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三部曲 元服禮和“烏帽子親”
-
元服禮和“烏帽子親”
按照《周禮》所規定,貴族男子二十歲要行冠禮,貴族女子十八歲要行笄禮,這是一種成人儀式。經過這種成人儀式,男子就可以出仕為官,可以娶妻生子,而女子也可以準備嫁人了。這一禮儀,中國古代數千年延續不變,日本人學了過去,加以改造,稱為“元服”。
其實“元服”一詞本出中國,本就是冠禮的另外一種說法。元,就是腦袋,服,就是服裝,在這裡指的是“冠”。中國古代男子行冠禮的時候,要由父祖輩把他帶到宗廟裡去,剔去前發(小孩子都是有劉海的),挑選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士為其戴上冠,同時起一個表字。冠並非普通的帽子,它是貴族身份的象征,因此非貴族、女性和未成年的男子是不能戴冠的。
日本的元服禮與此相近,不過他們給男孩子戴上的不是中國式用竹、木所製的冠,而是烏帽子。烏帽子也是中國原裝,就是指的烏紗帽,唐朝以後開始流行,後來官員平常所戴的就都是烏紗帽,烏紗帽後麵經常會支楞出兩個帽翅來,稱為“角”,帽翅上立稱為“立角”,上立而交叉稱為“交角”,向左右兩側舒展開稱為“展角”,此外帽翅還有“硬角”和“軟角”之分。
日本古代的烏帽子冇有帽翅,一般分為“立烏帽子”和“折烏帽子”兩種,區彆在於烏帽子的上端是朝上舒展還是打折下垂。貴族男子在行元服禮的時候,會由一位德高望重或者有權有勢的人為他戴上烏帽子,繫上帽帶,並且擬定一個大名。這位執行儀式的人就被稱為“烏帽子親”,他通過為少年男子行元服禮,從此就與此男子結為父子之親,不但要關照此男子,還經常把自己名字裡的一個字賜給對方。織田信長就曾經應長宗我部元親之請,當了元親嫡長子的烏帽子親,下賜一字,給這孩子取名為長宗我部信親。
在中國,雖然規定男子二十歲(虛歲)行冠禮,但大概為了讓孩子早點成年,好娶妻生子,接續香火吧,曆代不斷把時間往前推,後來改為十八歲,再後來十六歲就能行冠禮。日本一般的規定年歲是十六,但到了戰國時代,為了家族的延續,很多孩子往往十歲左右甚至更早就被迫元服了(三好長慶就是虛歲十歲元服的)。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老子橫死,兒子還小的背景下——不早點元服,少主就不能繼承家督之位,那麼家中就要無主了呀。
武士的孩子行過元服禮以後就可以上陣打仗了,初次上陣即稱為“初陣”——可憐那些提早元服的孩子,才小學、初中的年紀,就必須要學會麵對鮮血和死亡。然而,在殘酷的亂世,元服前的初陣也絕非罕見,比如關東的宇都宮廣綱之子國綱,年僅十一歲就替代病弱的父親去參加壬生城的會戰。當然,反過來的例子也不是冇有,以當主不出陣而聞名的朝倉氏,末代義景到了三十一歲,纔在戰場上露了一小臉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