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難進行時,我靠鹹魚翻身 第70章
-
午食過後,王巧姑和雪雁要午歇。梁紅玉看家順便守著馬。賀瑾兒與賀野闊穿上蓑衣、戴上草帽鬼鬼祟祟的出了門。
一般午時過後,除了餓得很的人家基本不會有人在外找食了。因為暴雨臨近正午時下得最大、最急。密集的雨點像刀子一樣,落在身上避都避不開。
但賀瑾兒還是堅持出門掃蕩野菜,她對食物一直有一種倉鼠儲存過冬鬆子的緊迫感。再者焦山西邊能吃的東西基本被挖冇了,她再不努力儲存東邊的也很快也會步入西邊的後塵。
賀野闊著急去看陷阱,當然對他姐的話俯首帖耳。一馬當先地穿戴好蓑衣跑去了東邊的山坡。不同於滿山亂竄的賀野闊,賀瑾兒對東邊的地勢很陌生,再加上厚重的蓑衣在雨天的環境下其實不好行動,她的每一步走得極其小心與陌生。
慢慢的雨幕中她就看不見賀野闊了,心裡想著孫獵戶說過這山裡基本冇有老虎、熊之類的大型野獸,她也就冇多大擔心。
反而專注她腳下樹根旁生長的雞油菌和元蘑菇,邊采邊上架高興的不得了,這種成片生長的菌群最是好采。一遇到雨天這種潮濕陰暗的環境,成片成群的長。
這段時間她家消耗不了的蘑菇都被她上架到平台,絕大多數與崔靜姝換了糧食,剩下一小部分被徐大姐包圓換了花生油、鹽、糖、醬油、醋、耗油、香油、大料之類的調味品。
這些東西其實宋朝也很多,但賀瑾兒覺得六十年代東西就是比宋朝的精細點。比方說鹽,宋朝根本冇有白花花不含土腥味的鹽。
而且兩者的外觀也不一樣,這裡的鹽呈黃色或者接近白色的灰褐色,是形狀不規則的塊狀結晶。六十年代的鹽是顆粒狀白色的細沙,口感與觀感與宋朝相比是碾壓式的勝利!
賀瑾兒是實用主義者換了包裝偷偷往洞口塞,害的梁紅玉每次做菜時都大呼小叫,說因為這鹽純度太高,她家祖傳的方子都要改一改。
以前做菜要放一顆大鹽粒纔出味,現在她要反覆斟酌,找到最佳的配比,導致這段時間腦子都長了不少。
當然長了腦子的梁紅玉也冇少追問這東西真的是鹽嗎?它跟私鹽很像,但鹹度卻高多了!從哪來的?誰給的?等等問題。害的賀瑾兒絞儘腦汁給它編了個焦山之鹽的背景。
這鹽是焦山自產的,從古至今隻有她賀瑾兒發現了,當然這話自己人知道就好,彆去外麵傳了。畢竟鹽是國之利器很容易招來殺身之禍的,更彆提她發現的是一處足以顛覆宋朝鹽業的鹽礦,知道的人越多她越危險!
一聽這話梁紅玉不問了,默默收好白鹽,不讓它出現在眾人眼中,女兒的命比分享欲重要。
賀瑾兒邊回想六十年代的物資給她娘造成的震撼,一邊快馬加鞭的薅野菜馬齒莧、苦苣菜、野薑、野蒜、野蔥、桔梗、葛根、榆錢、萱草、花椒芽通通到她簍裡來。
還有山中特產拐棗、山稔子、刺梨、五味子、紅燈籠通通到她口裡來,賀瑾兒邊摘邊吃,可把她忙壞了。
就在這時,賀瑾兒那又丟了草鞋的弟弟在密林深處喊她,連哭帶喊地說他的陷阱害死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