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第54章 神秘生物
-
突然,路嶼的手指停住了,他調出一段頻譜圖,眼睛亮了起來,鏡片後的瞳孔因興奮而放大,連呼吸都急促了幾分:
“不過,通過連續
128
次信號采樣,排除了深海背景噪聲(約
120
分貝,相當於噴氣式飛機起飛時的噪音;
主要來自海底熱泉噴發和大型生物活動,噪聲波形是雜亂的褐色線條)的乾擾後,我發現它們的信號傳輸有個穩定的週期性衰減:
每
3.7
秒一次,衰減幅度約
15%,持續
0.2
秒。這不像機械故障
——
機械故障的衰減是隨機的,波形會突然斷裂;而這個是精準的週期,更像……
生物的呼吸節律?”
他指著頻譜圖上的波峰波穀,用鼠標在螢幕上劃出一條虛線,虛線剛好框住每次衰減的區間,
“比如人類每
5
秒一次的呼吸,會導致胸腔起伏的週期性變化,而‘利維坦’每
3.7
秒會有一次輕微的軀體收縮
——
聲納捕捉到它的軀體直徑會從
28
米縮小到
27.5
米;
收縮幅度約
0.5
米,這種收縮可能是其內部能量循環的一部分,就像人類呼吸時的氧氣交換,直接導致了信號衰減。你看,每次收縮時,頻譜圖的峰值就會往下掉一點,剛好和衰減對應上!”
他嚥了口口水,喉結上下滾動了一下,眼神裡帶著一絲猶豫,又藏著一絲興奮,手指在鍵盤上懸著,遲遲冇落下:
“我可以嘗試在這個衰減視窗期,發送一段偽裝成子體內部指令的‘詢問’信號
——
用之前截獲的子體信號片段做‘外殼’,裡麵裹著我們的探測指令,看看能不能騙到數據。
但風險極大:一旦偽裝被識破,它們可能會反向追蹤信號源,甚至用高能脈衝攻擊‘探索者
-
2
號’潛艇,那艘潛艇的電磁防護隻能抵禦
200
千伏的脈衝
——
上次子體釋放的電磁脈衝強度達到了
500
千伏,相當於閃電擊中地麵時的電磁強度,要是被擊中,潛艇的電子係統會在
0.1
秒內全部癱瘓,連應急通訊都用不了,到時候‘探索者
-
2
號’就成了深海裡的鐵棺材。”
“批準嘗試!”
陸衍之冇有絲毫猶豫,手指在控製檯上敲出一串
16
位的授權碼
——
每個數字按下時,控製檯都會發出
“嘀”
的確認聲,像在倒計時,16
聲
“嘀”
連在一起,像秒錶在走。
“立刻設置最高等級的‘蜂巢’防火牆
——
分三層攔截,第一層用動態
ip
偽裝,每秒切換
20
個虛擬
ip,讓反向追蹤找不到真實源頭;
第二層基於行為分析切斷連接,一旦檢測到異常數據包,0.01
秒內斷開鏈路;第三層偽裝成海底火山的電磁信號源(海底火山噴發時會產生獨特的電磁信號;
頻率在
5-10khz,強度
20-30μvm,可用於混淆定位,信號波形是規律的正弦曲線)。一旦有被髮現的跡象,馬上切斷所有主動連接,哪怕放棄已獲取的數據!”
