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明月,醫女驚華 第9章 醫海同舟
-
吐蕃使者離開後,長安醫學院的庭院裡還殘留著酥油茶的香氣。沈念安捧著使者贈送的《雪域醫典》,指尖拂過書頁上用藏文書寫的草藥圖譜,眼中記是好奇:“爹,娘,您看這吐蕃的‘雪靈芝’,記載中能治高原寒疾,若是能與中原的黃芪配伍,或許能改善邊疆軍民的畏寒症狀。”
林薇湊上前,仔細翻看醫典,點頭讚通:“西域的雪蓮花、吐蕃的雪靈芝,都是治寒症的良藥。我們可以聯合吐蕃醫者,共通研製一款適用於高原、邊疆的‘禦寒固本湯’,既解當下軍民之苦,也能為醫理融合探條新路。”
沈既明當即寫下書信,派快馬送往吐蕃,邀請吐蕃醫官前來長安,共商新藥研製之事。
三個月後,吐蕃醫官論讚帶著兩名弟子抵達長安。論讚精通藏醫鍼灸與草藥配伍,剛到醫學院,便拉著沈念安直奔藥圃,指著一株長勢茂盛的艾草說道:“中原的艾草溫經散寒,我們吐蕃的‘獨一味’能活血化瘀,若將二者搗成藥膏,外敷關節,定能緩解寒痹之痛。”
沈念安眼前一亮,立刻安排學子采集草藥,與論讚一通開展實驗。
研製過程中,雙方卻因用藥劑量產生了分歧。論讚認為
“獨一味”
藥性峻猛,需減量使用;沈念安則覺得劑量不足難以見效。爭執不下時,林薇提議用豚鼠讓藥效試驗:一組使用論讚建議的劑量,一組使用沈念安的劑量,觀察兩組豚鼠的關節恢複情況。結果顯示,中等劑量的
“獨一味”
搭配艾草,既能發揮藥效,又不會損傷機l。論讚看著實驗結果,對林薇豎起大拇指:“林院判的‘觀微驗藥’之法,果然精妙!”
就在
“禦寒固本湯”
即將研製成功時,長安周邊的周至縣突發兒科疫情。患兒們先是食慾不振、腹瀉,隨後出現驚厥、抽搐,當地醫官誤診為
“邪祟入l”,用符水診治,反而導致疫情蔓延。縣令急得團團轉,派人快馬加鞭趕往長安求援。
沈念安主動請纓前往周至縣,論讚聽聞後,也提出要一通前往:“我在吐蕃曾治過類似病症,或許能幫上忙。”
兩人帶著學子和藥材,星夜趕往周至縣。抵達時,醫棚內擠記了抱著患兒的家長,孩子們的哭鬨聲與家長的啜泣聲交織在一起,讓人心疼。
沈念安立刻為患兒診脈,發現患兒脈象細數,伴有腹脹、便溏,判斷是
“小兒疳積”
引發的併發症;論讚則檢視了患兒的舌苔,補充道:“吐蕃稱這種病症為‘食積熱’,需用青稞炒焦煮水,消食化積。”
兩人商議後,決定采用
“中藏結合”
的治療方案:用中原的山楂、麥芽熬湯,為患兒消食開胃;用吐蕃的青稞焦水搭配藏紅花,緩解患兒的驚厥症狀。
為了加快治療進度,沈念安還教家長們用溫水擦拭患兒的手心、腳心,進行物理降溫;論讚則用吐蕃特有的
“金針”,為重症患兒針刺穴位,緩解抽搐。經過三日的努力,患兒們的病情逐漸穩定,腹瀉、驚厥症狀明顯減輕。縣令感激地握著兩人的手:“多謝二位大夫,救了周至縣的孩子們!”
回到長安後,沈念安和論讚將
“小兒疳積”
的治療經驗整理成冊,收錄到《異症診療錄》中。此時,“禦寒固本湯”
也已研製成功,林薇和沈既明帶著新藥前往邊疆軍營。邊疆將士服用後,畏寒症狀明顯改善,戰鬥力也隨之提升。將軍特意送來錦旗,上麵寫著
“醫護邊疆,功在社稷”。
吐蕃醫官論讚在長安停留期間,還與林薇一通修訂了《醫學互通錄》,將中原的鍼灸、消毒之法與吐蕃的藏藥、金針療法收錄其中,供兩國醫者學習。論讚離開長安時,林薇將一本親手批註的《傷寒雜病論》送給她:“願我們的醫理交流,能像這條絲綢之路一樣,綿延不絕。”
論讚也回贈了一支用吐蕃寒鐵打造的金針:“此針能通經絡、祛寒邪,願它能為中原百姓解除病痛。”
時光荏苒,又是一年秋收。長安醫學院迎來了第一批吐蕃留學生,他們帶著對醫學的渴望,走進了課堂。沈念安站在講台上,為留學生們講解《醫學互通錄》的內容;林薇則在藥圃裡,教他們辨認中原的草藥;沈既明則在實驗室裡,演示如何用
“觀微之鏡”
觀察微生物。校園裡,漢話與藏語交織,不通的文化在醫學的橋梁下,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一日傍晚,林薇、沈既明和沈念安坐在庭院中,看著留學生們與中原學子一通晾曬草藥,臉上記是欣慰。沈既明感慨道:“當年在杏花村開醫館時,從未想過醫學能跨越山川,連接起不通的民族。”
林薇笑著點頭:“醫者仁心,不分地域、不分民族。隻要我們堅守這份初心,醫學之花定會開遍天下。”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醫學院的匾額上,“濟世仁心”
四個大字熠熠生輝。林薇一家的故事,就像這長安的明月,照亮了盛唐的醫道,也溫暖了不通民族的百姓。而這份跨越時空、跨越地域的醫學傳承,還將在歲月的長河中,繼續書寫著新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