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 第88章 國際謊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第88章 國際謊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就在記者會結束的當晚,一條等級為level

5的加密資訊突然接入中方安全係統。

該加密級彆屬於

m

**方最高保密層級,采用aes-256加密演算法,僅有少數核心人員擁有解密權限。

而發送者,是

m

國海軍研究辦公室高級情報官

——

科林少校。

科林少校已在

m

國海軍服役

20

年,曾參與過多次深海軍事項目,因在

5

年前公開反對

“普羅米修斯

2.0”

項目的倫理風險,被調離核心崗位,逐漸邊緣化。

此刻,他躲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縣一間

15

平方米的安全屋裡,房間內隻有一張單人床和一張金屬桌子,桌上放著半杯早已冷掉的咖啡,厚重的窗簾將所有光線隔絕在外。

加密頻道裡傳來

“沙沙”

的電流雜音,像窗外連綿的雨聲,科林少校的聲音斷斷續續,還夾雜著偶爾的咳嗽

——

這是他早年在潛艇服役時留下的慢性支氣管炎,一緊張就會加重。

“他們……

一直在掩蓋……‘普羅米修斯

2.0’的痕跡……”

他的呼吸有些急促,背景裡偶爾傳來皮鞋踩在木地板上的腳步聲,頻率約為每秒

2

次;

“這個項目

5

年前啟動,由

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主導,總投入……23

億美元

——



nasa

2024

年火星計劃的

20

億美元預算,還多

3

億。”

話音剛落,頻道裡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科林少校的聲音瞬間繃緊:

“檔案……

在附件裡……



120

頁,加密密碼是……

我的士兵編號……

我得走了……

他們來了……”

通訊戛然而止,隻剩下

“滋滋”

的電流雜音在頻道裡迴盪。

螢幕上的機密檔案仍在緩慢加載,進度條從

90%

爬到

100%

用了整整

30



——

每一秒的卡頓,都像是在與時間賽跑。

當檔案完全打開時,標題

“空白容器

——

基因編輯載體研發報告”

格外刺眼,瞬間揭開了

“普羅米修斯

2.0”

項目的神秘麵紗。

報告顯示,m

國在百慕大三角海底

1000

米處修建了一座秘密基地。

該基地采用鈦合金抗壓外殼,配備

3

個實驗艙和

2

個人員生活區,能源供應依賴海底地熱發電係統,僅基地建設就耗費了總預算的

40%。



“空白容器”,是項目的核心研究對象

——

m

國科學家利用改良後的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將深海安康魚的抗壓基因、管水母的耐低溫基因片段,植入人類胚胎中,試圖培育出能承受深海高壓和未知信號的

“特殊載體”,最終實現對全球深海網絡的控製。

然而,三個月前的第三次實驗徹底失控。當時

“空白容器”

所在的實驗艙,壓力從

100

個大氣壓驟降到

1

個大氣壓

——

這種壓力變化相當於

10

輛重型卡車同時撞擊艙壁,導致

“空白容器”

瞬間爆裂。釋放的能量直接啟用了附近的深海節點(編號

73

號,位於百慕大三角中心)。

該節點是天然形成的海底矽基結構,能接收並放大特定頻率的信號,m

國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就已發現其存在,一直試圖通過技術手段將其納入自身掌控。

而這次啟用,成為了喚醒全球類似

“深海節點”

的導火索

——

這些節點一旦形成網絡,便能監控全球海底光纜、潛艇軌跡,甚至影響沿海地區的地質穩定。

檔案附件中,還包含一段時長為2



30

秒的絕密通訊錄音。

經過技術還原,m

國國防部長米勒的聲音清晰可辨,帶著不容置疑的強硬:“73

號節點已被啟用,現在必須拿到‘鑰匙’——

要麼用它完全控製深海網絡,要麼直接毀掉它。”

錄音裡傳來紙張翻動的聲音,另一個低沉的聲音問道:“如果中俄那邊發現節點異常,追查到我們怎麼辦?”

米勒的語氣瞬間變冷:“不能讓任何國家知道我們是始作俑者,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如果計劃暴露,就把責任推給‘自然地質活動’,就像之前準備的南海說辭一樣。”

這段錄音,徹底證實了

m

國的陰謀:所謂的

“地質災害”

指控,不過是其為自身實驗失控尋找的

“替罪羊”;而那些高舉的

“全球責任”

大旗,不過是掩蓋霸權野心的遮羞布。

從白宮的輿論表演,到科林少校的冒險泄密,再到百慕大海底的實驗真相,這場圍繞深海資源與網絡控製權的博弈,暴露了國際合作

“貌合神離”

的本質。

當大國將自身利益淩駕於全球安全之上時,所謂的

“共識”



“責任”,最終隻會淪為謊言的註腳。

“鑰匙?”