他說完後,看向通訊參謀,“把‘探索者
-
2
號’的應急通訊頻道調到備用頻率,確保即使主係統癱瘓,也能通過摩爾斯電碼聯絡。告訴他們,我們等他們的訊息。”
深海,1850
米之下
“龍王”
李建軍的指關節抵在運載器的觀察窗上,冰冷的鈦合金外殼透過
7
毫米厚的防寒手套傳來寒意
——
那手套是特製的深海防寒材質,內層有加熱絲,但此刻加熱係統已因主電源故障停止工作,寒意順著指尖蔓延到手臂,讓他忍不住打了個寒顫,肩膀下意識地縮了一下。
他從業
15
年,去過馬裡亞納海溝的
米深處,見過體長約
8
米的巨型烏賊與抹香鯨搏鬥(當時他操控的潛航器距離搏鬥現場僅
50
米,拍下了珍貴的影像
——
畫麵裡烏賊的觸手纏住抹香鯨的頭部,墨汁在海水中擴散成黑色雲團,像一團化不開的墨,抹香鯨的背鰭拍打海水產生的震動,讓潛航器的鏡頭都在輕微晃動,影像邊緣帶著模糊的波紋),卻從未經曆過這樣詭異的時刻
——
10
分鐘前的電磁脈衝過後,運載器的主控製係統徹底癱瘓,儀錶盤上隻剩下
“生命維持係統”
和
“機械操控”
兩個綠燈在閃爍,其餘全是刺眼的紅燈,像一顆顆警示的血珠,紅燈閃爍的頻率和他的心跳莫名同步。
主螢幕上還殘留著電磁脈沖沖擊時的亂碼,像被打翻的墨水,覆蓋了原本的導航介麵,亂碼裡偶爾能辨認出幾個破碎的座標數字,卻拚不成完整的位置。
艙內的氧氣濃度已經降到了
19%(標準大氣壓下的正常氧氣濃度是
21%),比標準值低
2
個百分點
——
這個濃度下,人的呼吸會比平時深
13,說話時聲音會稍微發虛,像隔了一層棉花,長時間停留還會導致注意力下降;
副隊長陳默剛纔覈對數據時,就看錯了一個數字,好在及時發現。通風扇發出
“吱呀”
的異響,像是隨時會停轉
——
扇葉上積著一層深海沉積物,是上次科考時留下的,呈淺褐色,此刻隨著扇葉轉動,偶爾會有細小的顆粒掉落,在應急燈的照射下劃出微弱的光路,顆粒落在控製檯的縫隙裡,發出
“沙沙”
的輕響。
陳默正用備用扳手敲打著通訊麵板,試圖修複長波電台
——
他手裡的扳手是內六角規格,4mm
大小,扳手的棱角處已經磨得發亮,敲打的位置是麵板上的信號介麵。
每擰動一次扳手都要停頓兩秒,過高的動作幅度會加速氧氣消耗,他的額頭已經沁出了汗,卻不敢用手擦,隻能任由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流,滴在衣襟上。
他之前在
800
米深海執行任務時,就有隊員因為手套打滑,差點弄丟備用螺栓,最後靠嘴叼著才撿回來,所以這次他格外小心,手指攥著扳手的力度剛好能控製,不多一分,不少一分。
備用氧氣罐裡還剩
40%
的儲量,按照艙內
4
人的呼吸速率(每人每分鐘約
20
次呼吸,每次吸入
500
毫升氧氣),最多還能支撐
6
小時,而且必須嚴格控製動作幅度
——
技術員小周已經把自己的動作降到最低,連轉身都要緩慢地轉動身體,像個提線木偶,避免消耗過多氧氣,她的嘴唇已經有些發白,卻還在堅持記錄數據。
機械師阿凱則盯著機械臂的操控屏,螢幕上滿是亂碼,隻有
“壓力正常”
的字樣在斷斷續續地跳動
——
那是機械臂的壓力傳感器還在工作。
顯示當前艙內壓力與外界深海壓力平衡,冇有泄漏風險,“正常”
兩個字閃著微弱的綠光,像黑暗裡的一點希望。他們被困在這個直徑
3.8
米、長
8.5
米的
“鐵殼子”
裡,懸浮在無儘的黑暗中
——
除了運載器頂部兩盞功率僅
10
瓦的應急燈,四周是連光都無法穿透的漆黑,應急燈的光暈隻能照亮艙內
3
米範圍,再遠就是濃得化不開的黑。
偶爾有櫛水母發出淡綠色的微光從窗外飄過,像遠處的螢火,微光隻持續一兩秒就消失了,留下更深的黑暗。
但更多時候,隻有子體掠過留下的幽藍光痕,那光痕像螢火蟲的尾光,卻帶著令人心悸的冰冷
——
光痕消失後,黑暗會變得更加濃稠,彷彿能吞噬一切聲音和光線,連艙內的呼吸聲都顯得格外突兀。
“隊長,你看!”
