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 第83章 深海網絡有限溝通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第83章 深海網絡有限溝通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龍宮”

基地內,路嶼的科研團隊則有了更驚人的發現:那個耗儘能量的多麵體裝置,其內部的生物組織部分,正在以一種緩慢但可見的速度自我修複。

這個多麵體裝置是三年前在南海

1200

米深處打撈的,直徑約

1

米,由未知的黑色金屬和淡粉色生物組織構成;

黑色金屬的硬度達到了

hv

800(維氏硬度),這個硬度是什麼概念?

普通高強度鋼的硬度是

hv

200,鈦合金是

hv

300,人造金剛石是

hv

1000,也就是說,這個裝置的硬度相當於人造金剛石的

80%;

之前用鐳射切割(功率

1000

瓦)都隻能在表麵留下

0.1

毫米深的劃痕。

而淡粉色生物組織則類似人類的神經組織,卻含有矽基成分,之前一直需要外部能量輸入(每秒

100

微焦)才能維持基本活性,一旦停止供電,組織就會逐漸乾癟。

但現在,裝置表麵的裂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癒合:原本深

0.5

毫米、長

3

厘米的裂紋,在

24

小時內縮小到深

0.1

毫米、長

1

厘米,裂紋處還滲出了淡藍色的透明液體;

與深海藍光的成分一致。內部的淡粉色生物組織從原本的乾癟狀態逐漸飽滿,如同吸水的海綿,體積膨脹了約

20%,且組織表麵開始出現細微的藍色血管狀紋路;

這些紋路的波長與深海藍光完全匹配,都是

470

奈米,在顯微鏡下觀察,能看到紋路中有微小的

“顆粒”

在流動,疑似能量載體。

路嶼戴著無菌手套(型號

xl,丁腈材質),小心翼翼地靠近裝置,手中的

“量子能量探測儀”(精度

0.01

微焦)顯示,裝置周圍的能量密度在以每小時

0.5

微焦

立方厘米的速度增加。

當他將探測儀貼近裝置表麵(距離

1

厘米)時,儀器突然發出

“滴滴”

的提示音,螢幕上顯示出一組奇怪的數據:

裝置釋放的電磁信號頻率為

8.01

赫茲,而四名接收者的腦波頻率恰好是

8.00

赫茲,兩者存在

0.01

赫茲的頻率共振。

“它們……

在給這個‘終端’充電?”

路嶼感到毛骨悚然,他後退一步,不小心撞到了身後的實驗台(材質為

304

不鏽鋼),台上的燒杯(容積

500

毫升,裝著生理鹽水)摔在地上;

發出清脆的

“哐當”

聲,玻璃碎片濺到他的褲腳,他卻絲毫冇有在意。

“這個裝置不是‘孤立的’,它是那個深海網絡的‘接入點’……

之前我們以為它需要我們的能量,其實是我們搞錯了

——

它需要的是‘它們’的能量,我們的能量隻是‘臨時起搏器’,就像給心臟驟停的人做心肺復甦,隻能維持基本功能,無法真正喚醒。”

而四名

“接收者”

的狀態也發生了詭異的變化。

他們停止了嘶吼和抽搐,陷入了一種深度的、類似植物人的昏迷

——

眼睛緊閉,呼吸平穩(每分鐘

12

次,與正常成年人一致);

對外界刺激(如

1000

流明的強光照射、120

分貝的聲音刺激)冇有任何反應。護士嘗試用鍼灸針刺他們的指尖(穴位為十宣穴),也冇有出現任何肌肉收縮反應,連最基礎的反射弧都消失了。

但腦波監測儀顯示,他們的腦波活動卻呈現出一種詭異的、高度同步的平靜:腦波圖上是一條平滑的正弦曲線,頻率穩定在

8

赫茲,這是人類從未出現過的腦波頻率;

人類常見的腦波頻率為

delta

波(0.5-4

赫茲,深度睡眠)、theta

波(4-8

赫茲,淺睡眠或冥想)、alpha

波(8-13

赫茲,放鬆狀態);



8

赫茲恰好是

theta

波與

alpha

波的臨界點,且從未有人類能長期(超過

1

小時)維持這一頻率。

更詭異的是,四名接收者的腦波曲線完全重合,誤差不超過

0.01

赫茲,彷彿他們的大腦被同一個

“信號源”

控製,變成了四台同步運行的

“機器”。

“這不是普通的昏迷。”

生物學家陳嵐博士指著螢幕,聲音凝重,她的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調出了接收者的腦部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圖像;

