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第77章 載體之謎
-
經驗豐富的潛水員趙峰則死死攥著床單,那是醫用級彆的純棉床單,被他擰得像麻花,水珠順著床單滴落,在地板上積成小小的水窪。
他曾是深海潛水記錄的保持者,能在無減壓情況下下潛至
300
米深海,此刻卻嘶吼著
“彆把我塞進去,那個六邊形的門後麵全是眼睛”,聲音裡滿是絕望。
冇人能問出
“塞進哪裡”,因為每次追問,他都會陷入更劇烈的掙紮,心率瞬間飆升至
160
次
分。
最年輕的研究員蘇芮甚至出現了幻覺,她對著空無一物的艙壁不停道歉,聲音帶著哭腔:
“我不該看那個六邊形的門,門後麵的東西在看我,它們的眼睛是發光的,像深海裡的燈籠魚……”
蘇芮是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剛從清華大學海洋係畢業,主攻深海光學研究,她曾說過
“要把深海的光帶到地麵上”,現在卻被深海的
“光”
嚇得魂不守舍。
冇有一個人能提供連貫的資訊
——
彷彿他們的記憶被硬生生挖走了一塊,隻留下無儘的恐懼。
醫療團隊嘗試用催眠療法喚醒他們的深層記憶:催眠師李穎坐在林曉病床旁,她是國內頂尖的催眠治療師,曾成功喚醒過
12
名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的記憶。
李穎用溫和的聲音引導林曉
“回到看到藍色線條的那一刻”,可每次剛進入淺度催眠狀態(腦波顯示為
theta
波,4
-
8
赫茲,這個波段是記憶提取的關鍵);
林曉的腦波就會瞬間紊亂,心率飆升至
150
次
分,不得不立刻終止治療。李穎的催眠記錄儀上,那段時間的波形扭曲得如同被揉皺的紙,她後來在報告中寫道:
“患者的潛意識在強烈抗拒記憶提取,彷彿那段記憶被某種力量‘封鎖’了,強行打開會觸發自我保護機製。”
特遣編隊的指揮艙裡,空氣壓抑得能擰出水來。金屬桌麵上攤著南海海域的三維地圖,紅色標記點密密麻麻地覆蓋了北緯
11°
至
12°
的區域
——
那是昨夜深海網絡活動的範圍,每個標記點旁都標註著信號強度(最高達
50
微伏
米,這個強度是正常深海背景信號的
10
倍)和持續時間(最短
10
秒,最長
3
分鐘)。
地圖邊緣還散落著幾張紙質報告,上麵用紅筆圈出了關鍵數據,有些地方還被淚水打濕,模糊了字跡。
原本以為深入南海會解開
“涅盤”
的謎團,結果非但毫無進展,還折損了四名精銳,
這四人都是從全軍
12
萬士兵中篩選出的
“神經耐受者”,通過了包括
“72
小時信號衝擊測試”
(在
1.8
赫茲信號下保持意識清醒,錯誤率低於
1%)、“極端環境意識保持”(模擬深海
米壓力環境,體溫波動不超過
±0.5c)在內的
18
項嚴苛考覈。
他們曾在
“利維坦”
項目中成功抵禦過深海信號的衝擊,當時的腦損傷率僅
17%,遠低於普通士兵的
65%,如今卻成了這般模樣。
“我們就像在摸黑打靶子,連對手的輪廓都冇看清,就先倒了四個人。”
副隊長周明把戰術帽摔在桌子上,帽子邊緣的國徽撞在金屬桌麵上,發出清脆的響聲,在寂靜的指揮艙裡格外刺耳。他的聲音裡滿是挫敗,手指用力按著太陽穴
——
他和
“龍王”
是同期入伍的戰友,一起經曆過邊境衝突、海上救援,從未想過會在和平時期,看著戰友在醫療艙裡掙紮。“更要命的是,我們連‘不合格’的標準都不知道
——
是大腦神經元密度不夠?‘龍王’的神經元密度是
1400
萬個
立方毫米,這是我們用‘共聚焦鐳射掃描顯微鏡’測出來的,已經是人類平均值(1160
萬個
立方毫米;
數據來自《人類神經科學雜誌》2021
年研究)的
1.2
倍;還是腦電波頻率不對?‘接收者’的腦電波主要集中在
8
-
13
赫茲的阿爾法波;
這種波段通常與放鬆狀態下的意識活動相關,而深海信號是
1.8
赫茲的極低頻;甚至……
是我們的‘意識’不夠‘純粹’?”
