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三部曲 戰國城砦群
-
戰國城砦群
戰國時代所謂的“城”,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而是城堡,反而散佈在城堡外圍的基本無防護的商業區,即所謂城下町,才真正具備了城市的雛形。當然,當時的日本並非冇有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諸如堺、平戶等自治都市,以及京都,均可算是城市。
戰國時代,諸侯林立,紛紛構建城堡來保護自己的財產,此外還在軍事要衝或城堡周邊修建砦,砦也就是寨,是小型的城堡。一般情況下,城或砦都由竹木製成圍牆,外掘淺壕,內建樓櫓和士兵居住的長屋,此外還大多蓋有一片核心建築,是城主、城代,或者砦守將的居處和指揮所。
隨著戰爭次數的頻繁、戰爭規模的擴大,以及軍事技術的發展,城堡的規模也日益擴大。到了戰國中後期,產生出許多號稱“難攻不落”的巨型城堡,比如相模的小田原城、安藝的吉田郡山城,以及織田信長建構的安土城、豐臣秀吉建構的大阪城,等等。城堡分山城和平城兩種,山城依山而建,取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平城則往往建在大平原上,取其交通發達、商賈輻湊。
戰國中後期的著名城堡大多以土壘牆,偶有用到石材的,結構更為複雜,防護力更強。這些城堡並非僅止外圍一道圍牆而已,往往城堡內部也層層隔斷,樓櫓密佈,到處都是明門和暗門。由這些圍牆將城堡分割成為多個區域,這些區域稱為“丸”,丸皆有名,一般情況下中心區域稱為“本丸”,往外輻射,層層區域稱為“二之丸”、“三之丸”,等等。也有用方位來命名的,如“西之丸”、“東之丸”,等等;也有用地名或守將苗字來命名的,如“京極丸”、“真田丸”,等等。各丸分佈因地勢而千變萬化,有呈圓形層層向外的,也有呈一字型由高向低的,也有相當不規則的。
戰國前期,城主所居官邸,稱之為館——因此城主往往被尊稱為“館樣”——中後期則大量湧現出一種名為“天守閣”的建築。所謂天守閣,一般以碎石為基,上以土木構建多層樓閣,四麵密佈矢倉(箭樓)和砲櫓,本身既是城堡的政治、軍事中心,也是防衛嚴密的碉堡。天守閣一般都是城堡中的最高建築,站在頂層就可以鳥瞰城堡全貌,有助於城主指揮整個城堡的防衛戰。建構天守閣耗資巨大,非有力戰國大名不能完成,因此天守閣本身也逐漸變成了大名實力的一種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