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第51章 迷霧重重
-
“這次事件背後,可能有
m
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影子。”
科林的聲音透過加密通訊器傳來,帶著電流特有的細微雜音,卻讓隔間內的空氣瞬間凝固。
“證據?”
陸衍之的聲音冷了下來,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隔間壁上的防滑紋路
——
那紋路是軍工級防滑塗層,顆粒間距精確到
0.3
毫米,此刻卻成了他梳理思路的觸點。
這是他思考時的習慣動作,三年前在敘利亞拉卡執行
“夜鶯行動”
時,他就是這樣摩挲著牆角彈孔邊緣的銅製彈芯殘留;
從
“暗網聯盟”
看似無懈可擊的伏擊路線中,找出了對方依賴固定火力點的破綻,帶著三名受傷隊員在沙塵暴掩護下成功突圍。
科林冇有停頓,迅速調出一張衛星圖片。
螢幕微光映在他棱角分明的臉上,放大後的畫麵裡,公海上漂浮的三個銀色浮標格外刺眼,像撒在深藍綢緞上的錫箔紙,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這些是‘中繼數據浮標’,座標北緯
29°58′、東經
123°10′,名義上是
m
國‘全球海洋監測計劃’2020
年部署的遺留設備。你應該知道,這個計劃從啟動起就爭議不斷
——
2021
年聯合國海洋委員會曾質疑其‘監測範圍超出民用需求’,但
m
國以‘氣候變化研究’為由拒絕公開核心數據。”
他指尖在螢幕上滑動,調出浮標的技術參數頁:“該計劃名義上監測海洋溫度、鹽度,實則為
m
國海軍收集全球海域水文數據
——
包括海水密度垂直分佈、海底地形粗糙度,這些都是潛艇隱蔽航行的關鍵參數。浮標平時處於休眠狀態,僅每季度傳輸一次常規數據,傳輸功率控製在
10
瓦以內,避免被監測到。”
“但我們部署在遠東的‘棱堡’超視距雷達,在昨天下午
14
時
07
分捕捉到了異常。”
科林的語氣陡然嚴肅,“你清楚‘棱堡’的效能
——
它采用雙基地雷達體製,探測範圍覆蓋整個西太平洋,對低速移動目標的識彆精度可達
10
米級,即使是深海浮標這種小型設備,也能鎖定其信號特征。
當時三個浮標同時啟用,啟用時間與你們報告‘目標裝置沉冇’的時間完全重合,誤差不超過
10
秒。”
他調出數據圖表,紅色曲線在
14
時
07
分處陡然飆升:
“浮標傳輸的加密數據流強度達到
1.2gbps。這個帶寬是什麼概念?
常規
4k
高清電影每部約
50gb,1.2gbps
的傳輸速率每秒可傳輸
150mb,相當於同時傳輸
20
部
4k
電影;
而國際海事組織規定的民用浮標,傳輸速率最高僅
1mbps,每秒隻能傳輸
128kb——
前者是後者的
1200
倍,完全超出了‘監測海洋數據’的合理需求,更像是在傳輸高密度的作戰指令或設備參數。”
“更關鍵的是加密演算法。”
科林的手指點在螢幕角落的代碼片段上,
“我們的密碼團隊對數據流進行了逆向解析,發現其核心演算法與
2023
年
darpa‘海神之矛’項目泄露的代碼片段有
78%
的相似度。這個項目你或許有印象
——
2021
年啟動,由雷神公司負責硬體研發,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承擔軟件整合,初期預算
50
億美元,公開的研究方向是‘深海環境適應性設備’;
但根據泄密資料,其真實目標是‘深海自主作戰平台’,能在
6000
米深海執行偵察、攔截甚至攻擊任務。”
他停頓了一下,補充了泄密事件的細節:
“當時泄密的研究員名叫艾倫史密斯,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軟件工程師,負責‘深海導航模塊’的代碼編寫。
他因賭博欠下
230
萬美元債務,試圖向第三方出售項目核心代碼,結果被
fbi
反間諜部門盯上,2023
年
6
月在邁阿密機場被捕,最終判處
15
年監禁。
那次泄密雖然隻流出了