冇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更讓人心慌的是,他們帶回的不是答案,而是一個更危險的疑問:在深海網絡的宏大計劃裡;
人類究竟扮演著怎樣的
“棄子”
角色?是實驗失敗後可以隨意丟棄的
“耗材”,還是僅僅是用來驗證
“載體標準”
的
“試錯品”?
陸衍之走到
“探索者”
號的艦橋觀測窗前,指尖無意識地劃過冰冷的防彈玻璃
——
玻璃上還殘留著昨夜暴雨的水漬,在晨曦中折射出細碎的光斑,像撒在黑色幕布上的碎鑽。
窗外,南海的天空正從墨藍漸變為魚肚白,第一縷晨曦刺破雲層,把平靜的海麵染成一片碎金,浪濤輕拍艦體的聲音溫和得像母親的催眠曲;
偶爾還能看到幾隻海鷗掠過海麵,叼起躍出水麵的飛魚
——
那是南海特有的藍點馬鮫,肉質鮮嫩,之前隊員們還經常在甲板上釣魚加餐。
若不是聲納屏上還定格著昨夜的異常數據(23:17
出現首次信號峰值,強度
42
微伏
米;23:42
檢測到海底地形變動,幅度達
15
米),任誰都會以為那場海底劇變隻是一場荒誕的噩夢。
可聲納不會說謊
——
聲納係統采用的是
“雙頻側掃聲納”,解析度達
0.1
米,能清晰捕捉到海底厘米級的地形變化,之前曾成功發現過海底沉船的殘骸,誤差不超過
0.5
米。
螢幕上的三維地形圖清晰地顯示著:在北緯
11°23′、東經
114°38′的海域,原本綿延
5
公裡、最高處距海麵
1200
米的海底山脊;
在短短
47
分鐘內被硬生生截斷。斷裂麵平整得如同用鐳射切割
——
經測算,其平麵誤差不超過
0.5
毫米,這是人類目前最先進的海底切割機都無法達到的精度:
日本
“深海切割者”
號:采用金剛石鋸片切割,在
5000
米深海的切割誤差約為
3
毫米,且每切割
100
米就需要更換鋸片;
德國
“深海鋒刃
-
ix”:采用高壓水射流切割,誤差略優,約
2.8
毫米,但需要持續供應高壓水,在萬米深海難以長時間工作;
中國
“奮鬥者”
號搭載的機械臂:采用鐳射切割技術,在理想狀態下(無水流乾擾、溫度穩定),切割平麵誤差能控製在
1.2
毫米,但一旦遇到深海暗流,誤差會飆升至
5
毫米以上。
更令人震驚的是,山脊下方還出現了一個直徑
800
米、深
120
米的圓形凹陷,凹陷底部散佈著無數邊長
2
米的六邊形孔洞,孔洞邊緣光滑得能映出潛航器的影子;
甚至能看到規律的螺旋狀紋路
——
這種規模的地形改造,即使動用人類最頂尖的海底工程設備(如中國
“奮鬥者”
號機械臂,每小時可切割
10
立方米岩石),也需要至少
3
天才能完成,而深海網絡隻用了不到
1
小時。
當時負責地形分析的工程師王磊,在看到數據時差點打翻手裡的咖啡
——
那是他剛泡的速溶咖啡,還冒著熱氣,此刻卻灑在了鍵盤上。
他的聲音帶著難以置信的顫抖:“這根本不是工程改造,是‘重塑’——
像用模具壓出來的一樣,連岩石的晶體結構都被改變了。”
他調出了凹陷處岩石的樣本分析報告,報告顯示,原本的花崗岩晶體結構被重組為規則的六邊形,這種結構在自然界中從未出現過,隻有在實驗室的高壓高溫環境下才能勉強合成,且維持時間不超過
10
分鐘。
“我們需要重新評估一切。”
陸衍之深吸一口氣,按下通訊器上的加密按鈕,接通了與
“龍宮”
基地的量子通訊線路
——
量子通訊的加密級彆是軍方最高的,即使被截獲,也無法破譯,傳輸延遲僅
0.001
秒,能實現實時對話。
幾秒鐘後,路嶼的全息影像出現在螢幕上
——
他眼下的烏青像兩塊濃重的墨漬,下巴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連頭髮都有些淩亂,顯然已經連續工作了超過
48
小時。
他身後的實驗室裡,“崑崙
-
iii”
量子計算機的指示燈還在閃爍,螢幕上滾動著密密麻麻的信號代碼,那些代碼是路嶼團隊花了兩年時間才初步破譯的深海信號片段。
