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 第72章 黑渦區’的秘密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第72章 黑渦區’的秘密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特遣編隊由三艘艦船組成,呈標準

“品”

字形戰術隊列悄然巡航。

旗艦

“探索者”

號偵察艦(舷號

517)居於中前核心位,左後

3

海裡處是

054a

改進型護衛艦

“怒江”

號,右後

4

海裡為小型補給艦

“青海湖”

號,三艦間距精確到

1

海裡誤差內;

如同被夜色凝固的剪影,在南海墨色的海麵上劃出幾乎無跡的航痕。這種編隊並非隨意排布:“探索者”

號居中負責核心探測,“怒江”

號左後警戒可攔截左側來襲的空中

水下目標;

“青海湖”

號右後補給則能避免乾擾探測設備,三者形成

“探測

-

防禦

-

保障”

的三角閉環,是南海複雜海域隱蔽巡航的經典戰術配置。

其中

“探索者”

號滿載排水量

4800

噸,艦艏下方暗藏著

8

組被動聲納基陣(每組含

24

個高靈敏度水聽器),呈環形分佈組成覆蓋

360°

的探測網;

其核心聲納模塊采用

“深海之耳”

v3.0

係統,有效探測半徑達

120

海裡。該係統的厲害之處在於

“細微分辨力”:

2023

年東海測試中,它曾在

300

米深海同時捕捉到抹香鯨(聲紋主頻

20-40

赫茲,帶有生物呼吸的週期性波動)與某國常規潛艇(機械噪音主頻

5-15

赫茲;

含螺旋槳轉動的均勻脈衝)的信號,不僅精準區分兩者差異,還通過分析螺旋槳葉片的磨損紋路,識彆出該潛艇是

“蒼龍級”

改進型;

(每艘潛艇螺旋槳因製造誤差和使用磨損,會產生如同指紋的獨特聲紋,“探索者”

號的聲紋數據庫已收錄全球

13

類主流潛艇的

200

餘組特征)。

“怒江”

號作為護航主力,艦體中部的

32

單元垂直髮射係統呈

“田”

字形排列,相容魚

-

8

改進型反潛導彈(射程

50

公裡,戰鬥部裝藥量

80

公斤;

采用

“慣性

主動聲導”

複合製導,可在水下

10-50

米引爆,摧毀半徑

30

米內的潛艇)與海紅旗

-

16b

中程防空導彈(射高

15

公裡,攔截速度

4

馬赫,能應對超低空掠海目標)。

2024



“南部海域

-

聯合防空”

演習中,它曾遭遇模擬

“飽和攻擊”:6

枚模擬巡航導彈(其中

4

枚以

10

米高度掠海飛行,利用海浪雜波隱蔽)從不同方向襲來;

“怒江”

號的

346a

相控陣雷達在

80

公裡外鎖定目標,垂直髮射係統在

12

分鐘內連續點火,最終以

100%

攔截率完成任務,事後分析顯示,其對超低空目標的攔截反應時間僅

2.3

秒,比原版

054a

縮短

0.8

秒。

“青海湖”

號則像編隊的

“移動糧倉”,滿載排水量

1.2

萬噸的貨艙按

“功能分區”

設計:800

噸燃油分裝在

12

個防泄漏油罐(采用雙層不鏽鋼材質,外層包裹

5

厘米厚的隔熱棉;

防止燃油溫度隨海水變化影響燃燒效率),500

噸淡水存儲於雙層水箱(配備紫外線消毒係統,每天可淨化

20

噸海水補充儲備)。

按編隊每日

53

噸燃油(“探索者”

號主機每小時耗油

2.1

噸,“怒江”



2.3

噸,“青海湖”



1.8

噸)、33

噸淡水(船員飲用

8

噸、設備冷卻

15

噸、清潔

10

噸)的消耗量計算;

恰好能支撐

15

天的無補給續航。連艦上廚房的冷凍肉庫都暗藏

“小心思”:按

“每人每天

0.5

公斤”

標準儲備豬肉、牛肉及深海鱈魚(富含

omega-3

脂肪酸;

緩解長時間航行的疲勞感),並采用

-

40c超低溫冷凍技術,確保

30

天內肉質新鮮,船員在隱蔽巡航期間也能保證蛋白質攝入。

為規避潛在監測,艦隊嚴格執行北約

“阿爾法級”

隱蔽規程

——

這套誕生於

1978

年冷戰高峰期的規程,最初是為應對蘇聯紅海軍的

“基輔級”

航母反潛網絡設計;

核心是

“消除一切可探測信號”,涵蓋雷達、通訊、噪音、光學四大維度。1982

年英阿馬島戰爭中,英軍

“征服者”

號核潛艇正是依靠該規程創造經典戰例:

當時它在阿根廷

“五月二十五日”

號航母的雷達覆蓋區(半徑

200

海裡)潛伏

72

小時,期間關閉所有主動設備;

僅靠

mk-20

海底地形匹配係統(結合預先繪製的

1:5000

海底地圖)導航,甚至為避免機械噪音外泄,將反應堆功率降至

15%。

最終,它在距離阿根廷

“貝爾格拉諾將軍”

