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三部曲 ●關白秀吉的產生
-
●關白秀吉的產生
羽柴秀吉身世寒微,缺乏譜代家臣,他手下一半是當年織田信長派給的與力(助手),一半是清洲會議以後才陸續收服的老同僚,心腹將領數量很少,而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一手養育、提拔起來的年輕武士還未成熟,無法獨當一麵。在這種情況下,秀吉不可能長時間陷身於一場戰役中,時間拖得久了,恐怕威望下降,導致內部有變。因此他大耍最拿手的外交手腕,不但說降了織田信雄,還在次月說服了德川家康,讓家康送上庶長子德川秀康為人質,兩家達成和睦——秀康的“秀”字,就是羽柴秀吉下賜的。
天正十三年(1585年)三月,羽柴秀吉掃平了在紀伊造反的根來眾和雜賀眾,基本穩定了畿內局勢。他急於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大義名分,從而懾服天下——當然最方便的辦法就是開設新的幕府,然而秀吉出身寒微,很難攀附上武家名門,因此事情變得格外地難辦。
從源賴朝開創鎌倉幕府以來,曆代幕府將軍都出自源氏(皇族和藤原氏的將軍也都繼承的源氏正統),鎌倉的執權北條氏則是平氏一門,因此習慣上認為隻有源、平二氏纔有資格擔任武家領袖。為了達成夙願,羽柴秀吉就去央告流亡的室町末代將軍足利義昭——從足利義滿時代開始,足利氏把“源氏長者”,也就是源氏的宗家的地位掌握在自己手裡——秀吉希望獲得源氏長者義昭的認同,最好義昭還能收他當養子,賜與足利苗字,那麼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開幕了。可惜足利義昭流浪多年,雄心消磨殆儘,性格卻反而變得格外執拗,在他想來,自己的人生不可能更淒慘了,又何必要對強權低頭呢?
聽聞羽柴秀吉求告於足利義昭,朝廷公卿們未免有點起急。多年以來,朝廷一直受到武家幕府的壓製,公卿們生活窘迫,朝不保夕,好不容易織田信長為了平衡公武勢力,達到打壓室町幕府的目的,對朝廷多少給了點好臉色看,朝廷立刻封官許願,想把信長拉攏到自己身邊來。當初信長是軟硬不吃,堅決辭去朝廷賞賜的各種官位,搞得朝廷異常被動,現在羽柴秀吉待朝廷的態度比信長更好(其實初上台的勢力莫不如此),如果不能及時拉攏他,讓他去新建了一個幕府出來,朝廷不會再淪落到鎌倉甚至室町時代的窘迫處境中去嗎?
然而織田信長自稱是平氏或藤原氏出身,可以擔任關白或太政大臣,羽柴秀吉門第太低,冒充哪個高門顯姓都冇人相信,要授予他高官阻礙重重。這時候,右大臣菊亭(今出川)晴季突然跳將出來——晴季素來與秀吉關係密切,前此秀吉想搖身一變成為源氏,就是此人去找足利義昭關說的——表示他願意幫忙牽線搭橋,讓秀吉和藤原氏扯上關係,那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就任朝廷高官了。
當時是正親町天皇在位,正親町天皇時代的第一位關白是近衛晴嗣,後來改名為近衛前久,然後是二條晴良、九條兼孝、一條內基和二條昭實。藤原北家曆代擔任攝政·關白,逐漸分為近衛、鷹司、九條、二條和一條五個分支,時稱為“五攝家”,雖然冇有明文規定,但關白如不五攝家的子弟擔任,是不被朝議和世俗認可之事。於是同為藤原北家出身的菊亭晴季就跑去說服前關白近衛前久,讓前久認了羽柴秀吉做猶子(名義上的兒子),給予秀吉藤原北家的身份資格。天正十三年(1585年)七月,朝廷正式下詔,讓藤原(羽柴)秀吉接替二條昭實就任關白一職。
藤原秀吉從賤之嶽合戰後不久,就下令在攝津國的海岸邊,也是原來石山本願寺舊址附近為自己修築一座新的主城。這座城池規模宏偉,絲毫也不遜色於當年織田信長的安土城,據說動用超過六萬民伕,花費了近三年的時候才得以蓋完,起名為大阪城。因為秀吉的暴發戶心理,他把蒐集來的各種寶物全都放置在大阪城裡,並且天守閣內部漆金塗銀,華麗無比。藤原秀吉是打算用此天下無雙的城堡,向全日本大名宣佈:我關白秀吉纔是真正的統治者,我是天皇的代理人,信長公的權勢也未必有我煊赫。
藤原秀吉的名字喊了一年半,然而朝廷公卿本來就假清高地瞧不大起武人,何況秀吉在武人中也屬於出身較低的那一類,整天在背後指指點點,搞得天皇和秀吉本人都不大有麵子。到了天正十四年(1586年)十二月,正親町天皇痛下決心,授予秀吉養老令官製中的第一位太政大臣,並下賜新姓為“豐臣”。前麵提到過,臣、連之類均為古代氏姓製度時代設定的姓,而豐是喻豐茂繁盛之意。從此,羽柴·藤原秀吉就正式改名為豐臣秀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