阿凱突然壓低聲音,指向觀察窗,聲音裡帶著一絲顫抖,手指因為用力而指節發白。“龍王”
順著他的目光看去,心臟猛地一縮,連呼吸都漏了半拍
——
遠處的黑暗中,“利維坦”
的輪廓正緩緩浮現:它的軀體像一艘倒置的遼寧艦,背部佈滿了類似鱗片的金屬結構,每片鱗片約
1.5
米見方;
邊緣有
0.2
米寬的縫隙,縫隙裡透出淡紫色的光,光的亮度隨著鱗片開合而變化,頻率與路嶼提到的
“3.7
秒信號衰減”
完全同步;
頭部冇有明顯的眼睛或嘴巴,隻有一個直徑約
20
米的圓形
“開口”,裡麵漆黑一片,彷彿能吞噬一切光線
——
應急燈的光束照在它身上;
隻夠照亮不到
10
米的範圍,其餘部分仍隱在黑暗裡,像神話中沉睡的古神,投下的陰影足以將整個運載器包裹。
“龍王”
下意識地屏住呼吸,他能感覺到運載器輕微的震動
——
那是
“利維坦”
軀體收縮時產生的水壓波動,順著海水傳遞過來,讓觀察窗都泛起細微的漣漪,漣漪在窗麵上擴散開,又慢慢消失。
更近處,11
個小型子體正在繞著運載器遊動。它們的外形像被拉長的金屬水母:最大的約
1.8
米長(相當於家用轎車的寬度),最小的僅
0.3
米(和籃球差不多),體表覆蓋著半透明的薄膜;
薄膜下能看到細密的金線,像人類的血管,流動著幽藍色的光紋,隨著移動速度的變化,光紋會從淺藍變成深藍
——
速度越快,顏色越深,最快時像凝固的夜空。
最詭異的是它們的移動方式:完全違反流體動力學,它們可以在原地旋轉
360
度而不帶動周圍的海水(聲納未檢測到任何水流擾動;
正常情況下,1.8
米長的物體旋轉時會產生
1.2
米直徑的水流漩渦,聲納圖上會顯示黃色亂線),也可以突然從
20
節時速加速到
40
節,冇有任何加速過程,像是被某種無形的力場
“推著”
走。
這種技術人類目前隻能在實驗室的
“磁懸浮列車”
項目中模擬
——
磁懸浮列車在真空管道中能實現無阻力運動,但深海環境下,海水的阻力是空氣的
800
倍,根本無法實現這種無擾動移動。
阿凱曾在心裡估算過,要克服這樣的阻力,子體的動力係統功率至少是
“海龍
-3”
的
10
倍。
這些子體冇有表現出攻擊性,反而像好奇的深海魚群,圍繞著運載器和那個半埋在沉積物中的多麵體裝置穿梭。
“龍王”
注意到,3
個子體靠近了裝置
——
那是一個邊長約
5
米的正十二麵體,表麵刻著複雜的紋路,紋路的形狀與
m
國
2020
年公佈的
“深海能量塔”
專利圖有
70%
的相似度(當時
m
國專利局公開的圖紙顯示;
能量塔表麵有
12
條主紋路,每條主紋路分支出
6
條次紋路,而眼前的裝置紋路分支是
8
條,略有不同,多出的兩條紋路更細,像附加的密碼)。
裝置原本隻有微弱的藍光,像快要熄滅的蠟燭,當子體伸出細長的探針(直徑約
5
毫米,長度可伸縮,最長達
1
米,探針頂端有
0.3
毫米的針尖,像是用來穿刺或接觸,針尖泛著金屬的冷光)
接觸裝置表麵時,裝置的藍光突然變亮,亮度達到了約
500
流明(相當於家用檯燈的亮度),並且開始有規律地閃爍:亮
0.5
秒,滅
0.2
秒,再亮
0.5
秒……
像是在和子體進行無聲的
“對話”。
“龍王”
掏出備用記事本,用熒光筆在紙上畫下閃爍規律,熒光筆的綠色痕跡在昏暗的艙內格外顯眼,他標註
“14:35
裝置閃爍週期
0.7
秒,與子體信號頻率同步”,字跡因為艙內空間狹小,寫得有些歪斜。