號巡洋艦

3

海裡處發射

3

枚魚雷,將這艘萬噸級戰艦擊沉,而整個過程中,阿根廷海軍的反潛設備竟未發現任何異常。

而此次編隊執行的規程,在原版基礎上新增了

12

項更嚴苛的細節,針對性應對現代反潛技術:甲板僅保留波長

450-500

奈米的藍光應急燈;

(該波段在海水中的散射率比紅光低

60%,不易被敵方光電探測設備捕捉),每盞燈的亮度被嚴格限製在

5

流明(相當於滿月夜樹下的光照強度,人類裸眼需適應

10

分鐘才能看清周圍);

船員需佩戴

anpvs-14

夜視儀(解析度

640x480,在微光環境下可識彆

100

米外的物體)才能看清甲板通道,且禁止攜帶任何反光物品;

連鈕釦都換成啞光鈦合金材質,手錶表麵貼防反光膜,甚至船員的鞋帶都采用無金屬頭設計,避免月光或星光反射暴露位置。

主動雷達徹底斷電,導航全靠艦載慣性導航係統(ins)與預先繪製的

1:

海底地形圖匹配。

這套

2024

年列裝的新型

ins

采用航天科技集團研發的

“北鬥三號”

雙模定位晶片(北鬥

ins

雙模融合,即使北鬥信號受乾擾,ins

也能通過陀螺和加速度計修正誤差);



“東海

-

2024”

聯合演習中,曾支撐某驅逐艦在無任何外部信號的情況下,沿舟山群島附近複雜的海底暗礁區(暗礁最小間距僅

50

米)精準航行

320

海裡;

最終定位誤差僅

8



——

相當於一個籃球場的長度,比傳統

ins

的誤差縮小

60%。

所有通訊轉為加密短脈沖模式:每次發送時長嚴格控製在

0.3

秒內(短於大多數艦載雷達的

0.5

秒信號捕捉週期),發送間隔延長至

15

分鐘;

信號強度被壓減至

0.5

瓦(僅為民用漁船通訊功率的

110,敵方雷達需在

10

公裡內才能探測到),且每次發送後會隨機切換

2.4ghz-5.8ghz

之間的

128

個頻段;

避免形成可追蹤的信號軌跡。為驗證效果,編隊出發前曾在南海某海域進行測試:即使讓一艘配備

“宙斯盾”

係統的驅逐艦在

50

公裡外監聽,也僅能捕捉到

“間歇性的電磁雜波”,無法識彆信號內容或定位來源。

就連船員的日常動作都有嚴格限製:走路必須踮腳(減少鞋底與甲板的碰撞震動,避免被敵方被動聲納捕捉),說話隻能用手勢或耳語(音量控製在

20

分貝以內,避免聲音通過船體結構傳播到海中);

餐具全部換成聚四氟乙烯塑料材質(防止金屬碰撞產生的

500-2000

赫茲高頻噪音,該頻段是被動聲納的敏感區間),整個編隊安靜得像一群潛行的獵手

——

有船員調侃:“連呼吸都要控製節奏,生怕驚動海底的‘鄰居’。”

編隊的目標海域鎖定在北緯

18°23′、東經

115°47′——

這片被當地漁民稱為

“黑渦區”

的海域,因常年存在直徑

5-10

公裡的順時針海流漩渦得名。

漩渦的形成源於特殊的海底地形:此處是南海北部大陸坡與深海盆的交界處,海底坡度驟升

30°,表層海水受東北季風推動,與深層逆流交彙,形成類似

“海洋颱風”

的漩渦;

中心流速可達

2.5



秒(相當於

5

級風的風速),足以將

200

噸級的小型漁船捲入深海,因此漁民們向來對這片海域敬而遠之,稱其為

“南海的鬼門關”。

三個月前,兩艘編號為

“瓊海漁

0231”



“瓊海漁

0517”



600

噸級燈光圍網漁船,曾在此遭遇離奇事件。

當時它們正結伴進行魷魚捕撈(每年

3-5

月是南海魷魚的洄遊季,“黑渦區”

邊緣因洋流交彙,餌料豐富,是魷魚聚集區),卻冇想到遭遇了無法解釋的現象。

52

歲的

“瓊海漁

0231”

號船長王福生(25

年深海捕魚經驗,曾多次穿越颱風區,被漁民們稱為

“海龍王”)回憶:

“那天淩晨

3



15

分,我們剛停在漩渦邊緣,甲板上的

20



1000

瓦誘魚燈把海麵照得跟白天一樣,魷魚正往燈下遊過來,突然西北方向

500

米處的海麵,冒出來一團藍綠色的光點。”

王福生用粗糙的手掌在漁船上比劃著,指節因用力而發白:

