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聽風說你 第162章
銀杏深處的守望(續十三)
五月的風裹著草木的清香,慢悠悠地淌過銀杏花園。四棵銀杏幼苗已躥到孩子們的膝蓋高,深綠色的葉片舒展如小扇,邊緣的鋸齒在陽光下勾勒出細密的金邊。“小勇士”的頂端又抽出兩片新葉,嫩紅的葉尖像沾了胭脂,在一眾深綠中格外紮眼;“小翡翠”的葉片愈發厚實,指尖劃過能感受到蠟質層的溫潤,水珠落在上麵滾來滾去,始終不沾濕葉麵;“小石頭”依舊敦實,莖稈粗得像小拇指,葉片邊緣的捲曲處藏著幾粒晶瑩的露珠,像是攢了整夜的星光;“小玻璃”旁邊的玻璃珠被曬得發燙,折射的光斑在葉片上緩緩移動,引得銀杏小貓時不時伸爪去撲。
孩子們的照料依舊循著規律,隻是節奏慢了下來,多了些細致的琢磨。樂樂不再急於鬆土,而是學著張奶奶教的方法,先用手指輕輕探探土壤乾濕,確認表層三分乾了,纔拿出那把磨得發亮的小耙子,順著根係的方向,一點點把土塊耙碎。“小勇士,彆急呀,慢慢紮根才穩當。”他蹲在地上,動作輕得像怕驚擾了土裡的蚯蚓,偶爾發現蚯蚓鑽過的痕跡,便會興奮地招呼小夥伴來看:“你們看,蚯蚓又來幫忙鬆土啦,它肯定是喜歡咱們的花園!”
朵朵的澆水壺換成了物業捐贈的噴霧式,細細的水霧落在葉片上,像蒙了一層輕紗。她牢記養護手冊上的“見乾見濕”,每天清晨都會繞著每棵幼苗轉兩圈,用手指捏起一點土,湊到鼻尖聞聞,再輕輕撚碎。“今天土還潤著呢,小翡翠,咱們明天再喝水。”她對著幼苗輕聲說著,把水壺放在遮陽棚下,轉身去打理旁邊的花苗。萬壽菊“小太陽”開得正盛,花瓣邊緣有些發蔫,她便用棉簽輕輕擦掉上麵的灰塵,又往花莖周圍培了點細土。
陽陽的記錄本添了新的頁碼,他不再隻記錄高度和葉片數量,而是開始觀察葉片的變化。“‘小勇士’新葉展開需要三天,葉脈分叉角度是四十五度左右。”他趴在草地上,手裡的放大鏡對著新葉仔細端詳,筆尖在本子上慢慢畫著葉脈的紋路,眉頭微微皺著,比之前更有了小科學家的模樣。他還特意在本子上貼了張表格,每天記錄不同時間段的光照時長,“張奶奶說光照不夠會影響生長,我要看看哪塊地方的陽光最適合它們。”
萌萌和小雅的故事時間變得更長了。她們不再隻是輪流講故事,還會根據幼苗的變化編新情節。“今天‘小玻璃’長出了新葉,咱們就講小種子遇到新朋友的故事吧。”小雅翻著繪本,輕聲提議。萌萌點點頭,軟乎乎的聲音在花園裡散開:“小種子長高的時候,遇到了一隻會唱歌的小鳥,小鳥告訴它,隻要慢慢長,就能摸到天上的雲……”兩個小姑孃的聲音隨著微風飄遠,落在花瓣上,落在草葉上,也落在銀杏小貓的耳朵裡,它眯著眼睛,尾巴輕輕打著節拍,像是聽得入了迷。
送鬆針的老爺爺帶來了新做的小木牌,每塊木牌上都用毛筆寫著幼苗的名字,還畫了簡單的圖案——“小勇士”旁邊是個舉著盾牌的小人,“小翡翠”旁邊是一片翠綠的葉子。“把這些牌子插在旁邊,大家一看就知道哪個是哪個,也能更好地照顧它們。”老爺爺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木牌插在幼苗旁邊的泥土裡,避免傷到根係。孩子們圍在旁邊,看著老爺爺蒼勁的筆跡,陽陽趕緊把木牌的樣式和位置記在本子上,“以後咱們換了位置也能找到它們啦。”
送無紡布的阿姨這次帶來了彩色的棉線,她教孩子們給幼苗的莖稈做“防護套”。“之前的布料有點厚,現在天氣熱了,用棉線纏幾圈,既能防蟲子,又透氣。”阿姨拿著棉線,示範著在“小石頭”的莖稈上輕輕纏繞,“要鬆一點,給莖稈留生長的空間。”小雅學得認真,她把棉線染成了淡紫色,纏在“小玻璃”的莖稈上,還打了個小小的蝴蝶結。“這樣又好看又實用,小玻璃肯定喜歡。”她看著自己的成果,笑得眼睛彎成了月牙。
張奶奶帶來了自己漚製的淘米水,裝在一個透明的瓶子裡,顏色有些渾濁,卻散發著淡淡的米香。“這是天然的氮肥,稀釋後澆在根部,葉片會更綠。”張奶奶一邊教孩子們稀釋淘米水,一邊講解,“比例要掌握好,一份淘米水兌五份水,澆多了會燒根。”陽陽拿著量杯,仔細地測量著比例,樂樂則拿著小勺子,把稀釋好的淘米水慢慢澆在每棵幼苗的根部,“小翡翠,快喝吧,喝了會長得更漂亮。”
