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視頻暴擊萬界:全員破防! 第94章 稻米畝產量嚇呆古人
-
伴隨著悠揚音樂,天幕裡又開始出現新畫麵: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唐朝詩人李紳寫的詩,此詩流芳百世!】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是寫農民的勞動果實來之不易。】
【但更重要的意思是,民以食為天!】
【糧食是人類生存之本、社會穩定之基、國家安全之源。】
【其重要性體現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支撐國家戰略安全等多個維度。】
【我們“地球onle”遊戲的主線任務隻有一個:每天搞2000大卡熱量,也就是吃飽飯。】
【其他都是可選擇的支線探索任務,也就是傳說中的飽暖思淫慾與讓你吃太飽了】
【目前,世界主流糧食種類無非是稻米、小麥、玉米、土豆、番薯等等。】
【現在我們來談一下各種主糧的產量記錄。】
【全球稻米畝產量記錄!!】
【這是華夏創造的難以想象記錄!】
【這是袁爺爺創造的難以想象記錄!】
天幕上出現畫麵:
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南繁公共試驗基地試驗田。
成熟的稻穗垂得像金色瀑布,比人還高。
每穗稻穀的顆粒數超過上百粒,飽滿得能看清穎殼上的紋路,金色的麥浪,無比美麗與浪漫。
隨著歲月流轉天幕上的畫麵一首在切換,試驗田旁邊電子屏上的數字每隔一段時間就快速跳動。”。
破了!
破紀錄了!
我們破了難以想象的記錄!
整個團隊帶著喜悅的哭腔呐喊充滿整個畫麵,畫麵上所有人都欣喜若狂!
【這數字是什麼概念?】
對於其他200多個國家與地區來說,稻米畝產上千公斤都是天塹。
對於冇完善的雜交技術與冇化肥的古代各朝各代來說,更是驚天動地數字。
春秋戰國到兩漢時期:
稻米畝產量在豐年大約為每畝3石50-70公斤上下。
魏晉南北朝時期:稻米畝產量提高到80-90公斤左右,這個記錄是它的16-17倍上下
唐朝時期:平均是110公斤上下,南方有些土地的稻米畝產量可達到138公斤餘。
宋朝時期:南方水稻畝產:約180公斤(太湖地區數據)全國平均畝產:約140公斤(按309市斤換算)
明朝時期:
因為雙季稻與高產占城稻引入。
太湖地區:全國高產記錄約300公斤(《天工開物》記載上田五石。)
南方普遍產量:200-270公斤(按出米2-3石推算)
全國平均200公斤上下。
清朝時期大體上和明朝差不多。
也就是說這個記錄是古代稻米畝產量7-25倍上下,這是個奇蹟般的數字。
網上彈幕與回覆:
《這盛世如您所願,袁神同在!》
《不是說糧食大戰嗎?我出牌了,你們哪裡去了?》
《袁爺爺走好!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
《這是讓我們大吃大喝而無後顧之憂的儲備糧。》
《水稻畝產新聞一出,糧食期貨群裡全是重倉!梭哈!》
《華夏農業打開了真理之門!》
《袁爺爺千古!》
《產量高了,糧食價格會不會受影響?》
轟—!
仰頭看著天幕畫麵的各時空人,突然沸騰了!突然驚爆了!
他們倒吸一口氣,對於各時空的人來說,這太不可思議了!
你和我說這是稻米?
年產量1500公斤的稻米?
你冇開玩笑吧?
糧食對於他們來說太重要,他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這產量太荒謬了!”
“這不可能吧?”
“我要這個稻種,付出再大代價我也願意,請問哪裡有賣呢?”
“這是仙稻種?”
“雜交水稻是什麼?”
“明朝的雙季稻與高產占城稻,是怎麼來的?”
秦朝時空。
嬴政看著天幕又驚又喜,可惜自己現在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得到這些稻種。
這幾日,大秦各地的加急文書不斷傳來。
不是函穀關附近的農田受旱,莊稼歉收,百姓怨言漸起。
就是嶺南新征服之地,糧食轉運艱難,戍邊將士糧草供應吃緊。。
嬴政深知,糧食乃國之根基,根基不穩,社稷難安。
這作物若能為大秦所用,何愁糧草不足,何愁百姓不富!
何愁六國與天下不歸心?
嬴政深吸一口氣,努力鎮定下來,眼中卻燃起熾熱的光。
“速傳農官與博士,朕要詳問稻米的種植之法、生長習性。”
“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定要找出天幕上‘仙稻’的來源。”
“遲早有一天仙稻會在大秦土地上生根發芽,讓百姓都種上!”
太監領命而去,不久後,農官與博士匆匆趕來,和嬴政一起認真觀察起天幕。
唐朝時空。
成都,後院裡杜甫剛寫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忽見天幕上超級雜交水稻的畫麵。
毛筆“啪”地掉在硯台裡,墨汁濺黑了詩稿。
他一生顛沛,見多了饑荒。
“有這這些水稻,就不會有人餓肚子!”
他突然老淚縱橫:
“我寫‘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可這全盛日,不及此時萬分之一,萬家室算什麼,這糧食能養億萬家!”
“越看天幕,越覺得吾兒投錯胎了。”
“跟著我,隻能活活餓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