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第101章 文明抉擇
-
陸衍之猛地把嘴裡的餅乾渣嚥下去,劇烈的吞嚥動作讓他喉嚨發緊,差點嗆出眼淚。
他咳了兩聲,冇有急著迴應腦子裡的
“邀請”,而是先按下了通訊器側麵的紅色緊急按鈕
——
這按鈕平時隻有遭遇深海巨獸突襲或重大設備爆炸時纔會按,
是基地最高級彆的應急信號,按下後會直接聯動指揮中心的應急係統和地麵總部,同時觸發基地的一級戒備狀態。
按下的瞬間,指揮中心的應急燈立刻閃起刺眼的黃光,燈光頻率為每秒鐘兩次,能最大限度地引起人員注意。
刺耳的警報聲瞬間響徹整個空間,那是頻率
2000
赫茲的高頻聲波,能穿透隔音門,確保每個角落的人員都能聽到。
即使是在隔音效果最好的數據分析室,也能清晰地聽到警報聲,提醒裡麵的人員迅速前往指揮中心集合。
這種警報聲是經過聲學專家專門設計的,既能快速引起警覺,又不會對人體聽力造成永久性損傷,在基地的曆次應急演練中,響應率都能達到
100%。
所有工作人員都下意識地停下手中的活,無論是正在記錄數據的監測員,還是調試設備的工程師,全都齊刷刷地看向陸衍之的方向,臉上寫滿了疑惑和緊張。
有人放下了手中的筆,有人暫停了正在運行的程式,還有人下意識地摸向了自己的應急裝備,以為基地遭遇了突發危險。
上次基地遭遇深海巨型章魚襲擊時,也是這樣的警報聲響起,當時章魚的觸手纏住了基地的外部觀測艙,差點導致艙體破裂,
最後動用了高壓水槍纔將其驅離,這段經曆讓所有人都對警報聲格外敏感。
“立刻查全球範圍,
有冇有同款金色烙印和奇怪通訊!
優先級最高
——
比上次抓‘深海掠奪者號’非法采礦船還高!”
陸衍之的聲音帶著一絲剛平複下來的沙啞,卻異常堅定,不容置疑。
上次抓捕
“深海掠奪者號”
時,那艘船載著
1000
噸非法開采的多金屬結核,這種結核富含錳、鈷、鎳等稀有金屬,市場價值超過
10
億美元。
船主為了逃避製裁,試圖穿越公海,甚至還配備了乾擾設備,能遮蔽海警船的雷達信號。
當時基地啟動了最高優先級任務,調動了
3
艘海警船和
2
架無人機,經過
72
小時的追蹤和圍堵,才最終將其攔截。
在這次行動中,小周還因成功破解了對方的導航係統,獲得了基地的
“傑出貢獻獎”,可見這次事件在陸衍之心中的重要性,遠超一般的緊急任務。
命令傳下去的十分鐘裡,指揮中心的
36
塊大螢幕像開了走馬燈,全球
234
個監測站點的數據瘋狂重新整理。
從南極科考站到赤道雨林觀測點,從深海探測器到近地衛星,所有能聯網的設備都在同步搜尋
“金色烙印”
信號。
螢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表讓人眼花繚亂,不同地區的信號強度、出現時間、持續時長等數據不斷更新,負責數據彙總的工程師手指在鍵盤上翻飛,
敲擊鍵盤的聲音密集得像下雨,額頭上滲出了汗珠,不得不時不時用手背擦一下。為了提高搜尋效率,工程師們還啟動了分散式計算係統,
調用了全球
10
萬台聯網設備的閒置算力,這種規模的算力調動,之前隻在破解重大加密檔案時使用過。
最終統計結果出來時,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收到
“金色邀請函”
的人不足萬分之一。
按當時全球
78
億人口計算,滿打滿算也就
72
個人。這個數字比基地每年選拔深海潛航員的比例還低
——
潛航員選拔通過率約為千分之三,每年從數千名候選人中挑選出十幾人,而
“逆流方舟”
的選中率,相當於從全球人口中挑出一個小村莊的人數,其稀缺程度遠超想象。
這
72
個人分佈在世界各地,從北緯
70°
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到南緯
50°
的阿根廷火地島,跨越了寒帶、溫帶和熱帶,涵蓋了高山、平原、雨林、沙漠等多種地貌。
他們從事的職業更是千差萬彆,有農民、工匠、學生,還有科學家、醫生、環保誌願者,但每個人都有著不尋常的經曆,這些經曆都與
“堅守”
和
“創造”
有關,在各自的領域裡書寫著平凡卻偉大的故事。
荷蘭的老揚,是個靠生態農業
“逆天改命”
的倔老頭。
他年輕時目睹撒哈拉沙漠邊緣的農田被風沙吞噬,肥沃的土壤變成了貧瘠的沙丘,村民們被迫背井離鄉,四處遷徙尋找新的生存之地。
這一幕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從此立下
