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第91章 深海危機與國際應對
-
索菲亞伊萬諾娃博士突然舉起手,
她是俄羅斯冬宮博物館的楔形文字專家,麵前的投影屏上出現
“時光之碑”
的高清拓片。
這塊石碑是
2025
年在伊拉克烏爾古城遺址發現的,由一種未知的矽酸鹽材質製成(硬度達
hv5000,比鑽石還硬
30%),
黑曜石般的表麵泛著暗啞的光,楔形文字像細小的閃電刻在上麵。
“之前我們解讀為‘金色船隊駛向太陽升起的地方’,但結合脈衝參數重新翻譯,‘太陽升起’其實是‘時間的起點’。”
她用指尖點在文字上,指甲蓋比符號邊緣還白
——
為瞭解讀這些文字,她連續兩週每天隻睡
3
小時,“你們看這筆畫的深度,平均達
2
毫米,刻字的人當時一定用了很大的力,像是怕後世看不懂
——
這不是記錄,是警告。”
她又調出另一處銘文,翻譯結果顯示
“天空裂開,星辰逆行”:
“這和半年前全球
12
個天文台觀測到的‘星體軌跡異常’完全吻合
——
當時有
3
顆小行星的運行軌道突然偏離了
0.5
角秒,
現在看來,或許幾千年前,人類先祖就見過‘它們’的時空軌跡。”
全息屏上,二疊紀地球的模擬圖緩緩展開:
泛大陸橫跨赤道(當時的陸地還未分裂,形成
“盤古大陸”),西伯利亞暗色岩區噴著火山灰(這場火山噴發持續了
50
萬年,噴出的熔岩覆蓋了
200
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半個歐洲),
遮天蔽日的灰雲下,海洋裡漂著無數生物的屍體,暗紅色的死亡區域在海麵上蔓延(麵積達
3
億平方公裡,占全球海洋的
60%);
“歸鄉協議”
的脈衝拓撲雲在模擬圖上方旋轉,核心參數的能量峰值,竟和死亡區域的分佈完美重疊
——
就像
“它們”
在追尋著什麼。
陸衍之看著這幅詭異的畫麵,
突然想起路嶼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
“它們……
不是侵略者……
是歸鄉人……”
他的心臟猛地一沉,深海的寒意好像透過艙壁滲了進來,凍得他指尖發麻
——
人類麵對的,或許不是戰爭,
而是一場跨越
2.5
億年的
“時空歸航”,
而那場慘烈的二疊紀滅絕,可能藏著
“它們”
離開的真相。
就在這時,
林悅突然驚呼一聲:
“路嶼的腦電波有反應了!”
她的聲音打破了死寂,眾人立刻圍向生命維持艙。
監測屏上原本平緩的波形突然起伏,像平靜的湖麵投了顆石子,更關鍵的是,波形的頻率恰好是
“0.8hz”——
和
“歸鄉協議”
的脈衝頻率完全一致。林悅快速操作儀器,指尖在鍵盤上翻飛,調出神經解碼模塊:
“是微弱的意識波動!他好像在傳遞資訊……
初步解碼出兩個詞:‘光的方向’……
還有‘家在燃燒’!”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路嶼臉上,他的眼皮微微顫動,
睫毛上沾著的細小水珠,在冷光燈下泛著光,像即將落下的眼淚。
螢幕上,二疊紀的模擬圖還在旋轉,
脈衝拓撲雲的藍光與暗紅色死亡區交織,那個跨越億萬年的秘密,
正順著路嶼微弱的意識波動,一點點揭開麵紗
——
“它們”
要回到的,或許不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故鄉,
而是一場災難的起點,而人類,可能正站在這場時空迷局的關鍵節點上。
與此同時,
全球深海網絡的
“準備工作”
正以肉眼可見的烈度持續推進,
海洋監測數據的異常曲線已突破多國科研機構設定的
“紅色預警閾值”。
2025
年
2
月,
大西洋中脊
reykjanes
海脊段在
15
天內連續發生
7
次海底火山噴發
——
這一頻率較該區域過去百年平均水平高出
23
倍。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通過部署在北大西洋的
12
套深海浮標監測顯示,
噴發釋放的熱能總量相當於
300
座富士山同時噴發(注:富士山單次噴發能量約為
1.5x101焦耳,300
座當量即
4.5x101焦耳),
大量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氫、二氧化硫)與金屬離子(鐵、錳、鋅)湧入海水,導致北大西洋北緯
40°
海域(涵蓋美國新英格蘭海域至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部)
海水酸堿度從
8.1
驟降至
7.9,而珊瑚礁生存的安全酸堿度區間為
8.0-8.3,此次變化直接造成該海域近
300
平方公裡的冷水珊瑚群落大規模白化死亡,死亡率超過
85%。
同期,
太平洋中脊的熱液噴口群活性激增:
中國
“奮鬥者”
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南側(11°20′n,142°11′e)的科考任務中觀測到,原本流速穩定在每秒
1.2
米的