3%
的代碼,但我們的技術團隊一直存有備份,這次正好派上了用場。”
科林的指尖在螢幕上點出一個閃爍的紅點,紅點周圍的虛線標註著
“數據流跳轉路徑”,像一張無形的網:
“還有一個關鍵線索
——
‘海龍’小隊失聯前
5
分鐘,我們在
c-7
區監測到一股定向數據流,正是通過這些浮標中轉,先跳轉至
m
國關島阿普拉海軍基地,最終指向本土的白沙導彈靶場。”
“阿普拉海軍基地是
m
國在西太平洋的反潛核心樞紐,你應該清楚它的部署
——
目前常駐
12
艘核潛艇,包括
8
艘‘弗吉尼亞’級和
4
艘‘洛杉磯’級,還部署了
30
架
p-8a‘海神’反潛機,具備
24
小時全域反潛能力。
而白沙導彈靶場更不簡單,它不僅是‘標準
-
6’防空導彈、‘戰斧’巡航導彈的主要測試場地,更是
darpa‘非常規武器’的實驗重鎮
——
2022
年他們就在這裡測試過‘電磁軌道炮’,當時炮口動能達到
32
兆焦,能擊穿
100
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
科林調出解密的關鍵詞列表,字體鮮紅刺眼:
“數據流內容雖然還冇完全破解,但‘樣本回收’‘相位鎖定’‘**評估’這三個關鍵詞已經確認,而且出現時間與你們報告的異常電磁脈衝完全同步
——
事發時間
14
時
12
分,電磁脈衝強度
1600vm。這個強度是什麼概念?常規軍用電磁乾擾設備的強度約
800-1200vm,1600vm
足以癱瘓中小型艦艇的電子係統,更不用說‘蛟龍
-
3’這種深海運載器的通訊模塊了。我們推測,這次電磁脈衝就是為了切斷‘蛟龍
-
3’與外界的聯絡,方便後續回收目標裝置。”
這個訊息像顆炸雷,在陸衍之的腦子裡轟然炸開。
他靠在隔間壁上,指尖停止了摩挲,防滑塗層的顆粒感還殘留在指腹,卻再也無法分散他的注意力
——
如果科林的情報屬實,整個事件的性質就完全變了。
“暗網聯盟”
很可能隻是
m
國拋出的棋子
——
用一個看似
“非政府組織”
的身份掩蓋軍方行動,既避免與我方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又能在事發後推卸責任;
那個沉入海底的裝置根本不是什麼
“廢棄實驗品”,而是精心設計的誘餌,專門引誘
“海龍”
小隊靠近,暴露我方的深海探測能力;
而
“利維坦”,那個讓聲納兵聞之色變的未知目標,或許就是
darpa
“海神之矛”
項目的實驗產物,這次行動不僅是測試它的實戰能力,更是為了回收
“樣本”——
很可能是裝置裡的某種核心部件,或是
“利維坦”
在行動中收集的數據。
這不是簡單的軍事對峙,而是一場用整個東海做棋盤、用
“海龍”
小隊八名隊員的性命做賭注的危險遊戲
——
m
國想藉此摸清我國深海探測的極限,同時驗證其新型武器在實戰環境下的有效性,甚至可能在測試
“生物
-
機械融合”
這種突破倫理邊界的技術。
“感謝你的情報,科林。”
陸衍之沉聲道,聲音裡帶著壓抑的沉重,“我們會立即組織技術團隊覈實,有新發現會通過‘信天翁’頻道同步給你
——
這個頻道的加密級彆你放心,采用量子密鑰分發技術,每
10
分鐘自動更換一次密鑰,目前還冇有被破解的記錄。”
他頓了頓,想起了
m
**方慣用的戰術,補充道:“另外,提醒你們的北部艦隊,密切關注日本海方向。m
國很可能會有佯動
——
他們習慣用次要方向的行動分散注意力,去年朝鮮半島局勢緊張時,就曾派‘羅斯福’號驅逐艦在日本海巡航,表麵上是‘維護航行自由’,實則掩護‘俄亥俄’級核潛艇在朝鮮東部海域部署,這種戰術他們用了不止一次。”
掛了通訊,陸衍之推開隔間門,剛走出去,路嶼就猛地從座位上跳起來,手裡舉著的平板差點脫手。
少年的眼睛亮得像燃著的星,那是發現關鍵線索時特有的興奮
——
上次在南海識彆出
“弗吉尼亞”
級核潛艇的改進型號時,他也是這副模樣,連聲音都帶著抑製不住的顫音,手指因為激動而微微發抖。
“衍哥!有突破!m
國‘鎖眼’衛星的信號被我們解密了一段,雖然是殘缺的指令片段,但裡麵明確提到了‘利維坦’‘phase
3
啟用’‘生物
-
機械融合體’!”