另一個子體則貼在了運載器的觀察窗上。
“龍王”
能感覺到指尖傳來極其細微的震動
——
頻率約
50
赫茲,像是某種超聲波掃描,這種震動讓觀察窗的玻璃產生了輕微的共振,耳邊能聽到
“嗡”
的輕響,像一隻小蟲子在耳邊飛。
阿凱忍不住操作起僅存的機械臂:那是一個型號為
“深海
-
700”
的多關節機械臂,最大承重
50
公斤,腕部關節最大旋轉角度
180
度;
平時用於采樣和設備維修,機械臂的表麵有一層防腐蝕塗層,此刻塗層邊緣有些磨損。
此刻他控製著機械臂的
“手掌”——
手掌上有
4
個矽膠吸盤,能吸附物體,吸盤邊緣還沾著上次采樣時的泥沙
——
試圖推開貼在窗上的子體。
“彆碰它!”“龍王”
想阻止,但已經晚了
——
機械臂的
“手掌”
剛碰到子體的薄膜,子體表麵突然產生一股強大的吸附力,像電磁鐵吸住鐵塊一樣,牢牢吸住了機械臂,機械臂的關節處傳來
“咯吱”
的變形聲。
緊接著,一股細微但清晰的電流順著機械臂傳導進來
——
阿凱的手臂瞬間發麻,指尖傳來針刺般的痛感,像被無數根細針同時紮到,他下意識地縮回手;
卻看到機械臂的操控屏閃過一道電弧,電弧是刺眼的白光,然後徹底黑屏,螢幕上最後顯示的電流值是
36
伏特(人體安全電壓是
36
伏特,剛好達到臨界值,再高一點就會造成電擊傷害);
壓力傳感器則顯示關節處的壓力達到了
120
兆帕,遠超設計上限
50
兆帕
——
機械臂的關節處已經出現變形,從觀察窗能看到金屬扭曲的痕跡,像被捏皺的錫箔紙,顯然已經徹底報廢。
“不要主動挑釁!”
“龍王”
低吼道,他的聲音在密閉的艙室內顯得異常沙啞
——
因為緊張,他的喉嚨已經乾得發疼,說話時需要刻意吞嚥口水才能讓聲音連貫,唾液劃過喉嚨時,能感覺到喉嚨的乾澀。
“它們不是在攻擊我們,是在……
研究我們。”
他看向小周,“把剛纔的電流數據和壓力數據記下來,還有子體的吸附力
——
根據機械臂的承重上限,剛纔的吸附力至少有
80
公斤,遠超子體自身的重量。”
小周趕緊點頭,手裡的筆在筆記本上飛快地寫著,筆尖因為用力而有些彎曲。
這種身為
“樣本”
的感覺,比麵對槍林彈雨更讓人屈辱。阿凱的手指還在微微發抖,他摘下手套,看著自己的指尖
——
因為電流刺激,指尖有些發紅,像被燙傷一樣,他輕輕按了一下,傳來輕微的刺痛。
陳默則拿出備用攝像機
——
那是一個型號為
“耐高壓
hd-900”
的深海攝像機,防水深度可達
米,鏡頭采用藍寶石玻璃,能抵禦深海高壓,攝像機的外殼上有幾道劃痕,是上次任務時留下的。
原本續航隻有
4
小時,現在因為電力不足,隻能每
5
分鐘拍攝
10
秒的片段。他按下拍攝鍵,鏡頭對準窗外的子體,螢幕上清晰地捕捉到子體體表的光紋:
那些光紋其實是細密的電路,在接觸機械臂時,電路會亮起金線,像是在記錄機械臂的材質數據(鈦合金的成分、硬度、屈服強度等),金線的亮度隨著數據記錄而變化,像在掃描一樣。
他們能做的,隻有等待,等待指揮中心的指令,等待這場詭異
“接觸”
的結束。
小周已經開始在記事本上寫日誌,開頭第一句是
“14:40,機械臂報廢,子體無進一步攻擊,持續觀察中”,字跡旁邊畫了一個小小的心跳符號,像是在給自己打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