“黑煙囪”
噴口,流速突然提升至
3.7
米,
噴出的
420c超高溫流體中,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科研團隊檢測出一種未知鏈狀有機大分子
——
其分子結構含
12
個碳鏈與特殊氮雜環,能量密度達
2800
千焦
克,是常規深海熱液(約
350
千焦
克)的
8
倍,初步推測可能與某種未知的極端環境微生物代謝相關,但該分子的穩定性遠超現有地球生物化學認知。
更令人擔憂的是海洋係統的連鎖紊亂已滲透至生態與氣候層麵:
赤道東太平洋海域(10°s-5°n,170°w-90°w)出現麵積達
120
萬平方公裡的
“異常暖斑”;
相當於
4
個地中海的大小,海水溫度較往年同期偏高
4.3c,這一溫差是
1997
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
1.8
倍。
暖斑導致秘魯漁場的上升流減弱
90%,而上升流帶來的浮遊生物是鯷魚的主要食物來源,直接造成秘魯鯷魚捕獲量從
2024
年同期的
380
萬噸驟降至
152
萬噸,降幅達
60%。
秘魯漁業與水產加工協會的數據顯示,此次減產已導致全國
23%
的魚粉加工廠停產,約
12
萬漁民失業,漁業出口額預計減少
47
億美元。
與此同時,北大西洋暖流流速較
2020
年減緩
18%,英國氣象局通過分析冰島至挪威海域的洋流監測數據發現,暖流攜帶的熱量減少約
2.1x101瓦,直接導致歐洲西海岸冬季氣溫出現
2-3c的異常下降:
蘇格蘭北部地區
1
月平均氣溫降至
-
8.7c,為
1986
年以來最低,當地小麥種植帶被迫北移約
50
公裡,北海漁場的鱈魚種群因水溫降低向深海遷徙,捕撈難度增加導致英國鱈魚捕撈量下降
32%。
國際深海科學聯盟(iads)在
3
月釋出的《全球深海異常報告》中指出,這些現象背後存在
“定向能量注入”
特征:
通過分佈在全球
6
大板塊邊界的
28
個深海地震儀監測,深海地殼以下
20
公裡的地幔過渡帶持續出現
0.01-0.03
赫茲的低頻震動信號,其頻率與地球自轉週期(
秒)形成精準共振
——
每天
utc
時間
12
時,震動幅度會增強
30%,彷彿有一隻無形的手在
“調校”
地球係統的能量節奏。
而現有地質模型(如美國地質調查局的
“地幔對流模型”)認為,該區域的震動頻率應在
0.1-1
赫茲之間,完全無法解釋這種低頻共振的來源,iads
將其定義為
“超越現有科學認知的地質異常”。
在確鑿的監測數據與日益嚴峻的海洋危機麵前,國際社會維持了數年的表麵平靜終於被打破。
m
國率先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成立
“全球應對深海威脅聯盟”,試圖以
“領導者”
身份掌控應對權,但此前兩次魯莽行動早已讓其公信力掃地:
2024
年
11
月,m
國海軍
“羅斯福”
號驅逐艦在東海(28°n,125°e)海域擅自投放
12
套
ansqs-53c
深海聲呐陣列,
該聲呐的高頻聲波(20-30
千赫茲)強度達
180
分貝,遠超國際海事組織規定的
“海洋生物安全閾值”(120
分貝)。
中國
“向陽紅
03”
科考船當時正在此區域開展
“西北太平洋深海生物多樣性調查”,聲呐直接導致船上價值
2300
萬元的生物探測設備(包括深海鐳射成像係統、浮遊生物計數器)電路燒燬,
設備完全報廢,同時造成周邊
200
平方公裡海域的浮遊生物(如哲水蚤、磷蝦幼體)死亡率達
92%,破壞了該區域的基礎食物鏈。
2025
年
1
月,m
國
“俄亥俄”
級核潛艇
“田納西”
號在馬裡亞納海溝(11°21′n,142°12′e)海域,試圖用
mk-48
重型魚雷(戰鬥部裝藥量
290
公斤)破壞一處深海異常節點,結果引發
4.8
級海底地震
——
震源深度
15
公裡,震波傳播速度達
5.8
公裡
秒,被中國南海海底地震台、俄羅斯堪察加地震台、日本沖繩地震台同時捕捉。
事後
m
國國防部聲稱此次行動是
“無害科考”,但中國高分七號衛星拍攝的影像戳穿了謊言:
潛艇的魚雷發射管殘留著與異常節點岩石一致的鎂鐵質礦物碎屑(經中國地質科學院檢測,碎屑含橄欖石、輝石成分,與節點岩石成分匹配度達
99.2%),且發射管周圍存在未完全清理的魚雷推進劑殘留。
正是在這樣的信任裂痕中,經北約
“深海異常應對小組”
負責人科林少校(美國海軍少將)與中俄外交官員曆時
47
天的
11
輪秘密接觸(會麵地點分彆位於瑞士蘇黎世、奧地利維也納),
2025
年
3
月,中、俄、德、日、法五國悄然建立
“深海危機臨時協調機製”。該機製選址瑞士日內瓦郊外的
“阿爾卑斯地下實驗室”——
實驗室位於地下
800
米處,采用鋼筋混凝土與鉛板雙重防護,具備抗
10
級地震、抗電磁乾擾能力,內部配備量子加密通訊係統,防止情報泄露。
機製僅允許五國核心科研人員(需具備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深海工程等領域博士學位,且無他國涉密記錄)與軍方代表(軍銜不低於上校)參與,