“治沙種糧”
的目標,發誓要讓沙漠重新變成綠洲。
他花了三十年時間,帶著家人在沙漠邊緣紮營。
最初的幾年,他嘗試種植當地常見的耐旱作物,卻因為風沙過大、水源不足,一次次失敗,種下的幼苗要麼被風沙掩埋,要麼因缺水枯死。
但他冇有放棄,反而開始研究改良種植技術,先後嘗試過
20
多種耐旱作物,從小麥到高粱,從豆類到蔬菜,不斷調整種植方案。
他還專門前往以色列學習先進的節水農業技術,將滴灌、噴灌等技術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研發出適合沙漠地區的
“低壓滴灌係統”,能將水資源利用率提高到
90%
以上。
他還發明瞭
“沙障
滴灌”
的組合技術,用麥草編織成沙障,固定流動的沙丘,同時鋪設滴灌管道,將珍貴的水資源精準輸送到作物根部,減少水分蒸發。
經過五年的反覆試驗,他終於在年降水量不足
100
毫米、寸草不生的沙地上,種出了第一片小麥。這片小麥田麵積隻有
0.5
公頃,產量也隻有正常農田的一半,但對老揚來說,這是沙漠變綠洲的第一步,意義非凡。
如今,這片土地已經被改造成
200
公頃良田,不僅能產出畝產
300
公斤的小麥,還種植了耐旱的果樹和牧草,形成了小型生態循環。
果樹的根係能進一步固定土壤,牧草能為牲畜提供飼料,吸引了周邊村民迴流,曾經荒涼的沙漠邊緣,如今充滿了生機,成了當地有名的
“沙漠綠洲”。
老揚的事蹟還被荷蘭農業部列為生態農業的典型案例,每年都有數百名農業研究者前來參觀學習,他也因此獲得了
2023
年
“全球生態保護獎”。
當時他正蹲在田埂上摸麥穗,指腹輕輕蹭著麥芒上的晨露,感受著穀物成熟的觸感,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金色光流就纏上了他,連口袋裡裝著的、精心培育的抗沙小麥種子袋都被一併裹了進去。
那些種子是他三十年心血的結晶,每一粒都經過了抗逆性篩選,能在乾旱、高溫的環境下正常發芽生長,是他留給這片土地最珍貴的禮物。
這些種子的基因序列還被存入了荷蘭皇家植物研究所的基因庫,作為耐旱作物的研究樣本。
日本奈良的中村師傅,已經
82
歲高齡,卻依舊堅守在唐招提寺,從事木構修複工作。
這座由鑒真和尚主持修建的寺廟,已有
1200
多年曆史,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寺內的許多木構建築因年代久遠,出現了蟲蛀、腐朽等問題,部分梁木甚至出現了裂痕,若不及時修複,可能會麵臨坍塌的風險。
2019
年,唐招提寺的金堂建築還因木構老化,被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瀕危名單”,中村師傅正是在那時主動請纓,加入了修複團隊。
中村師傅修覆文物的態度堪稱
“極致”,他始終堅持
“修舊如舊”
的原則,力求讓修複後的建築保持原有的風貌。
修複一根木梁,他要先花
3
個月研究木紋走向,瞭解木材的生長年輪,通過年輪的疏密判斷木材的生長環境和樹齡。
對於蟲蛀的小孔,他不用現代的化學填充劑,而是用同樹種、同樹齡的木屑混合天然黏合劑填補,確保修補處與原木材的質地、顏色一致。
這種天然黏合劑是他根據古籍記載自行調配的,由糯米、石灰和桐油按特定比例混合而成,環保且耐久性強,能與木材融為一體,曆經百年也不會脫落。
打磨時,他更是用細砂紙一點點摩挲,力道均勻,速度緩慢,彷彿在照顧自己的孫子。
他常說:“木構會老,但匠心不能老,要讓後人還能看到千年前的樣子。”
為了找到合適的修複材料,他曾走遍日本的深山老林,尋找與古建築同期的木材,有時甚至要在山裡住上半個月,隻為找到一根符合要求的木料。
有次為了修複金堂的一根主梁,他在京都府的深山裡尋找了一個月,終於找到一棵樹齡超過
300
年的樟樹,這棵樹的紋理和密度與原主梁完全一致,為修複工作奠定了基礎。
當時他手裡攥著磨了
30
年的紫檀木刨子,這把刨子的刨刃已經被磨得發亮,木質手柄因常年握持而變得光滑溫潤。
他剛刨下一片
0.2
毫米厚、薄如蟬翼的木花,木花在空中輕輕飄落,帶著淡淡的木材清香。
金色光流就裹住了他,木花冇掉完就跟著飄向天空,陽光透過木花,在地麵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場麵神奇又震撼,彷彿連時光都在此刻靜止。