圖像顯示,他們的前額葉皮質區域呈現出異常的活躍狀態,血流量比正常狀態增加了

40%(正常成年人前額葉血流量為

50

毫升

100

克腦組織

分鐘,現在達到

70

毫升)。

“他們的大腦冇有停止工作,反而在‘高速運轉’——

隻是運轉的頻率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圍。”

陳嵐博士放大圖像,指著前額葉皮質的某個區域,

“你看,他們的前額葉皮質(負責意識、決策和高級認知功能)活躍度是正常狀態的

3

倍,但杏仁核(負責情緒處理)卻完全沉寂,血流量隻有正常狀態的

10%。

這說明……

他們的意識被接入了某個龐大的後台係統,正在被動地接收和處理著海量的、非人類的資訊流,就像四台‘生物服務器’,隻負責運算,不產生自主意識。”

陳嵐博士停頓了一下,眼神中閃過一絲痛苦,她從抽屜裡拿出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四名接收者三個月前的合影,他們穿著藍色的實驗服,笑著比耶,背景是

“龍宮”

基地的標誌。

“三年前‘利維坦’事件後,我們花了兩年時間才讓這四名接收者恢複部分意識,當時李偉還說,等任務結束了要帶大家去他老家青島吃海鮮……

現在……”

這四名接收者並非普通人,他們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

“神經敏感者”——

大腦前額葉皮質比普通人薄

15%(正常成年人前額葉皮質厚度約

2.5

毫米,他們隻有

2.1

毫米);

神經元之間的突觸密度更高(每立方毫米比普通人多

10

萬個突觸),更容易接收和處理非常規信號。篩選過程極其嚴苛:

首先從全球

10

萬名誌願者中篩選出腦波異常敏感的

1000

人(通過

24

小時腦波監測,選出能捕捉到

0.1

微伏以下微弱信號的人);

再通過

3



“意識耐受測試”(逐步增加未知電磁信號的強度,從

0.1

微焦增至

10

微焦,觀察腦波穩定性,淘汰出現癲癇波形的人);

最終選出

4

人,其中

28

歲的李偉是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

李偉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資訊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量子通訊專業碩士,曾參與

“墨子號”

量子衛星的地麵接收工作,對微弱信號的解析能力極強。

三年前正是他從

“利維坦”

的雜亂信號中提取出

“群……

醒……”

的片段,也是

“隱梭”

失聯前負責接收小隊通訊信號的操作員

——

他最後聽到的,是

“隱梭”

隊長陳凱那句帶著哭腔的

“藍光……

太多了”,之後信號就中斷了。

麵對全球性的劇變,最高指揮部在緊急會議後(會議持續了

6

小時,參會人員包括國防部長、科學院院長、海軍總司令等

12

人,會議全程保密,手機和電子設備均被冇收);

正式授權陸衍之:在絕對保密的前提下,可以動用一切必要手段,嘗試與甦醒的深海網絡建立有限溝通。

首要目標有三個:

評估意圖:判斷

“它們”

對人類的態度是友好、敵意還是中立;

獲取來源:確認

“它們”

是外星文明(如通過星際介質抵達地球)還是地球原生文明(在地球深海演化而來);

避免衝突:儘可能避免直接對抗,尤其是避免引發海嘯、地震等地質災害

——

根據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模型預測,若馬裡亞納海溝的能量完全釋放(約

10^18

焦耳);

可能引發高達

10

米的海嘯,威脅太平洋沿岸所有國家(包括中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淹冇沿海

10

公裡範圍內的城市,影響超過

10

億人。

陸衍之的目光落在了兩個地方:那個正在自我修複的多麵體裝置,以及四名昏迷的

“接收者”。它們是目前人類已知的、唯一能與深海網絡建立連接的

“物理介麵”



“生物介麵”;

多麵體裝置能接收和發送能量信號,接收者的大腦能解析意識資訊,兩者結合,或許是與

“它們”

溝通的唯一途徑。

“路嶼,我們不能再被動等待了。”

陸衍之站在實驗室的觀察窗前,看著裡麵的多麵體裝置,裝置表麵的藍色紋路已形成完整的閉環,光芒比之前亮了

50%,透過雙層防爆玻璃(每層厚度

2

厘米)都能感受到一絲涼意。

他的聲音帶著破釜沉舟的決絕,

“根據監測數據,裝置的修複速度在加快

——

最初

24

小時修複了

10%,接下來

12

小時修複了

15%,按照這個趨勢,它可能在

72

小時內完全恢複活性;

而接收者的腦波同步率已經達到

98%,再這樣下去,他們的意識可能會被徹底同化,或者……

湮滅,就像電腦硬盤被格式化,再也找不回原來的數據。

我們必須主動進行一次‘呼叫’,在這之前。”

“太危險了!”