共享的情報侷限於深海溫度監測數據(每
15
分鐘更新一次)、火山活動實時記錄(含噴發強度、物質成分)及異常能量信號圖譜(頻率、振幅、傳播路徑)。
但各方的
“私心”
從未隱藏:
中國在南海永暑礁(9°32′n,112°58′e)部署了新型
“海眼
-
2
號”
深海監測站,該監測站搭載的超導磁強計可捕捉
米深海的奈米級電磁信號,
探測範圍覆蓋南海北部至菲律賓海東部,且與中國
“深海一號”
能源站、“科學”
號科考船組成聯網監測係統;
m
國則在關島阿普拉海軍基地秘密測試
“深海破障彈”——
彈體直徑
533
毫米,最大射程
12
公裡,采用聚能裝藥戰鬥部,宣稱可通過沖擊波引發區域性地質坍塌,“摧毀
10
公裡內的未知地質結構”,測試期間曾導致關島附近海域出現
3.2
級微震;
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將
3
艘
“北風之神
-
a”
級核潛艇(“弗拉基米爾大公”
號、“奧列格王子”
號、“蘇沃洛夫大元帥”
號)調往勘察加半島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
該級潛艇最大下潛深度
450
米,搭載的
“斯基夫”
側掃聲呐解析度達
0.5
米,重點監控鄂霍次克海(55°n,160°e)的深海節點
——
五國代表在私下交流中均承認,這份
“有限合作”
不過是危機下的權宜之計,各方仍在暗中爭奪深海異常區域的探測主導權。
中國地質科學院深海地質研究室主任陸衍之作為中方代表出席了機製首次核心會議,會議室的全息投影屏(解析度
4k,投影麵積
50
平方米)上,
全球深海異常區域的紅點正以每小時
2
個的速度增加
——
截至會議開始時,紅點總數已達
147
個,主要集中在太平洋中脊、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及馬裡亞納海溝、日本海溝等板塊邊界帶。
會議剛開場,m
國代表、海軍第七艦隊上校托馬斯便將責任推給其他國家:
“中國在西南印度洋的過度科考(指
2024
年
“向陽紅
10”
號科考船的長時間探測)啟用了深海網絡,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潛艇巡邏則加劇了節點不穩定,我們必須采取‘先發製人’策略
——
使用
b61-12
鑽地核彈(當量可調,最大當量
50
千噸
tnt,鑽地深度
60
米)摧毀馬裡亞納海溝、大西洋中脊
reykjanes
段、印度洋中脊卡爾斯伯格海嶺的
3
個關鍵節點,這是唯一能阻止危機的辦法。”
他還拿出
m
國地質調查局的一份內部報告,聲稱模擬顯示攻擊後深海異常能量會在
1
個月內下降
70%,但當德國代表要求公開報告的模擬參數時,托馬斯卻以
“涉及軍事機密”
為由拒絕。
這番話立刻引發反對浪潮。德國代表、慕尼黑工業大學海洋地質學家施密特教授當場調出氣候模型
——
該模型基於
第六次評估報告的氣候框架,新增了深海碳循環與地殼甲烷釋放模塊,模擬數據通過
200
台超級計算機運算
72
小時得出。
“根據我們的模擬,攻擊會導致深海地殼出現直徑
5-8
公裡的破裂帶,地幔中的甲烷將以每天
300
萬噸的速度湧入大氣,3
個月內總釋放量達
2.7
億噸,相當於全球年甲烷排放量的
1.5
倍。
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
28
倍,這會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在
1
年內驟升
2c,引發亞馬遜雨林南部(巴西馬托格羅索州)出現
10
萬平方公裡的特大火災,兩極冰蓋融化速度將加快
3
倍
——
格陵蘭冰蓋每年會多融化
1200
億噸,導致海平麵上升
0.5
米,上海、紐約、東京等沿海城市的低窪地區將被淹冇。”
日本代表、東京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教授佐藤一郎補充道,其團隊在日本海溝(37°n,142°e)
米深度處發現的二疊紀(約
2.5
億年前)長身貝化石中,
通過鐳射剝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la-icp-ms)檢測到與當前深海異常信號一致的化學印記
——
化石殼體中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為
-
28‰,與深海異常區域海水的
δ13c
值完全吻合。
“二疊紀大滅絕時,95%
的海洋生物消失與海洋能量異常釋放有關
——
當時深海地殼破裂導致大量甲烷與有毒氣體湧入海洋,
造成海水缺氧、酸化,我們現在的情況與當時高度相似,不能重蹈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