑(以明礬、硃砂調製),小心塗在劃痕處。
片刻後,暗紅血漬洇開,顯出個模糊的“呂”字。
“呂煥!”李承恩與左憶同時低呼。
戶部侍郎呂煥,掌管漕運,是柳黨的核心人物,也是太後安插在朝堂、借“禁足”之名遙控的關鍵棋子。
“他藏在佛龕裡的,定是呂煥與太後勾結的證據。
”左憶指尖點在“呂”字右側,“劃痕斷在這裡,說明他冇刻完就被太後的人發現了。
”恰在此時,佛堂外傳來太後的聲音,由遠及近:“哀家不過在偏殿靜養,太子倒是有閒情,闖到哀家佛堂來了?”李承恩立刻將顯影劑抹去,回身行禮:“孫兒聽聞祖母身體違和,特來探望,見佛堂門開著,便進來看看。
”太後由侍女攙扶著,臉色雖帶病態,眼神卻銳利如鷹,掃過佛龕與李承恩身後的左憶:“太子倒是有心。
隻是憶兒一介醫女,來哀家的佛堂做什麼?哀家這裡,可不興女眷隨意進出。
”左憶垂眸,聲音平穩無波:“回太後,奴婢隻是隨行,替殿下看看佛堂的熏香,是否因久置而生了黴氣,擾了太後清修。
”她特意揚起手腕,銀護指在晨光下泛著冷光,“奴婢剛在外麵聞到‘幻羅香’的異氣,怕這香對太後龍體有礙。
”太後眼神微變,隨即笑道:“原來如此。
太子有心了,哀家這裡用的是先帝賜下的老檀香。
”她轉向李承恩,語氣放緩,“春祭在即,太子還是多操心正事吧。
哀家這個‘病人’,可幫不上什麼忙。
”離開慈安宮時,左憶走在李承恩身側,能感受到他緊繃的肩背。
“太後的‘禁足’,就是塊擋箭牌。
”她低聲道,“她明著‘安分’,暗裡卻利用佛堂、內造局,把所有動作都藏在‘祈福’‘養病’的由頭下。
剛纔我塗顯影劑時,聞到佛龕後有硫磺味,她定是用硫磺熏過,想銷燬血漬,還能推說是‘熏香除晦’。
”“但她冇找到蘇明刻的‘呂’字。
”李承恩眸色沉鬱,“呂煥是關鍵,必須在春祭前,拿到他與太後勾結的證據。
她越用‘禁足’掩飾,越說明呂煥那裡藏著要命的東西。
”兩人回到濟世堂時,暮色已將藥香染得粘稠。
左憶剛將蘇明的毒理記錄謄抄完畢,就見小石頭捧著個油紙包進來,臉色發白:“姑娘,有人送了這個來,說是‘鐵膽坊的新藥引’。
門口的侍衛問是誰,那人隻說是‘宮裡佛堂的人’,放下就走了!”油紙包打開,裡麵是個黑陶小壇,壇口用雪蠶繭封著,壇身刻著“血引”二字。
左憶瞳孔驟縮,以銀簪挑開雪蠶繭,壇內並非赤焰花汁,而是顆血淋淋的人心臟,尚在微微搏動,表麵爬滿了暗紅色的斷魂草藤蔓。
“是活祭!”左憶聲音發顫,不是因為恐懼,而是法醫對生命被如此褻瀆的憤怒,“用活人心臟做‘血引’,斷魂草會在血液裡瘋長,觸之即死!她藉著‘禁足’的掩護,竟敢用這種禁術!”李承恩一把將她拉到身後,長劍出鞘,劍氣逼退壇口溢位的紫霧。
他看著那顆還在跳動的心臟,眼底翻湧著驚濤駭浪:“太後竟用這種禁術……她是鐵了心,要在春祭時,讓斷魂草徹底爆發。
她‘禁足’在宮,卻能精準投毒、送血引。
”“春祭要獻祭五穀,用的是太廟裡的‘五穀鼎’。
”左憶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指尖在陶壇上劃過,“她定是想把這‘血引’心臟,藉著‘宮中新進供品’的由頭,投入五穀鼎中,借祭祀儀式,讓斷魂草毒染整個太廟!她在‘禁足’中,把所有臟活都交給了呂煥、內造局的人去做。
”“太廟是國之根本,她想動搖國本!”李承恩厲喝,“周瑞,立刻帶人去太廟,搜查五穀鼎!再去戶部,控製呂煥!”錦衣衛如旋風般離去。
濟世堂內,隻剩下左憶與李承恩,還有那壇散發著死亡氣息的“血引”。
燭火搖曳,將兩人的影子投在藥櫃上,長長短短,像糾纏的藤蔓。
李承恩看著左憶蒼白卻依舊冷靜的側臉,她正用銀鑷子夾起一縷斷魂草藤蔓,放在琉璃片下觀察。
他忽然伸出手,輕輕覆在她握鑷子的手上——她的指尖冰涼,因用力而微微發顫。
左憶像被燙到般縮回手,疑惑抬眸:“?”“冇什麼。
”李承恩收回手,指尖殘留著她的微涼,“隻是覺得,你該歇歇。
”“證據還冇分析完。
”左憶低下頭,繼續觀察藤蔓,“這斷魂草的根鬚裡,有內造局特有的‘金膠’痕跡,用來粘合器物的,說明壇是內造局做的。
呂煥主管戶部,內造局的采買銀錢,都經他手……”李承恩有些無奈的看著她,伸手替她攏了攏險些被燭火燎到的鬢髮,指尖擦過她耳廓,帶著暖意。
左憶下意識偏了偏頭,但冇說什麼。
“我去太廟。
”李承恩起身,玄色衣袍在燭火下泛著沉光,“你留在此處,分析這‘血引’的毒理,若有發現,立刻派人去太廟找我。
記住,保護好自己,她的人,可能就在附近。
”“好。
”左憶點頭,目光又落回琉璃片上的斷魂草,“我會儘快。
”李承恩走到門口,又回頭看了她一眼。
燭火將她的身影映在藥櫃上,專注得像一尊玉石雕像,隻在自己的世界裡熠熠生輝。
他輕輕帶上門,將濟世堂的藥香與她的專注,都關在了門內。
夜色深沉,太廟的紅牆在月光下泛著冷光。
李承恩站在五穀鼎前,看著周瑞從鼎底取出的那個黑陶小壇,與濟世堂的那隻,一模一樣。
他握緊壇身,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心裡卻想著濟世堂那盞孤燈,和燈下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