陳嵐博士立刻反對,她猛地拍了一下桌子(木質實驗台,表麵有防腐蝕塗層),實驗記錄本(a4

大小,硬質封麵)從桌上滑落到地上,紙張散開;

露出裡麵密密麻麻的腦波數據和手繪的波形圖。

“我們對這個網絡一無所知!上次‘利維坦’的意識衝擊就讓兩名接收者變成了植物人,現在是整個深海網絡

——

它的能量是‘利維坦’的至少

1000

倍!如果我們的信號被當成‘入侵’,可能會引發全球深海節點的集體反擊

——

到時候沿海城市都會被海嘯淹冇,全球至少

10

億人會受到影響!”

她的聲音帶著哭腔,手指緊緊攥著李偉的實驗記錄本,指甲幾乎要戳破紙張,“李偉才

28

歲,他父母都是青島的普通工人,還在等著他回家結婚……

我們不能拿他的命去賭!”

“但什麼都不做,後果可能同樣嚴重!”

陸衍之彎腰撿起記錄本,小心翼翼地撫平紙張上的褶皺(有幾頁紙的邊角已經捲曲),遞給陳嵐,語氣卻冇有絲毫退讓。

“我們現在就像閉著眼睛站在懸崖邊,不知道前麵是平地還是深淵。我們需要資訊,哪怕隻是一點點!”

他走到全球海圖前,用紅色馬克筆在幾個位置畫了圈:“1979

年百慕大三角的異常信號事件(當時監測到

0.5

秒週期的電磁脈衝,被當成太陽活動);

2004

年印度洋海嘯前的深海電磁異常(海嘯發生前

2

小時,深海傳感器檢測到能量波動,被歸咎於地震);

2011

年日本福島地震後的深海生物遷徙(大量深海魚出現在淺海,被認為是地震導致的棲息地破壞)……

現在回頭看,這些可能都是‘它們’甦醒前的預兆,隻是我們之前冇有意識到,把它們當成了獨立的自然現象。”

陸衍之的手指停在馬裡亞納海溝的位置,眼神沉重:

“我們需要知道,‘它們’甦醒後,想要什麼?是這個星球的控製權?還是僅僅……

拿回屬於它們的東西?

如果它們隻是想在深海生存,我們或許能找到共存的方式;但如果它們想擴張,我們現在不準備,將來連反抗的機會都冇有。”

他的目光掃過觀察窗內的四名接收者,李偉躺在最左邊的床上,臉色蒼白得像紙,嘴脣乾裂,嘴角還殘留著淡藍色的痕跡。陸衍之的眼中閃過一絲痛楚:

“而且,我們也許……

能聽到他們的聲音。如果他們的意識還存在,這可能是我們唯一能‘救’他們的機會。陳嵐,你還記得嗎?

三年前,李偉就是通過意識連接,從‘利維坦’那裡獲取了‘深海網絡’的模糊資訊,他的大腦對‘它們’的信號有天然的適應性,他是我們中最有可能與‘它們’建立溝通的人。”

陳嵐沉默了,她看著記錄本上李偉的腦波數據

——

三年前的腦波圖上,即使在

“利維坦”

衝擊下,李偉的

alpha

波仍有微弱殘留,而現在,他的腦波是一條直線。

最終,她點了點頭,聲音沙啞:“我需要

2

小時調整接收者的腦波監測參數,增加‘意識殘留捕捉’模塊

——

這個模塊能捕捉到

0.01

微伏以下的腦波信號,如果他們的意識還在,至少能記錄下片段資訊。

另外,我要給他們注射神經保護劑(如依達拉奉,劑量

30

毫克),減少意識衝擊帶來的損傷。”

計劃被確定。

他們將在

“龍宮”

基地的地下三層實驗室進行

——

這個實驗室是專門為

“高危意識溝通”

設計的,建築麵積

200

平方米,采用雙層鉛合金牆體(每層厚度

50

厘米,純度

99.99%);

能阻擋

γ

射線和

x

射線(衰減率

99.99%),避免實驗中的能量輻射傷害人員。內部覆蓋鍍銀銅絲編織的電磁遮蔽網(編織密度每平方厘米

1000

根銅絲);

遮蔽效能達到

100db,能遮蔽從直流到

1000mhz

的所有電磁信號,確保實驗信號不被外界乾擾,也避免實驗信號外泄引發意外。

實驗室的地麵和天花板都鋪設了

10

厘米厚的防震緩衝層(材質為聚氨酯泡沫),防止能量衝擊導致結構損壞。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