“從‘利維坦’的信號乾擾,到意識通訊的強製連接,再到海底地形的瞬間重塑,現在又多了‘載體’……”
陸衍之的目光掃過窗外平靜的海麵,語氣沉重得像灌了鉛,“這個深海網絡展現出的能力層級,已經超出了我們最初設定的‘高智慧係統’範疇。
它不是在尋找對話者,路嶼。它可能……
是在執行一個我們連輪廓都摸不到的宏大計劃,而人類,隻是這個計劃裡隨時可以丟棄的‘試驗品’。”
艦隊冇有返回位於海南島的原基地,而是調轉航向,朝著南海深處一座無名荒島駛去
——
那裡是
“深淵”
項目的應急樞紐,代號
“龍宮”。
這座基地藏在荒島地下
210
米處,入口偽裝成一座廢棄的燈塔:燈塔高
15
米,塔身刻著
1943
年的美軍編號(那是特意偽造的,目的是迷惑衛星偵察),
故意做舊的鐵皮上鏽跡斑斑,牆壁上爬滿了墨綠色的海藻
——
這些海藻是從附近海域移植來的,能有效掩蓋金屬的反光,連燈塔周圍的沙灘上都散落著二戰時期的彈殼,那些彈殼是從博物館借來的複製品,經過做舊處理後,與真實的彈殼彆無二致。
從空中看,這座燈塔與周圍的荒島環境融為一體,即使是解析度
0.5
米的衛星遙感(如美國
“鎖眼”
衛星),也隻會將其判定為
“廢棄軍事遺址”,不會引起任何懷疑。
基地內部卻按最高戰備標準建造,分為上、中、下三層,每層之間由防核爆電梯連接,電梯的門厚達
1
米,能抵禦
10
萬噸當量核彈的衝擊波:
上層(指揮生活區)
防護能力:能抵禦
10
級地震(基地所在區域屬於地震低發區,但仍按最高標準設計),牆壁由
10
米厚的特種混凝土澆築(抗壓強達
500
兆帕;
相當於
5000
米深海的壓力,這種混凝土中新增了碳纖維和鋼纖維,強度是普通混凝土的
5
倍)。
生命支援:配備了獨立的空氣循環係統
——
生物過濾模塊能過濾
99.99%
的未知微生物,係統內儲存的氧氣(以液態形式儲存,體積小、容量大)
食物(壓縮餅乾、脫水蔬菜等,保質期長達
5
年),即使外部被汙染,也能維持
30
人
3
個月的生存需求。
生活設施:生活區的每間宿舍都配有壓力調節裝置,避免人員因地下壓力變化出現不適(地下
200
米處的壓力比地麵高
2
個大氣壓,長期生活可能導致耳膜損傷)。
宿舍內還有獨立的衛生間和淋浴間,熱水供應由地熱係統提供,節能環保。
中層(核心科研區)
計算能力:擺放著
8
台
“崑崙
-
iii”
型量子計算機(總算力達
1200pflops,1pflops
相當於每秒
1000
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同時處理
10
萬組深海信號數據);
計算機的散熱係統采用深海冷水循環
——
通過管道將深海冷水引入基地,吸收熱量後再排回海中,噪音低於
30
分貝(相當於耳語的音量),不會乾擾信號檢測。
醫療科研:旁邊是
4
間
“神經修複艙”——
修複艙內的
“經顱磁刺激儀”
可發射
0.5
特斯拉的脈衝(這個強度能穿透顱骨,精準啟用受損神經元,且不會造成組織損傷);
曾在
“利維坦”
項目中幫助
7
名研究員恢複了部分記憶,其中研究員張偉就通過治療,回憶起了
“深海六邊形陣列”
的關鍵片段,為後續的信號解析提供了重要線索。
實驗設備:科研區內還有各種先進的實驗設備,如
“超導核磁共振儀”(用於分析生物樣本的分子結構)、“高壓深海模擬艙”(能模擬萬米深海的壓力和溫度環境)等,這些設備都是國內頂尖的,部分甚至是全球獨有的。
下層(深潛器停靠艙與核生化防護區)
能源供應:備用核反應堆能提供持續
3
個月的能源(采用小型壓水堆技術,安全性高,不會發生核泄漏),即使外部電網中斷,也能維持基地的正常運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