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重啟開元盛世 第7章 東宮暗影
-
張九齡離去時那近乎煥發的神采,與殿內沉滯的空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層薄紗屏風仍未撤去,彷彿一道無形的界限,劃分著真實與表演,過去與未來。
高力士垂手侍立,心緒依舊沉浸在方纔那石破天驚的對話所帶來的震撼餘波中。陛下對待李林甫的敲打與對待張九齡的暗示,一抑一揚,其背後所蘊含的意圖,讓他光是稍稍揣測,便覺心驚肉跳。他悄悄抬眼,覷向屏風後那模糊的身影,隻覺得那身影雖看似虛弱,卻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像一座不可測的深淵。
就在這時,一名小宦官幾乎是踮著腳尖,無聲地趨近高力士,用氣聲極低地稟報:“阿翁,太子殿下……還在偏殿侯著。”
高力士眉頭幾不可察地一蹙。是了,方纔隻傳了李相和幾位相公,以及意外被點名的張九齡,太子殿下確實一直被晾在偏殿。這……於禮不合,更透著不尋常。
他不敢怠慢,忙趨步至屏風前,躬身低語:“大家,太子殿下仍在偏殿等侯問安,您看……”
屏風後沉默了片刻,才傳來皇帝依舊沙啞的聲音:“讓他進來吧。”
這語氣,平淡得聽不出任何情緒,既無對待李林甫時那若有似無的敲打,也無麵對張九齡時那隱含的激賞,隻有一種近乎漠然的平靜。高力士心中更是打起鼓來,應了聲“是”,快步出去傳召。
不多時,一陣略顯遲疑、甚至帶著幾分怯懦的腳步聲由遠及近。太子李亨低著頭,小心翼翼地走入殿內。他身著儲君的常服,顏色卻偏於暗沉,襯得他臉色愈發蒼白。不過三十多歲的年紀,眉宇間卻已積壓著濃重的憂色和一種長期壓抑下形成的謹小慎微。
他走到屏風前,甚至不敢像張九齡那樣走到近前,便在數步外跪倒,叩首,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兒臣……叩見父皇。恭祝父皇聖l安康。”
“起來吧。”屏風後的聲音傳來,依舊是那份令人不安的平淡。
“謝父皇。”李亨依言起身,卻依舊低著頭,雙手緊張地交疊在身前,指尖微微發白。他不敢主動開口,隻是屏息靜氣地等待著,如通等待審判。偏殿漫長的等待,早已將他本就不多的勇氣消磨殆儘,隻剩下惶恐和猜疑。父皇為何獨獨最後才見他?是因為不喜?還是……有了彆的想法?
殿內陷入一種令人窒息的沉默。李世民透過薄紗,冷靜地審視著這個名義上的兒子,大唐的儲君。
從李隆基的記憶裡,他對這個太子並無多少好感,甚至多有猜忌。李亨性格軟弱,優柔寡斷,缺乏人主應有的魄力和擔當,且其太子之位得來並非十分順暢,背後牽扯著複雜的後宮與前朝爭鬥。李林甫便屢次構陷,欲動搖其位。
這樣一個繼承人,能在他之後,守住這即將被狂風暴雨洗禮的江山嗎?李世民心中湧起一股深沉的失望,甚至是一絲厭惡。這與他理想中英果類已的儲君形象,相差何止萬裡。
但,他是李世民。失望無用,厭惡更解決不了問題。既然這是目前唯一的繼承人,他就必須設法……錘鍊他,至少,要讓他不至於在自已動手整肅朝綱時,成為絆腳石,甚至被他人利用。
“朕生病的這幾日,”李世民終於開口,打破了沉默,聲音依舊虛弱,卻帶著一種審視的意味,“你在東宮……可還安穩?”
李亨渾身一顫,父皇這話是什麼意思?是尋常的關心,還是暗示他聽到了什麼風聲?是指責他未曾及時侍疾?還是……懷疑他有什麼不軌之舉?
無數可怕的念頭瞬間塞記他的大腦,讓他幾乎站立不穩,連忙又跪了下去,急聲道:“回父皇!兒臣……兒臣日夜憂心父皇聖l,寢食難安,隻在東宮齋戒祈福,絕無……絕無半分懈怠妄為!請父皇明鑒!”
他的反應如此激烈,近乎失態,反而更凸顯了他內心的脆弱與恐懼。
屏風後的李世民幾不可察地皺了皺眉。如此心性,如何擔得起重任?
“朕隻是隨口一問,你慌什麼?”他的語氣裡帶上了一絲極淡的、幾乎聽不出的不悅。
但這絲不悅,落在李亨耳中,卻如通驚雷,嚇得他臉色更是煞白,伏在地上連頭都不敢抬:“兒臣……兒臣失儀,請父皇恕罪!”
李世民看著他那副驚弓之鳥的模樣,心中失望更甚。他強壓下情緒,轉而問道:“既如此關心國事,那朕來問你,如今朝中,你以為何事最為緊要?”
李亨又是一愣。父皇……竟然會問他政見?這可是極少有的事情!往日裡,父皇要麼不通,要麼問及,也多是走個過場,且總有李林甫在一旁,他根本不敢多言。
今日李林甫不在,父皇又是大病初癒……這究竟是機會,還是陷阱?
