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直播社死到各朝各代了 第231章 阻礙
【視訊的論述並未停留在道德批判,而是將矛頭指向了更深層次的曆史規律:】
【“當年,我們為什麼要‘鬥地主’?僅僅是因為他們都是道德意義上的‘壞人’嗎?”】
【“不!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地主階級賴以生存的封建土地所有製和剝削方式,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這是曆史的必然選擇!”】
“阻礙社會進步?”
各朝代的那些大地主、豪強們看到這裡,腦袋上彷彿冒出了無數個問號。
他們感到極大的困惑和不服。
“我等廣置田產,收納佃戶,維係一方秩序,繳納國家賦稅,怎就阻礙了‘進步’?這進步又是何物?”
視訊彷彿預見了這種質疑,給出了更宏觀的解釋:
【“這些地主,不僅讓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活不下去,更如同一個不斷吸取國家精血的‘毒瘤’,慢慢地拖垮了整個文明的活力與未來!”】
鹹陽宮中,嬴政的眉頭皺得更緊了。
他雖然無法完全理解“社會進步”的具體含義,但他明白那些世家鄉紳占有大量土地、蔭庇人口的後果有多麼嚴重——這會直接導致國家控製的戶口和稅源減少,削弱中央集權。
他隻是沒想到,後世的評價會如此尖銳和徹底,直接將其定性為“毒瘤”。
儘管已是夜晚,他還是立刻對侍從下令:
“速召李斯入宮!”
朱元璋的思緒則飄向了更遠的未來。
他憑借鐵腕手段,此刻能壓製住一些勳貴和豪強,但他深知人性的貪婪。
“等咱百年之後,後代子孫,還能像咱一樣,壓得住這些蠹蟲嗎?”
一種對未來的隱憂,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
李治則想起了那些盤根錯節的貴族門閥,時刻牽製著皇權。
天幕的話,讓他感覺自己的頭風症似乎又要發作了。
【視訊將視角拉回到近代,揭示了在民族危亡關頭,土地問題所帶來的毀滅性影響:】
【“解放前,我國本就因鴉片戰爭後的諸多不平等條約而國力衰弱,民窮財儘。”】
畫麵閃過割地賠款的條約文字。
【“內部再疊加上地主階級瘋狂的土地兼並,以及由此造成的廣大農村市場的凋敝、民眾購買力的枯竭,更是讓國家的處境雪上加霜,幾乎看不到複興的希望!”】
民國時空,那些正在為救國救民而奔走、探索的有誌之士和青年學生,聽到這裡,心情無比沉重,卻又帶著一絲期待。
“原來土地問題,竟與國家積貧積弱關聯至此!”
“後世既然能如此清晰地剖析問題,定然已經找到瞭解決之道!他們.......他們是怎麼做的?”
彷彿是為了回答這個跨越時空的追問,視訊的基調從揭露批判,轉向了充滿力量與希望的方向,背景音樂也變得昂揚起來:
【“所以,打破這千年來的土地枷鎖,不僅是為瞭解放被壓迫的農民,更是為瞭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為一個嶄新的、強大的現代國家的誕生,掃清最根本的障礙!”】
【“這,就是曆史的必然!是時代洪流,無可阻擋!”】
畫麵中,出現了農民們熱烈歡呼、丈量土地、焚燒地契的曆史影像資料,與之前地主逼租的慘狀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對比。
這一刻,嬴政、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李治......他們心中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為什麼說地主階級阻礙了社會進步呢?首先,當農村經濟瀕臨破產,絕大多數農民失去土地,淪為赤貧時,地主階級的注意力並不在發展生產上。”】
【
“他們唯一的興趣,是如何從本就一無所有的農民身上,榨取最後一點財富。”】
李世民的目光敏銳地捕捉到了視訊中一閃而過的那些不平等條約畫麵,以及“大清”的字樣。
他心中駭然:“好家夥!這麼多?全是喪權辱國的條約?!”
而一些觀看天幕的地主,內心依然充滿了不服與傲慢。
“榨取財富?笑話!”
一個地主撇撇嘴,“那些佃戶,本就是一群窮種地的泥腿子,除了幾斤力氣,還有什麼值得榨取的?”
“老爺我給他們地種,讓他們有口飯吃,他們就該感恩戴德,日夜祈求我家長久富貴纔是!”
視訊緊接著揭示了第二個,也是更為關鍵的原因:
【“其次,地主階級本身並不從事生產勞動。”】
【“而且,他們也極少關心,甚至阻礙土地的改良和農業技術的推廣。”】
“嗯?”
許多大地主、官員、貴族看到這裡,理直氣壯地心想,
“我都是老爺了,為什麼還要去乾活?”
“風吹日曬,成何體統!”
“改良土地、研究農技,那本來就是農夫和工匠的事情,與我何乾?”
他們將土地視為純粹收取租息的工具,而非需要持續投入和改進的生產資料。
【“而失去土地的農民,終日掙紮在溫飽線上,種出的糧食絕大部分都要交給地主,自己所得寥寥無幾。”】
【“他們哪裡還有餘錢去購買更好的農具、牲畜,或者嘗試改良土壤、引進新的作物品種?”】
【“於是,農業生產技術長期停滯不前,整個國家的農業,隻能‘靠天吃飯’。”】
看到這裡,劉徹恍然大悟,他之前更多是從鞏固皇權、防止豪強坐大的角度打擊豪強,此刻卻有了新的認識:
“原來,讓農人真正擁有土地,不僅能安靖地方,防止流民,竟還關乎農事興衰,國力強弱!”
他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須讓農人有餘力去精進農事!如此,國庫方能充盈,大軍方能無虞!看來,對那些鄉紳貴族,還需更狠辣幾分!”
他打擊豪強的決心更加堅定。
【“一個占人口極少數的階級,壟斷了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卻不思改進。”】
【“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雖有改進生產的願望和能力,卻被剝奪了生產資料和剩餘產品,失去了改進生產的能力和動力。”】
【“這樣的社會,如何能夠進步?”】
【“這樣的國家,如何能夠富強?”】
這一連串的邏輯推導,如同沉重的鼓點,敲擊在每個觀看者的心頭。
尤其是那些有誌於富國強兵的帝王將相,如李世民、朱元璋等人,都陷入了更深的沉思。
他們隱約感覺到,後世的“鬥地主”,似乎不僅僅是簡單的財富再分配,其背後,關乎著一套如何激發整個社會活力的、更深層的道理。
那個原本傲慢的紅鼻子地主,聽著這環環相扣的分析,張了張嘴,想反駁,卻發現一時竟找不到有力的說辭,隻能悻悻地哼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