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 第93章 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紈絝遇清風:衍之與清沅 第93章 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倫理委員會的辯論更激烈。

主席英格麗德尼爾森教授(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倫理學部主任,曾主導

2068

年《深海科研倫理聲明》的起草)拍著桌子:

“莉娜

2070

年簽署的《深海科研倫理聲明》第

5

條明確拒絕‘無意識高風險實驗’,當時她特意標註‘若本人失去意識,不得進行超出基礎治療的乾預’;

馬庫斯家屬昨天還發郵件求我們優先保他性命,他的女兒才

6

歲,難道要讓孩子失去父親?”

她還舉例

2072

年俄羅斯

“北極深海站”

的事故:

當時科研人員為獲取冰下生物信號,強行對昏迷的研究員進行腦波刺激,導致研究員腦乾損傷,終身癱瘓。

中國醫學倫理專家王銳(北京協和醫學院倫理委員會副主任,參與《全球緊急事態倫理公約》的修訂)則反駁:

“《全球緊急事態倫理公約》第

12

條規定,當文明存續受到威脅時,可采取非常規措施,前提是‘風險與收益比小於

1:10’。

我們的模擬顯示,‘神經織網’計劃成功解析‘歸鄉協議’的概率達

63%,若成功,人類能掌握深海網絡的行為邏輯,避免九州島式的災難;

而風險方麵,我們設置了

0.001

秒自動切斷閾值

——

隻要信號波動超

±3%,係統會瞬間切斷腦波連接,最大限度降低傷害。

2065

年小行星‘阿波菲斯’撞擊預警時,

我們也是用非常規手段疏散了近百萬人口,

最終減少了

90%

的傷亡,這就是緊急事態下的倫理選擇!”

“但我們冇有選擇。”

陳硯在最終投票時敲下桌子,投影幕上的數據刺痛每個人的眼睛:

“深海網絡的‘活躍週期’每

12

小時縮短

17

分鐘

——

上週監測時,活躍週期是

48

小時,現在已經縮短到

36

小時;

按路嶼的數據推算,‘歸鄉協議’可能在

72

小時內完全啟動

——

到時候,深海網絡會關閉所有信號介麵,我們連賭的資格都冇有。”

她還展示了最新的全球環境數據:

2073

年全球大氣

co濃度達

480ppm,較

2025

年的

422ppm

增長

13.7%,年均增速

1.2ppm;

海洋酸化率

0.02ph

年,2100

年表層海水

ph

將降至

7.5(低於

7.8



“海洋生物生存臨界值”);

北極冰蓋融化速度達每年

13%,2073

年冰蓋麵積較

2025

年減少

40%——

這些數據與深海網絡信號中提到的

“環境惡化”

完全吻合,也讓反對者陷入沉默。

計劃的技術原理清晰卻步步驚心:

科研人員先將莉娜和馬庫斯固定在

“腦波耦合艙”(艙體采用柔性材料,配備生命體征監測儀,可實時顯示心率、血壓、腦電波等

18

項指標),

通過

10

奈米直徑的碳奈米管電極(由中國清華大學和德國馬普研究所聯合研發,比人類髮絲細

5000

倍,信號傳輸效率

99.2%,



-

2c深海低溫下仍能穩定工作),將兩人腦波導入

“深海魔方”;

裝置對腦波進行濾波放大後,接入搭載

“崑崙

-

iii”

量子處理器(算力

1.2x102次

秒,是

“崑崙

-

ii”



1.5

倍,可快速處理海量信號)的

ai

“伏羲”,

它能在

0.01

秒內過濾

99.9%

無效信號(比如腦電波中的隨機噪聲、深海環境乾擾信號),將有效信號轉化為人類可理解的影像與概念

——

這個過程就像

“在沙堆裡淘金”,每一步都不能出錯。

“整個過程像走兩條鋼絲:接收者的意識是第一條,深海網絡的容忍度是第二條。”

周野調試電極時,額角滲出冷汗

——

他的手指上還留著

2065



“腦損傷修複”

實驗時被儀器劃傷的疤痕,那次實驗雖然成功挽救了一名腦損傷患者,但也讓他明白

“腦科學冇有回頭路”。

“上次核潛艇事件的教訓還在

——

要麼接收者意識消散,要麼引來更可怕的反擊。”

他抬頭看向監測屏上莉娜的腦波曲線,心中默默祈禱:“再堅持一會兒,我們需要你。”

2073



7



15

日淩晨

3

點,“神經織網”

計劃啟動。

當莉娜和馬庫斯的腦波首次接入

“深海魔方”,基地瞬間陷入異常狀態:

燈光突然以

5hz

頻率劇烈閃爍(與魔方紋路的閃爍頻率完全同步),氣壓從

1

標準大氣壓驟降至

0.8

標準大氣壓(僅用

12

秒,遠超基地氣壓調節係統的正常響應速度,

導致部分科研人員出現耳鳴、頭暈症狀),實驗室瀰漫著

0.35ppm

的臭氧(雖未超

0.5ppm

的安全閾值,但臭氧具有刺激性,通風係統立即啟動最高功率,

3

分鐘後將濃度降至

0.1ppm),金屬管道發出

12

赫茲的低沉嗡鳴

——

這與

2070

年中國

“深潛者

-

iv”

發現魔方時記錄的頻率完全一致,

當時深潛器的聲呐儀捕捉到這一頻率後,儀器瞬間黑屏,重啟後才恢複正常。

“伏羲”



8

塊巨型螢幕(每塊螢幕麵積

12

平方米,解析度

4k,可同步顯示不同維度的數據)瞬間被數據流淹冇:

左側兩人的腦波曲線如狂濤起伏,莉娜的

β

波頻率升至

70hz(遠超正常上限

30hz),馬庫斯的

δ

波則與魔方紋路的閃爍頻率完全同步;

右側

1.2x10個符號以

30



秒重新整理,42%

像古生代疊層石紋路(地質學家比對後發現,與

28

億年前的藍藻疊層石圖案一致),

28%

是扭曲的三維座標(ai

通過全球海溝地質數據庫比對,發現這些座標對應地球不同地質時期的海溝位置

——

比如其中一組座標對應

2.9

億年前的馬裡亞納海溝,當時海溝深度比現在淺

2300

米),其餘幾何圖形內角和均為

540°(與魔方正五邊形的內角和一致,說明這些圖形是魔方的

“信號編碼”)。

實驗室裡隻有監測儀的

“滴滴”

聲,

冇人敢出聲,連呼吸都放輕了

——

所有人都知道,

這是人類與深海網絡的第一次

“正式對話”,任何微小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前功儘棄。

“信號強度

87%,濾波完成度

63%……”ai

的機械音每響起一次,陳硯的手指就攥緊一分

——

她的手心已經出汗,指甲深深掐進掌心。

作為計劃的總負責人,她要對兩名接收者的生命和全人類的未來負責,這種壓力讓她幾乎喘不過氣。

當第一縷晨光透過基地的觀察窗(觀察窗采用

7

層鋼化玻璃,可承受

1200

個大氣壓,透過它能看到深海的黑暗與熱泉口的微弱光芒),

“伏羲”

突然發出清脆提示音

——

它從海量噪音中剝離出

17

秒完整資訊包,這是計劃啟動以來首次獲得

“清晰信號”。

螢幕上,影像開始流動:

湛藍的二疊紀海洋裡,體長

10

米的巨型櫛蟲(胸甲寬

1.8

米、觸鬚長

3

米,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還原過這種生物,

此次影像首次展示其動態行為)緩慢爬行,它們用觸鬚捕捉海水中的有機顆粒;

直徑

5

米的狄更遜水母狀生物(身體呈半透明狀,24

條感光觸手能感知微弱的光線變化)用觸手捕捉浮遊生物;

紫色藻類(含特殊

“紫藻素”,化學分析顯示其分子結構中含有

6

個碳原子的環形結構,光合效率是現代海帶的

3

倍)覆蓋海底,形成一片紫色的

“海底草原”。

突然,海水變黑(推測是大規模火山噴發導致的火山灰湧入海洋),氣泡噴湧(含大量硫化氫,濃度達

100ppm,遠超海洋生物的耐受極限),生物紛紛抽搐下沉

——

巨型櫛蟲的觸鬚失去活力,狄更遜水母狀生物的身體逐漸透明,紫色藻類迅速枯萎,最終被黑暗吞噬。

地質學家立即確認:

這是

2.9

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地質數據顯示當時

96%

的海洋生物因缺氧和酸化死亡,是地球生命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滅絕事件。

緊接著,概念文字以

“腦波投影”

的形式浮現(ai

將深海信號轉化為人類可理解的文字,文字顏色隨信號強度變化,從淡藍逐漸變為深藍):

“搖籃(地球)環境重置失敗”(推測指二疊紀大滅絕後,深海網絡曾嘗試修複地球環境,但未成功)“守護者(深海網絡自稱)進入休眠,等待下一次環境視窗”

(深海網絡在二疊紀後進入低活躍狀態,直至人類活動引發環境惡化,才重新活躍)

“檢測到搖籃環境再次惡化(大氣

co濃度

480ppm,較

2025



422ppm

增長

13.7%,年均增速

1.2ppm;