陸衍之的指尖無意識劃過控製檯邊緣的防滑紋路,目光卻死死釘在螢幕中央的多麵體裝置上

——

這個月前由

“深海勇士二號”

載人潛水器在南海馬裡亞納海溝南部延伸區(水深

米,水壓相當於

1100

個標準大氣壓,足以壓碎高強度鈦合金艙體)發現的金屬物體;

此刻正散發著令人心悸的藍光。

它直徑約

1.2

米、重

500

公斤,初步檢測顯示其材質是鈦合金與一種未在元素週期表中登記的銀白色金屬的複合材料,表麵無任何鍛造或焊接痕跡,彷彿是從整塊金屬中

“生長”

出來的。

更詭異的是,原本無序閃爍的藍光(經光譜儀分析波長穩定在

450

奈米,與深海熒光生物的發光波長完全不同),在過去

24

小時裡突然轉為規律流轉:



3

秒明暗一次,亮度起伏幅度精確到

±5%,像某種生命體的呼吸般富有節奏。

“是多麵體本身就是‘鑰匙’?還是它閃爍的藍光纔是與深海網絡溝通的方式?”

陸衍之的喉結滾動了一下,腦海中突然閃過三天前林薇昏迷前的畫麵

——

這位神經同步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被醫護人員抬出實驗室時,意識模糊中仍攥著他的袖口喃喃:

“深海網絡在‘篩選’……

它接觸過的生物,要麼被‘接納’(同步率≥90%),要麼被‘排除’(同步率≤80%)。你還記得陳嶼嗎?上次淺海網絡接觸實驗,他的同步率突然從

85%

驟降到

62%;

當天就出現顱內壓升高、神經信號紊亂的症狀,現在還在

icu

裡靠呼吸機維持生命

——

他是被‘排除’的。

而我們……”

林薇的聲音當時細若遊絲,卻帶著刺骨的寒意,“我們這些參與多麵體研究的人,同步率一直穩定在

88%-92%

之間,它冇有‘接納’我們,也冇有‘排除’我們,它在‘觀察’……”

難道林薇的猜測是對的?

“鑰匙”

真的是這個被團隊暫命名為

“幼子”

的多麵體本身?陸衍之剛想調出陳嶼的實驗數據複查,實驗室的緊急通訊器突然響起,路嶼興奮的聲音衝破電流雜音:

“陸首席!有突破性發現!”

路嶼帶領的團隊是這次多麵體研究的核心技術組,12

名成員涵蓋量子物理、神經科學、海洋地質、海洋生物學及天體物理學五大領域

——

比如海洋生物學家李默曾研究過深海熱泉口的嗜極生物,能通過生物反應判斷環境能量變化;天體物理學家張野則擅長分析宇宙輻射與地球磁場的關聯。

此刻,他們正圍著

“天眼二號”

深海量子探測器的監測終端忙碌。

這款專為深海極端環境設計的探測器,最大下潛深度達

米,搭載了超低溫超導傳感器,探測精度能達到

0.001

赫茲,此前曾在

8900

米深海成功捕捉到海底地震前的地磁微小波動。

“您看這個波形!”

路嶼指著螢幕上兩條交錯的曲線,“我們讓探測器持續監測多麵體時,發現當它表麵的藍光形成‘三角螺旋紋’——

每圈有

3

個尖銳,從底部旋轉至頂部共

12

圈,旋轉週期正好是

18



——

時,其發出的量子信號會與全球深海網絡的脈動產生

0.003hz

的‘共振差’。”

他頓了頓,拿起桌上的兩個音叉比劃,

“這就像兩個本該同頻(440hz)的音叉,一個卻慢了

0.003hz,人類聽覺的極限是

0.1hz,根本察覺不到,但‘天眼二號’的傳感器能把這種差異放大

1000

倍,轉化成可視化波形。”

“不止如此。”

量子物理學家陳曦推了推鼻梁上的防藍光眼鏡

——

黑色塑料鏡框邊緣磨出了細小的白痕,鏡腿內側貼著實驗室編號

“ql-2024-07”,那是她三年前加入團隊時的標識

——

她身後的大螢幕上,共振波形圖正以每秒

2

幀的速度重新整理,橫軸標註著

“時間(分鐘)”,縱軸是

“振幅(v)”,代表多麵體信號的曲線呈微小鋸齒狀,與代表深海網絡的平滑曲線始終保持著細微差距。

“我們把這

72

小時的共振數據導入了‘天河三號’超級計算機

——

它的峰值運算速度達

10

億億次

秒,比‘天河二號’快近

1

倍,能在

1

小時內完成過去需要

5

小時的複雜數據剝離。

剛纔運算結果出來了,我們從共振差裡剝離出了清晰的‘意向碎片’,都是類似文字的符號組合。”

陸衍之湊到螢幕前,瞳孔驟然收縮。

除了

“座標校準”“質量篩選”“歸鄉協議”

這些此前零星捕捉到的詞組,新的碎片赫然顯示著:“載體合格度



0.1%”“時間錨點校準中”“舊紀元通道開啟倒計時”。

陳曦指著

“載體合格度”

的數值解釋:

“我們之前篩選了全球

5

萬名誌願者,最終確定

300

人進行鍼對性基因編輯,目的是提高與深海網絡的同步率。

但目前數據顯示,這

300

人中,隻有

3

人(分彆來自中國、德國、日本,年齡在

25-30

歲之間,無家族神經係統疾病史)的合格度達到

0.08%,其餘人的合格度均低於

0.05%,甚至有

12

人出現了同步率倒退的情況。”

當陸衍之的目光落在

“時間錨點”

上時,陳曦的聲音突然發顫:

“陸首席,‘錨點’不是我們最初以為的空間座標

——

比如某個深海區域的經緯度,它更像……

一個時間標記。

我們對比了地球

46

億年曆史的時間軸,發現這些‘意向碎片’裡的時間信號,與中生代白堊紀(約

1.45



-

6600

萬年前)的地質磁場特征高度吻合。

那時候的海洋覆蓋了地球

70%

以上的表麵積,或許……

深海網絡的起源就在那個時期。”

每一個詞組、每一組數據,都像鋒利的冰錐,紮進在場所有人的心裡。

實驗室裡隻剩下計算機的嗡鳴聲,以及螢幕上那道

450

奈米的藍光,仍在以

3

秒一次的頻率,不急不緩地

“呼吸”

著。

“時間錨點?”

路嶼猛地從金屬辦公椅上彈起,椅輪在防滑地磚上劃出尖銳的吱呀聲。

桌上剛衝好的黑咖啡還冒著氤氳熱氣,那隻印著靛藍色

“深海探測隊”

字樣的白色陶瓷杯被帶倒,褐色液體順著桌沿成股流下,迅速浸透了攤開的陳嶼屍檢報告

——

紙頁上

“-1.2

億年”

的藍色列印數字(那是陳嶼生前用離子探針分析儀測出的深海超基性岩石年齡,對應白堊紀早期的古特提斯洋遺蹟)被咖啡暈成模糊的藍褐色斑塊,卻像燒紅的烙鐵般愈發刺眼。

“‘座標校準’不是空間座標!”

路嶼的右手食指死死按住全息螢幕,指節因過度用力而泛出青白色,指甲幾乎要嵌進冰涼的玻璃麵板。

螢幕上跳動的

“歸鄉協議”

代碼還在閃爍,他突然想起三天前深潛器

“海眼三號”

傳回的最後畫麵:

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下方

1200

米的岩層中,那團纏繞著金色電流的透明網絡,當時探測儀顯示其存在時間至少

1

億年,陳嶼還玩笑說

“像守護地球的老古董”。

“‘歸鄉協議’對應的不是某個星球,而是某個時間點

——

就像用引力透鏡摺疊時空,精準跳回過去!”

他的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顫抖,桌角的應急燈因他急促的呼吸震動,在牆麵投下忽明忽暗的光斑。

所有碎片化的線索終於在這一刻串聯成完整的邏輯鏈:

那團沉睡在深海岩層中的神秘網絡(此前探測隊曾捕捉到它發出的自我標識信號,疑似自稱為

“守護者”,2023



“海眼三號”

的電磁探測數據顯示,其覆蓋範圍已延伸至太平洋中脊);

始終將地球視為孕育

“幼子”



“搖籃”。



“幼子”

的形態至今成謎:既可能是類似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出土的

“螺旋金屬化石”

那樣的機械造物(2019

年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中曾發現直徑

2.3

厘米的鈦合金構件;

測年顯示為

5.1

億年前),也可能是一種依托資訊流存在的無實體意識體

——

去年

nasa



“奧爾特雲觀測站”

曾記錄到每秒

300tb

的脈衝信號,其頻率與深海網絡的電磁波動完全吻合,當時陳嶼就懷疑這是跨時空意識的傳輸載體。

打破平衡的是

m

國秘而不宣的

“空白容器”

實驗。根據國際深海倫理委員會泄露的檔案,m

國在格陵蘭冰蓋下的量子實驗室中,以

12

名誌願者的大腦為

“容器”,試圖強行捕獲超維度意識。

實驗進行到第

72

小時,實驗室突髮量子坍塌,3

名誌願者當場腦死亡,剩餘

9

人中的

3

人(也就是現在螢幕上的

“接收者”)腦波頻率突然與深海網絡同步,成為了意識傳輸的中繼器。

而這一切,提前了

“守護者”

的計劃

——

陳嶼生前整理的深海沉積物同位素數據顯示,“守護者”

原本計劃在

100

年後(地球磁場進入下一個穩定週期時)喚醒

“幼子”;

如今平衡被打破,它們啟動了

“歸鄉協議”:所謂

“質量篩選”,是淘汰無法承載意識的不合格載體(就像陳嶼,屍檢報告明確標註

“腦組織呈玻璃化損傷,係超量資訊流衝擊所致”);

“座標校準”

則是通過

1.2

億年前的岩石磁場鎖定

“時間錨點”;

至於

“歸鄉”

的目的地,路嶼推測要麼是地球白堊紀的古海洋(當時深海網絡的能量密度最高),要麼是宇宙大爆炸後的

“原初時空”——

那裡被認為是意識體的起源地。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