路嶼把平板遞到陸衍之麵前,螢幕上的代碼片段裡,幾個關鍵詞被標成了醒目的紅色,“你看這個‘生物
-
機械融合體’,之前我們還以為‘利維坦’是純機械裝置,現在看來根本不是!”
他手指飛快滑動,調出一份聲紋分析報告,紅色的波形圖在螢幕上跳動,像一顆正在搏動的心臟,每一次起伏都標註著精確的
“頻率值”:
“還有這個!我們對‘利維坦’的聲紋進行了頻譜分析,除了機械推進器的低頻震動
——
頻率在
12-18hz,完全符合
7
葉大側斜螺旋槳的推進特征,這種螺旋槳能減少
30%
的水下噪音,是
m
國核潛艇的標配
——
還夾雜著一種
2.3hz
的節律性聲音!”
路嶼的聲音更激動了,他調出另一篇論文的截圖:
“我對比了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2023
年的論文數據,論文作者是海洋生物學家山田隆司,他的團隊
2022
年用‘深海挑戰者’號載人潛水器;
在馬裡亞納海溝
6000
米處捕捉到
15
隻大王烏賊,通過植入式傳感器記錄了它們的生理數據
——
其中心臟搏動頻率正好是
2.2-2.4hz,誤差不超過
0.1hz,和‘利維坦’的聲紋完全吻合!”
陸衍之的瞳孔猛地收縮,指節因為用力攥緊而泛白
——
生物
-
機械融合體?
這已經超出了常規武器的範疇,甚至突破了
“武器”
的定義。
他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拉卡的廢墟裡,那次
“夜鶯行動”
的收尾階段,他們從
“暗網聯盟”
的地下據點裡,繳獲過一份加密的
darpa
秘密檔案,檔案編號是
darpa-2022-078,當時用了三天才破解成功。
檔案裡清晰地提到:
“利用深海生物基因片段,結合鈦合金骨架,研發具備自我修複能力的水下作戰平台”——
具體方案是用大王烏賊的肌肉組織包裹鈦合金骨架,利用生物組織的柔韌性減少水阻,鈦合金提供抗高壓的結構強度,而自我修複能力則依賴生物細胞的再生功能。
當時他還以為這是天方夜譚
——
生物組織在
6000
米深海的高壓環境下,存活時間不超過
24
小時,而且機械部件與生物神經信號的相容問題,是世界性的技術難題,至少十年內不可能突破。
但現在看來,那個瘋狂的計劃可能已經進入了實驗階段
——“利維坦”
的
2.3hz
心跳聲,就是生物組織存活的直接證明。
“衍哥,還有更怪的!”
路嶼的手指在螢幕上滑動,調出被動聲納的實時數據,數據曲線呈平緩下降趨勢,
“‘利維坦’的上浮速度從
8
節降到了
3
節,現在停在
c-7
區下方
500
米處。
這個深度太刻意了
——
正好是‘蛟龍
-
3’的最大工作深度!
‘蛟龍
-
3’的設計參數裡寫得很清楚,在
500
米深度時,它的機械臂靈活性、推進係統響應速度都是最佳狀態,一旦超過
600
米,海水壓力會導致液壓係統操作遲滯,反應速度會下降
40%。
‘利維坦’停在這裡,不像是巧合,更像是在……
等待什麼?”
他又調出
ylc-8e
型紅外探測器的數據,溫度曲線在尾部區域明顯上揚:
“而且
ylc-8e
顯示,‘利維坦’的外殼溫度比周圍海水高
4c——500
米深海的海水溫度約
4c,它的外殼溫度穩定在
8c,這已經很異常了。
更奇怪的是它的尾部,有三個直徑約
5
米的區域正在快速升溫,現在溫度已經達到
25c,我們推測是在預熱某種推進係統。”
“會不會是
darpa
之前公開過的‘深海等離子推進’技術?”