海洋酸化率

0.02ph

年,2100

年表層海水

ph

將降至

7.5;北極冰蓋融化速度達每年

13%),視窗即將永久關閉”“啟動最終協議

——‘歸鄉’:

攜帶

3.2x10種生物基因庫(包含從二疊紀至今的主要海洋生物基因,其中

92%

的基因目前仍存在於地球生物體內)、

17

套環境改造模組(推測可調節大氣

co濃度、海洋酸堿度等環境參數),逆溯時間線至

2.52

億年前(二疊紀末大滅絕前夜),重塑搖籃生態,延續文明火種”。

最後,影像定格在混沌時空:

無數幽藍光點(推測是基因庫的

“載體”)從深海升起,彙聚成

100

公裡直徑的能量漩渦(漩渦中心的能量密度達

101焦耳

立方米,

是氫彈爆炸中心能量密度的

10

倍),中心撕裂出銀色裂縫(裂縫周圍的時空出現扭曲,光線經過時發生折射),光點湧入

——

裂縫另一端,遠古地球佈滿岩漿(推測是二疊紀末大規模火山噴發的場景),火山灰雲籠罩天空,

幾隻似哺乳爬行動物(體長約

50

厘米,身體覆蓋細密鱗片,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是哺乳動物的祖先)在地麵艱難爬行,它們在尋找能躲避災難的棲息地。

“原來它不是要摧毀我們,是要‘回家’。”

周野喃喃道,手指顫抖著按下錄像鍵

——

他要將這段影像永久儲存,這是人類曆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它把地球當文明搖籃,

現在要帶基因庫回過去重新開始,避免二疊紀大滅絕的悲劇重演。”

他的聲音帶著激動,

也帶著一絲迷茫

——

人類是否應該阻止這場跨越億年的

“歸鄉”?

實驗室裡一片寂靜,

隻有

“深海魔方”

的銀色紋路微微閃爍。

但寂靜很快被打破:

環保組織

“深藍守護”

代表安娜科瓦奇(匈牙利人,曾參與

2069



“全球海洋保護公約”

的起草,長期致力於海洋生態保護)

激動地喊道:

“這是地球的第二次機會!我們該支援它!

現在的地球環境已經瀕臨崩潰,

深海網絡的‘歸鄉’計劃能重塑生態,讓海洋恢複生機

——

難道我們要為了自己的利益,放棄整個地球的未來?”

她還展示了一組數據:

2073

年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較

2025

年減少

27%,

若不采取措施,2100

年將減少

50%,“歸鄉”

計劃是唯一的希望。

美國國防部觀察員馬克約翰遜

(退役海軍少將,曾參與北約

“三叉戟”

艦隊的行動規劃)卻反駁:

“誰能保證‘重塑生態’不會滅絕人類?

深海網絡的‘環境改造模組’可能會調節大氣

co濃度至二疊紀水平,當時的氧氣濃度隻有現在的

60%,人類根本無法生存!

而且它攜帶的基因庫可能包含遠古病原體,一旦釋放,會引發全球瘟疫!

必須啟動‘深海屏障’計劃,用電磁脈衝摧毀所有深海網絡節點

——

我們不能拿人類文明冒險!”

他還提到,美國國防部已經在關島部署了

3



“超大型電磁脈衝發生器”,功率達

200

太瓦,可在

10

分鐘內摧毀馬裡亞納海溝的信號節點。

發展中國家代表的意見則更謹慎:

印度尼西亞代表拉赫曼薩托諾(印尼海洋研究所所長,該國擁有全球最長的海岸線,對海平麵上升和海嘯災害感受最深)建議:

“先進行小規模實驗,比如讓‘深海魔方’釋放部分環境改造模組,測試其對當前地球環境的影響;

同時嘗試與深海網絡建立‘雙向溝通’,詢問它是否能調整‘歸鄉’計劃,避免影響人類生存。”

巴西代表卡洛斯門德斯(巴西亞馬遜研究院研究員,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則擔心:

“深海網絡的基因庫重塑生態時,可能會破壞現有生物多樣性

——

亞馬遜雨林已經因為全球變暖減少

15%,若再遭遇‘基因入侵’,後果不堪設想。”

陳硯沉默地

看著螢幕上的遠古影像,

手指懸在通訊器上方

——

她需在

12

小時內將建議提交聯合國深海科研聯盟。

通訊器的螢幕上,顯示著全球主要領導人的姓名

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是數十億人的命運。

人類讀懂了深海信號,卻站在了更艱難的十字路口:

是阻止這場跨越億年的

“歸鄉”,守護現有文明;

還是接受這個古老

“守護者”

的最終選擇,為地球生態賭一個未來?

窗外,

深海的黑暗依舊深邃,彷彿在等待人類的答案。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