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直播社死到各朝各代了 第257章 倫敦腔
【緊接著視訊切換到高誌凱教授的獨白:“我過去經常去三哥那,過去經常去三哥那裡。”】
各朝各代的觀眾一聽,頓時生出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
“難怪!難怪你如此瞭解三哥的脾性,原來是常來常往!”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此乃兵法要義,此人深諳此道啊。”
緊接著,高誌凱教授分享了一個他總結出的、頗為奇特的“經驗”:
【“我有一個習慣,如果麵對麵跟三哥待在一起的時候,如果跟他們怎麼講都不聽,”】
【他微微前傾身體,彷彿在分享一個秘密。】
【“我會用最正宗的劍橋英語或者牛津英語跟他們說話,用最標準的約翰牛英語跟他們嚷嚷幾句,”】
他臉上露出一絲微妙的笑意,【“他們馬上就會安靜下來了。”】
“嗯?”
劉徹聽得疑惑,“倫敦腔?牛津英語?此乃何物?是那個‘約翰牛’國度的語言嗎?”他對這種憑借“口音”就能壓服對方的奇事感到十分新奇。
民國時期,一些有過留學經曆或關注國際局勢的有識之士,聽到這裡,心情卻複雜了許多。
“唉.........”一位先生歎了口氣,“沒想到三哥那邊,崇洋媚外之心竟如此深重?”
“連帶著對宗主國的標準口音都這般.........敬畏?”
另一人聯想到印度曾為英國殖民地的曆史,搖頭道:
“三哥那邊的情況,怕是骨子裡已然形成了一種......等級觀念?”
“認為帶著標準‘貴族’口音的英語,便代表著更高的權威和地位?”
“可悲,可歎!”
【視訊中,高誌凱教授用一種帶著些許無奈又確有效果的語氣總結道:】
【“這樣三哥吧嗒就矮了幾分,我是屢試不爽啊。”】
“吧嗒就矮了幾分?”
嬴政品味著這個生動的描述,眉頭微蹙,感到難以理解。
“約翰牛的英語?三哥自身沒有傳承久遠的語言嗎?”
“為何他人用一種標準的異邦語言嗬斥,便能令其氣焰頓消,自覺矮人一頭?”
他深知語言統一對凝聚國族的重要性,因此對這種現象倍感困惑。
李世民也若有所思:
“看來,這非單純口音之故,乃是其背後所代表的........一段被征服、被統治的曆史陰影仍在作祟。”
“高誌凱此人,竟是連對方心底這最深層的烙印都摸得一清二楚,並加以利用。”
朱元璋則是嗤之以鼻:
“哼!沒骨氣!還是自個兒的脊梁骨得挺直!”
黎哲看著高誌凱教授那“屢試不爽”的笑容,心中感慨之餘,順手點開了視訊的評論區。
他很好奇,後世的網友們會如何解讀這種現象。
熱評第一條,便是一個直擊核心的疑問:
【“三哥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個問題,也恰恰是各朝各代無數觀眾心中的疑惑。
“是啊,為何會如此?”
“看其國也不小,其民也不少,何以對一異邦口音敬畏至此?”
一些思維敏銳、或對近代史有所瞭解的人,心中已有了模糊的答案:
“這還用猜?定是被那‘約翰牛’欺負慘了唄!”
果然,下方的評論清一色地給出了簡潔而沉重的答案:
【“三哥被約翰牛殖民了幾百年。”】
“殖民........”
這兩個字,對於民國時期的許多學者和有誌之士而言,格外刺耳和刺痛。
他們所處的時代,又何嘗不曾飽受列強欺淩,在淪為殖民地的邊緣艱難掙紮?
他們看著天幕,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對印度過往遭遇的些許同情,更多的是對自身命運的警醒與對後世中國的期盼。
“還好.........看來後世的子孫們,終究是把這些屈辱都擺脫了,挺直了腰桿。”
一位先生扶了扶眼鏡,語氣中帶著欣慰與不易。
李世民看著“殖民”二字,眉頭緊鎖,他努力回憶著:
“殖民.......天幕似乎提及過幾次。”
“那個海地,不就是被殖民,那邊老百姓過得極其淒慘。”
他逐漸將這個詞與“征服”、“奴役”、“掠奪”聯係了起來。
其他朝代的觀眾,經過天幕長時間的“資訊轟炸”,也慢慢回想起之前零散提到的關於殖民地人民悲慘命運的片段。
“沒想到三哥,也曾有這般經曆?”
然而,新的疑問隨之產生:
“看三哥如今的情況,應該是已經擺脫了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了,為何還會這樣?”
“是啊,身子站起來了,為何心氣兒彷彿還矮著一截?幾句倫敦腔就能讓他們‘吧嗒矮下去’?”
評論區的一條高讚回複,似乎點破了關鍵:
【“殖民統治留下的,不僅是經濟掠奪,更深的是文化自卑和精神烙印。”】
【“他們被係統地灌輸了‘宗主國的一切都是高階的’這種觀念,包括語言。”】
【“即使枷鎖去掉,心靈的慣性卻難以立刻消除。”】
嬴政看著這條評論,陷入了深思。
他正是深刻明白,要真正凝聚一個龐大的帝國,必須在文化上實現統一和自信。
“看來,後世那‘約翰牛’,其殖民之術,竟是從根子上動搖人心。”
劉徹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這非一時之怯懦,乃是數百年積威所致!如同馴服野馬,久而久之,即便去掉籠頭,聽到舊主的口哨聲,也會下意識地順從。”
他覺得這比單純的武力征服更可怕。
黎哲繼續翻閱著評論區,第二條熱評赫然入目:
【“終於知道古代的說客、謀士有多厲害了。”】
這條評論彷彿一道橋梁,瞬間連通了古今,在那些以智謀立身的曆代頂尖謀士心中激起了漣漪。
諸葛亮輕搖羽扇,淡然一笑,並未言語。
劉伯溫也隻是默默呷了口茶。
他們覺得後世之人未免過謙了,高誌凱此等手段固然精妙,卻也不過是縱橫術在新的時代換了個皮囊而已。
然而郭嘉心中不免暗爽:“沒錯!說的正是在下!可見吾輩之能,縱越千年,亦能引得後人驚歎!”
緊接著,下方一條回複更是畫龍點睛,它巧妙地化用了高誌凱“鼓勵”三哥時的精髓:
【“小三子,《精神點》《彆丟分》《好樣的》”】
“哈哈哈哈哈!”
各朝各代的觀眾稍一品讀,便領會了其中的妙處,不由得鬨堂大笑。
“如同訓導自家子侄一般,偏偏對方還聽得熱血沸騰!”
黎哲更是拍案叫絕,對著螢幕笑罵:
“絕了!這簡直就是‘火拚三件套!一套連招下來,三哥想不上頭都難!”
這番形象的比喻,讓古人們對現代網路梗的創造力有了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