攝影愛好者帶來了新的裝置,他要拍一組“銀杏與花朵”的特寫。“你們看,從這個角度拍,銀杏葉的邊緣能和萬壽菊的花瓣重疊,顏色對位元彆美。”他調整著相機的焦距,耐心地等待蝴蝶落在花上。陽陽湊在旁邊,學著他的樣子調整自己的小相機,“叔叔,這樣拍是不是就能把葉脈拍得更清楚?”“對,要順著光線的方向,這樣細節才明顯。”攝影愛好者笑著指導,陽陽按下快門,拍下了一張“小翡翠”與“小太陽”同框的照片,臉上滿是滿足。
小區裡的新鄰居也加入了進來。住在五樓的大學生小林,週末的時候會帶著畫板來花園寫生。她坐在遮陽棚下,筆尖在畫紙上輕輕滑動,把銀杏幼苗的挺拔、花朵的絢爛,還有孩子們忙碌的身影一一勾勒出來。“這裡的風景太治癒了,每次畫完都覺得特彆放鬆。”小林一邊畫,一邊和旁邊的萌萌聊天,萌萌則坐在她身邊,給她講每棵幼苗的故事,“這棵叫‘小石頭’,它長得特彆結實,就像不會摔倒的小戰士。”
有一天,孩子們發現“小勇士”的一片老葉上出現了幾個小洞,邊緣還有些發黃。陽陽趕緊把這個情況記在本子上,眉頭皺得緊緊的:“是不是有蟲子咬了?”朵朵蹲在旁邊,小心翼翼地翻看葉片背麵,果然發現了幾隻小小的青蟲。“張奶奶說過,不能用農藥,要用手或者棉簽擦掉。”她從口袋裡掏出棉簽,輕輕捏住青蟲,把它們放到旁邊的草叢裡,“以後要經常檢查葉片,發現蟲子早點處理。”
從那以後,孩子們多了一項“巡查”任務。每天放學後,他們會輪流翻看每棵幼苗的葉片,正麵、背麵都仔細檢視,陽陽還在記錄本上新增了“蟲害情況”一欄,每天記錄是否發現蟲子、數量多少。“今天‘小翡翠’的葉片上沒有蟲子,一切正常。”陽陽在本子上畫了個笑臉,心裡鬆了口氣。
五月中旬,捐贈的花苗開始陸續綻放。粉色的矮牽牛像一個個小喇叭,朝著太陽吹響了號角;橙色的百日草長得比小花苗高出一截,花朵層層疊疊,格外豔麗;紫色的鼠尾草一串串的,引得蜜蜂嗡嗡地飛來采蜜。孩子們給新花苗也起了名字,粉色矮牽牛叫“小喇叭”,橙色百日草叫“小火焰”,紫色鼠尾草叫“小紫穗”。萌萌還在指示牌旁邊畫了一張小小的地圖,標注著每種花的位置和名字,方便大家認識。
送鬆針的老爺爺帶著孩子們給新花苗搭了簡易的花架。“百日草長得高,容易被風吹倒,搭個架子讓它攀著長,會更穩。”老爺爺拿著細竹竿和繩子,教孩子們怎麼固定花架,“竹竿要插在根部旁邊,不能太遠,也不能傷到根。”樂樂和陽陽負責插竹竿,朵朵和小雅負責綁繩子,萌萌則在旁邊幫忙遞工具,大家分工合作,不一會兒就搭好了幾個小小的花架。百日草的莖稈順著竹竿慢慢往上攀,像是找到了依靠。
銀杏小貓多了個新愛好,就是蹲在花架下看蜜蜂。每當蜜蜂落在花朵上采蜜,它就會屏住呼吸,悄悄地靠近,爪子微微抬起,像是想要撲上去,卻又怕驚擾了它們。有一次,一隻蜜蜂飛到了它的鼻尖上,它嚇得往後一縮,摔了個屁股墩,引得孩子們哈哈大笑。從那以後,它就隻是遠遠地看著,再也不敢輕易靠近了。
電視台的專題報道播出後,附近一所小學的師生特意來參觀。孩子們帶著小客人參觀花園,樂樂自豪地介紹自己的鬆土技巧,陽陽展示著厚厚的記錄本,朵朵講解著澆水的學問,萌萌則給大家講每棵幼苗和花苗的故事。“這是‘小勇士’,它是長得最高的一棵銀杏苗,我們每天都給它鬆土、施肥。”樂樂挺著小胸脯,像個小導遊。參觀的小朋友們聽得認真,還紛紛拿出筆記本,記錄下養護植物的要點。
學校的老師還給孩子們帶來了一份特彆的禮物——一本《植物生長觀察手冊》,裡麵有各種植物的生長習性和觀察方法。“希望你們能繼續堅持下去,把這份對自然的熱愛傳遞下去。”老師笑著說。陽陽接過手冊,如獲至寶,立刻翻開來看,還把裡麵有用的知識摘抄到自己的記錄本上,“以後我們照顧小銀杏就更有經驗啦。”