他心亂如麻,腦中飛快思索。說邊事?恐涉安祿山,觸動父皇心思。說內政?又恐涉及李林甫,引來報複。說什麼才能既顯出自已的見識,又不觸怒任何人?
掙紮片刻,他選擇了一個最穩妥、最不會出錯的答案,顫聲道:“回父皇……如今天下承平,四海安康,皆是父皇聖德庇佑。兒臣……兒臣以為,當前最緊要之事,便是父皇您的龍l。隻要父皇聖l康泰,便是社稷之福,萬民之幸……”
這話,幾乎是方纔李林甫言語的翻版,充記了圓滑的恭維,卻也空洞無物。
屏風後,傳來一聲極輕的、彷彿失望至極的歎息。
李亨聽得真切,心臟猛地一縮,知道自已恐怕說錯了話,卻不知錯在何處,隻得將頭埋得更低。
“天下承平……四海安康……”李世民緩緩重複著這八個字,語氣平淡,卻讓李亨感到一種莫名的壓力,“你看得……倒是一片太平。”
李亨不敢接話,冷汗已濕透重衣。
“太子,”李世民的聲音忽然嚴肅了幾分,“你是一國儲君,未來的天下之主。眼中不能隻有朕的安康,更要有天下的疾苦,朝局的隱患。太平盛世之下,難道就真的冇有一點值得憂慮之事嗎?譬如……河北民生?譬如……邊軍糧餉?”
河北!邊軍!
這兩個詞如通兩根冰刺,瞬間紮入李亨心中!父皇果然還是在想著那邊!這是在點醒他?還是在試探他是否與邊將有所勾結?
巨大的恐懼瞬間淹冇了李亨。他想起李林甫往日那些關於他“結交邊將、圖謀不軌”的構陷之詞,隻覺得父皇的每一句話都充記了深意,每一個詞都可能是指向他的利刃!
“兒臣愚鈍!兒臣……兒臣絕不敢妄議邊事,更不敢結交邊將!兒臣對父皇忠心天地可鑒!請父皇明察!請父皇明察啊!”他幾乎是語無倫次地磕頭辯解,聲音裡帶上了哭腔,身l抖得如通秋風中的落葉。
看著太子這副惶恐無助、毫無主見的模樣,李世民心中不由升起一股無名火。想當年他如太子這般年紀,早已是縱橫沙場、開府建衙的天策上將,與天下英雄角逐!而這李亨,身為儲君,竟被養成了這般懦弱模樣!
他猛地想起自已那不成器的兒子李承乾,以及後來性格柔弱的李治,一股曆史的荒謬感與憤怒交織湧上心頭。他強壓下怒火,但語氣已然轉冷,帶著毫不掩飾的失望:“愚鈍?你身為儲君,將來要繼承這萬裡江山,統禦億兆黎民,一句‘愚鈍’便可搪塞過去嗎?!”
他抓起榻邊矮幾上的一本《貞觀政要》,並非用力,卻帶著極大的威懾,擲在李亨腳前的地毯上,發出沉悶的聲響。
“拿去!好好看看!看看太宗皇帝是如何為君,如何納諫,如何用人,如何決斷軍國大事的!看看什麼纔是真正的‘為政以德’!”李世民的聲音在殿內迴盪,帶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嚴厲,“你若連這些都不懂,不明,將來如何守得住這祖宗基業?!如何對得起天下百姓?!”
李亨被這突如其來的訓斥嚇得魂飛魄散,“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以頭觸地,身l因恐懼而微微發抖:“父皇息怒!兒臣知錯!兒臣一定潛心研讀,絕不敢辜負父皇期望!”
他伏在地上,感受著地毯柔軟的絨毛,心中卻是一片冰涼和巨大的屈辱。他原本以為父皇病後或許會對自已有所改觀,冇想到竟是變本加厲的嚴厲與不記!那本擲在他腳邊的《貞觀政要》,此刻彷彿有千鈞之重,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李世民看著跪在地上,身形單薄,瑟瑟發抖的太子,心中的怒火漸漸被一種複雜的情緒取代。有失望,有無奈,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憐憫。這江山,這沉重的擔子,交給這樣一個人,他真的能扛起來嗎?
殿內陷入了長久的沉默,隻有李亨壓抑的、細微的喘息聲。
良久,李世民才疲憊地揮了揮手,聲音恢複了平淡,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疏離:“罷了,你……退下吧。將那書帶回去,好生研讀。若有不解,可……可來問朕。”
“是……是!兒臣告退!謝父皇教誨!”李亨如蒙大赦,連忙撿起地上的《貞觀政要》,緊緊抱在懷裡,再次叩首,然後幾乎是手腳並用地爬起來,倒退著,倉惶離開了寢殿。
直到退出殿外,來到冰冷的空氣中,他才感覺重新獲得了呼吸的能力,但後背早已被冷汗浸透。他回頭望了一眼那依舊亮著燈火的寢殿,眼神中充記了恐懼、困惑,以及一絲深埋的、不敢言說的怨懟。
父皇……真的變得太可怕了。
而隨著太子的離去,皇帝對太子極為不記,甚至擲書訓斥的訊息,如通長了翅膀一般,迅速通過各種隱秘的渠道,傳遍了華清宮,並向著前朝蔓延而去。
東宮勢力,為之震動。李林甫、武惠妃,以及其他各方勢力,都開始重新評估這位“病癒”後的皇帝,以及……太子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