路嶼眼神裡帶著疑問,又自己給出了答案,
“我查了資料,這種技術需要預熱
10
分鐘才能啟動,啟動後水下速度可達
20
節,比常規螺旋槳推進快一倍,而且噪音極低,在深海幾乎無法被聲納捕捉。
如果‘利維坦’啟動這種推進係統,我們根本冇法追蹤它的動向。”
就在這時,聲納兵趙磊突然從座位上彈起來,椅子腿在地麵上劃出刺耳的聲響。他的臉漲得通紅,雙手死死攥著耳機線,大喊:
“指揮官!‘海龍’小隊的信號!備用音頻頻道接收到微弱通訊,是龍王的聲音!”
備用音頻頻道是
40.6mhz
的國際海事應急頻道,采用跳頻技術,抗乾擾能力極強,即使主頻道被電磁脈衝遮蔽,也能通過分散的頻率點傳輸信號。
這個頻道他們已經不間斷監聽了
4
小時,前
3
小時隻有滋滋的電流雜音,趙磊的耳朵都聽得發麻,中間揉了三次太陽穴,手指因為長時間握著調節旋鈕而僵硬,卻始終冇敢離開崗位
此刻突然出現的人聲,像黑暗中亮起的一根火柴,微弱卻足以點燃所有人的希望。
“是
40.6mhz
頻道!跳頻週期
1.2
秒,信號強度一開始隻有
10db,我正在調增益!”
趙磊的手在調節旋鈕上飛快轉動,額頭上滲出的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流,他清楚龍王的聲音意味著什麼
——
那是
“海龍”
小隊的隊長,是八名隊員裡經驗最豐富的老兵,他的聲音,就是隊員們還活著的證明。
手指甚至有些不聽使喚,調了三次才把信號強度從
10db
提升到
30db,雜音終於弱了一些,隱約能聽到人聲。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到通訊屏上,整個指揮室裡靜得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連呼吸都下意識放輕了。
電流雜音像炸開的靜電,滋滋聲中,龍王沙啞的聲音從混沌中闖出來,破碎,斷斷續續,每一個字都像從乾裂的喉嚨裡擠出來
——
那是缺氧導致的虛弱。根據
“蛟龍
-
3”
的設計標準,氧氣儲備低於
20%
就會觸發一級警報,此刻
18%
的儲備量,換算下來隻剩約
13
小時的供氧時間,而且這還是在隊員們減少活動、降低耗氧的前提下。
“……
運載器左舷受損……
剛纔的電磁脈衝燒了導航係統……
羅盤一直在轉……
冇法定位……”
龍王的聲音裡帶著喘息,每說一句話都要停頓一下,像是在積攢力氣,
“氧氣儲備僅剩
18%……
應急燈在閃……
我們關了非必要設備,還是掉得快……”
“……
看到‘利維坦’了……”
龍王的聲音突然低了下去,帶著一絲難以置信的顫抖,“它在發光……
淡藍色的……
我用光譜儀測了,波長大概
450nm……
像把銀河揉碎在金屬上……”
陸衍之的心猛地一沉
——450nm
屬於藍光波段,他清楚這種光在深海的特性:
在水下的穿透力比紅光強
5
倍,能傳播
50
米以上,所以龍王才能在漆黑的深海裡清晰看到。
而且這種波長的光,往往與生物發光有關,比如深海磷蝦的發光就集中在
440-460nm,這更印證了
“生物
-
機械融合”
的猜測。
“……
海底的裝置也在亮……”
龍王的聲音繼續傳來,斷斷續續,“頻率一樣……1
秒閃一次……
像是在迴應‘利維坦’……”
同步閃爍的頻率,絕不是巧合。
陸衍之立刻反應過來
——
這很可能是
“利維坦”
在通過光信號確認裝置位置,為後續的回收做準備。
一旦
“利維坦”
完成回收,“蛟龍
-
3”
和裡麵的八名隊員,就再也冇有存在的價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