愛心企業捐贈的環保肥料派上了用場。張奶奶教孩子們怎麼施肥,“這種肥料是緩釋肥,埋在根部旁邊,慢慢釋放養分,不用經常施。”孩子們戴著小手套,小心翼翼地把肥料埋在每棵銀杏幼苗和花苗的根部,陽陽還特意記錄下施肥的時間和用量,“下次施肥要等一個月以後。”
日子慢悠悠地過著,銀杏幼苗的生長速度似乎也慢了下來,但莖稈越來越粗,葉片越來越茂密。“小勇士”的高度已經超過了孩子們的膝蓋,陽陽測量後發現,這半個月隻長高了兩厘米,但莖稈的直徑增加了一毫米。“張奶奶說,植物生長有個緩苗期,這段時間是在長根,根紮穩了,以後才能長得更快。”陽陽把這個發現告訴小夥伴們,大家都鬆了口氣,不再急於看到它們長高,而是更加註重根部的養護。
有一天清晨,孩子們發現花園裡多了幾隻小鳥,它們落在花架上,嘰嘰喳喳地叫著,還時不時啄食花莖上的蟲子。“是老爺爺掛的鳥窩引來的小鳥!”萌萌興奮地喊道。大家抬頭看去,果然看到大樹上的鳥窩裡,有幾隻小鳥探出頭來。從那以後,每天清晨都能聽到小鳥的鳴叫聲,它們成了花園裡的“除蟲小衛士”,孩子們也特意在花園裡放了一小碟清水,方便小鳥飲用。
孩子們開始嘗試和小鳥互動。他們會帶著小米來,撒在花園的空地上,看著小鳥小心翼翼地過來啄食。起初,小鳥很膽小,一看到孩子們就飛走了,後來漸漸熟悉了,便敢在孩子們不遠處進食。“小鳥真可愛,它們是來幫我們保護小銀杏的。”朵朵輕聲說,生怕驚擾了正在啄食的小鳥。陽陽用相機拍下了小鳥啄食的畫麵,還在照片旁邊寫道:“花園裡的新夥伴,除蟲小衛士。”
安安依舊每天都會畫畫,他把小鳥、花架、新綻放的花朵都畫進了畫裡。他的畫越來越生動,色彩也越來越豐富,每一幅畫都記錄著花園的變化。他還在畫紙上寫下了自己的心願:“希望小銀杏和小鳥永遠做朋友,希望花園裡永遠這麼熱鬨。”
週末的時候,小區裡的鄰居們又聚在了花園裡。送鬆針的老爺爺給大家講起了自己老家的槐樹,“那棵槐樹長了幾十年,枝繁葉茂,夏天的時候,全村人都在樹下乘涼、聊天,可熱鬨了。”張奶奶則教大家怎麼給花苗修剪殘花,“把開敗的花剪掉,能讓養分集中供給新的花苞,還能開更多的花。”孩子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著小剪刀,小心翼翼地剪掉殘花,小林則用畫筆記錄下這溫馨的一幕。
攝影愛好者把這段時間拍的照片做成了一個小相簿,送給了孩子們。相簿裡有銀杏幼苗的新葉舒展、花朵綻放的瞬間,有孩子們忙碌的身影,還有小鳥和銀杏小貓的可愛模樣。“等這些小銀杏長成大樹,你們再翻看這個相簿,一定會想起現在的日子。”他笑著說。孩子們捧著相簿,一頁一頁地翻看,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灑在銀杏花園裡,給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都鍍上了一層金邊。銀杏幼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像是在訴說著成長的故事;小鳥在枝頭鳴唱,像是在歌頌著這份守護;孩子們的笑聲回蕩在空氣中,像是最美的樂章。
陽陽的記錄本又厚了許多,裡麵不僅有資料和照片,還有孩子們的簽名、鄰居們的祝福,以及小鳥和新花苗的故事。他把記錄本放在遮陽棚下的小桌子上,讓每一個來花園的人都能翻看。“這是我們共同的回憶,要好好儲存。”他說。
安安坐在花園的角落裡,看著眼前的一切,心裡暖暖的。他想起了太奶奶,想起了那棵老銀杏樹,想起了最初播種的日子。他知道,這份守望從來都不是孤獨的,它像一粒種子,在大家的愛心和堅持下,生根發芽,長出了茂密的枝葉,溫暖了整個小區。
五月的風依舊溫柔,帶著草木的清香和花朵的芬芳,慢悠悠地淌過銀杏花園。這裡的一切都在慢慢生長,慢慢變化,沒有轟轟烈烈,隻有日複一日的堅持和守護。而這份藏在銀杏深處的守望,也會像這慢慢生長的銀杏苗一樣,深深紮根,在歲月的沉澱中,綻放出更加溫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