旁邊的年輕學徒看到這一幕,趕緊用手機記錄下來,這段視頻後來在日本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讓更多人瞭解到木構修複這門傳統手藝的魅力。
亞馬遜雨林裡的
10
歲女孩卡婭,冇有接受過係統的學校教育,跟著部落裡的老人學習生存技能,卻有著與生俱來的
“自然親和力”。
她熟悉雨林裡每一種植物的用途:
知道哪種藤蔓的汁液能止血,這種藤蔓的汁液塗抹在傷口上,能快速凝結血液,緩解疼痛,部落裡的人打獵受傷後,都會用這種汁液進行緊急處理;
知道哪種樹葉能包裹食物防腐,用這種樹葉包裹肉類,能在高溫環境下儲存三天不變質,這是部落傳承了數百年的保鮮方法;能用亞馬遜王蓮的葉柄藤蔓編出最結實的容器
——
這種容器能裝
5
公斤水而不滲漏,而且重量輕,便於攜帶,部落裡的人都誇她
“手有魔法”。
她還能聽懂一些動物的叫聲,知道哪種鳥叫意味著危險,哪種猴啼表示發現了食物。
比如當她聽到
“紅尾鵟”
的叫聲時,就會提醒部落裡的人附近有美洲豹出冇;聽到
“捲尾猴”
的特定啼聲時,就知道它們找到了成熟的果實,可以前往采摘。
平時,她最喜歡在雨林裡穿梭,觀察各種動植物的生活習性,有時會蹲在地上看螞蟻搬家,一看就是一下午,臉上滿是童真的好奇。
她還會把自己觀察到的動植物特征畫在樹皮上,雖然冇有接受過繪畫訓練,但她的畫卻生動形象,部落裡的老人說她
“能用畫筆與自然對話”。
當時她剛在雨林的大樹上編好一個拳頭大的鳥窩,裡麵還躺著兩隻剛破殼、眼睛都冇睜開的蜂鳥雛鳥。蜂鳥雛鳥的身體隻有拇指大小,身上覆蓋著細軟的絨毛,輕輕一碰就會微微顫抖。
她正準備去附近找些柔軟的苔蘚鋪在窩裡,讓雛鳥睡得更舒服。
金色光流裹住她時,她下意識地把鳥窩緊緊抱在懷裡,生怕雛鳥受驚嚇,小小的身體蜷縮著,小心翼翼地保護著懷裡的生命,雛鳥身上細軟的絨毛都冇被風吹亂,儘顯孩童的純真與善良。
旁邊的母蜂鳥一直在樹枝上盤旋,看到卡婭被光流包裹,卻冇有飛走,反而發出輕柔的鳴叫,彷彿在為她祝福。
陸衍之看著螢幕上這些人的資料,很快發現了他們的共同點:
要麼能把彆人眼中
“不可能的事”
做成,比如老揚跟沙漠死磕三十年,在極端環境中創造生態奇蹟,用堅持和智慧改變了沙漠的命運;
要麼對生命、對事業有著極致的較真,比如中村師傅修複木構時的精益求精,用匠心守護著千年文化遺產;卡婭對弱小生命的守護,用純真詮釋著對自然的敬畏。
偏偏冇有一個是政客或富豪,連
m
國總統親自提名的
“國家功勳企業家”
都冇份
——
這位企業家曾憑藉石油產業積累了千億財富,捐建過十幾所大學,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卻始終冇收到金色烙印的召喚。
這個結果讓不少人感到意外,也打破了
“權力和財富能決定一切”
的固有認知,讓人們開始重新思考
“文明火種”
的真正含義。
有媒體評論稱,這次
“逆流方舟”
的選人標準,是對
“文明價值”
的重新定義,它不看重權力和財富,而是聚焦於人類最本質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最諷刺的是
m
國的
“天穹計劃”
庇護所。之前
m
國天天在
cnn、bbc
等國際新聞媒體上吹噓,
說這個庇護所建在科羅拉多州地下
1000
米處,是
“人類文明的最後堡壘”,能在任何災難中保護人類的精英階層。
其防護能力堪稱
“全球第一”——
能抗
100
萬噸當量的核爆,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爆炸當量的
67
倍;能防直徑
10
公裡的小行星撞擊,這種規模的撞擊曾導致恐龍滅絕,卻無法對庇護所造成任何損傷。
內部設施更是奢華到極致,配備了恒溫恒濕係統,能將溫度精確控製在
25c,濕度保持在
50%;
私人醫療艙配備了最先進的體檢設備和治療儀器,能應對各種常見疾病和創傷;
高階餐飲區由米其林三星廚師坐鎮,提供世界各地的美食;
連總統的寵物狗
“幸運兒”
都有專屬供氧艙,裡麵還鋪著價值
1
萬美元的真絲墊子,配備了自動餵食器和玩具,生活待遇遠超普通人類。
庇護所的建設成本高達
500
億美元,
資金主要來自富豪的捐款,每位捐款超過
1
億美元的富豪都能獲得一個永久入駐名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