“那光點就像被揉碎的螢火蟲,每顆直徑大概

2

毫米,密密麻麻排成一個不規則的圓,直徑差不多

20

米。最怪的是它們閃爍的節奏

——

跟海浪的起伏完全同步,浪頭起來的時候亮,浪頭落下的時候暗,一點都不差。我趕緊讓大副拿望遠鏡看,冇看到任何漂浮物,也冇有船的影子,那光點就像是直接從海水裡‘長’出來的。”

這團光點持續了

21

分鐘,期間漁船的異常狀況接連發生:

羅盤指針瘋狂旋轉(偏離正常方向

30°,無法定位),gps

信號短暫中斷(型號

gps-720

的設備顯示座標從北緯

18°23′跳到

18°25′,又突然跳回,反覆三次),連漁船上的聲呐探魚儀都出現亂碼(原本顯示水下

50

米有魷魚群,突然變成一片空白)。

直到淩晨

3



36

分,光點突然像被海水吞冇般消失,所有設備才恢複正常

——

但那天的漁獲量卻少得可憐,原本聚集的魷魚群像是被嚇跑了,王福生說:“當時我就覺得,那片海底下肯定有‘東西’,隻是我們看不見。”

巧合的是,中國海警

“天鏡

-

3”

高解析度光學衛星當時正飛臨該區域上空。“天鏡

-

3”

是我國第二代海洋監測衛星,解析度達

0.5

米,可捕捉海表溫度、葉綠素濃度等參數;

但那天因遭遇強積雨雲(衛星雲圖顯示雲層厚度達

800

米,對可見光的遮擋率達

95%),僅記錄到一組模糊的海溫數據:

光點出現區域的表層海水溫度為

24.3c,比周邊海域(25.5c)低

1.2c,且溫度異常區呈完美的圓形,邊緣溫度梯度驟變

——

1

米距離內溫差達

0.8c,這種

“刀切般的邊緣”

在自然海流中幾乎不可能出現。

“正常情況下,海溫變化是漸變的,即使有冷水團,邊緣溫差也不會超過

0.2c

米,”

海警局海洋氣象專家李工解釋,“這種異常更像是有一個‘恒溫罩’精準覆蓋了該區域,人為製造了低溫區。”

事後,海警局立刻派遣

“潛龍

-

11”

號水下機器人(最大下潛深度

6000

米,配備高清攝像頭和多參數傳感器)前往探測,但機器人下潛至

1500

米時突然失聯,48

小時後纔在距離目標海域

20

海裡的地方被打撈上岸。

工作人員檢查發現,機器人的鈦合金傳感器外殼有

7

道不規則劃痕(深度

0.2-0.5

毫米,邊緣呈鋸齒狀,非岩石碰撞造成),內部存儲硬盤被徹底格式化

——

且是物理層的

“清零”,連專業數據恢複公司都無法提取任何資訊,備份內存卡更是顯示

“物理損壞”,晶片內部出現不明燒灼痕跡。

“這不是故障,是人為破壞,”

負責檢修的工程師張工說,“像是有某種力量刻意銷燬了機器人記錄的數據,不想讓我們知道海底發生了什麼。”

“探索者”

號的指揮室位於船體中層,遠離動力艙的震動源,艙壁覆蓋著

5

厘米厚的聚氨酯吸音棉

——

這種密度

80

公斤

立方米的吸音材料,能吸收

90%

以上的艙內機械噪音,即使隔壁的海圖處理器滿負荷運轉,指揮室內的噪音也控製在

35

分貝(相當於圖書館的安靜環境),船員們甚至能清晰聽到自己的心跳聲。

空氣中瀰漫著兩股交織的氣味:一股是從通風口傳來的淡淡海水腥(來自艦體外側的海水滲透,即使有防水塗層,深海高水壓仍會讓微量海水透過縫隙進入艙內);

另一股是電子設備的焦糊味

——

後者來自持續工作

72

小時的海圖處理器,其散熱風扇因長期高負荷運轉,葉片邊緣已出現輕微碳化,技術士官每隔

2

小時就要用壓縮空氣清理風扇灰塵,防止過熱死機。

艙內溫度被中央空調嚴格控製在

22c,濕度

50%(最適合電子設備運行的環境),但編隊指揮官陸衍之的額角仍滲著細汗。

他穿著深藍色作訓服,領口的少校軍銜標識被黑色絨布蓋住(避免反光暴露),左手腕上的夜光手錶(型號

露minox

3051,專為軍方設計,夜光可持續

25

年)

顯示時間為

20



17

分,右手撐在

1.8

米寬的電子海圖前,指尖在目標座標上輕輕點動

——

這個動作他已經重複了不下

20

次,像是在確認座標的準確性。

陸衍之並非第一次執行危險任務:2022

年,他曾指揮

“探索者”

號在南海某海域搜救失聯漁船

“粵漁

089”

號,當時遭遇

8

級大風,船體傾斜達

25°;

但他最終成功找到漁船並救起

12

名船員。但這次任務不同

——

麵對的是未知的深海信號,冇有任何經驗可循,他的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

“我們就像在摸黑走路,不知道下一步會踩到什麼,”

他私下對副指揮說,“但為了搞清楚‘黑渦區’的秘密,再危險也得去。”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