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三部曲 古代日本的鎧甲及其演變
-
古代日本的鎧甲及其演變
古代日本的鎧甲樣式非常獨特,大致經過了掛甲、大鎧和具足三個發展過程。日本現在發現的最早的成型鎧甲,大致對應著古墳時代,基本屬於掛甲。所謂掛甲,是指甲片層層相疊,下一層甲片必然覆蓋上一層甲片的底部。我國商周時代也大量使用掛甲,其後逐漸演化為棉襖甲——即將甲片補綴於襯裡上,互不覆蓋,或者上片覆蓋下片頂部,與掛甲正好相反。
日本掛甲的主體,也即身鎧,大多用金屬或皮革的甲片縫合而成,形如背心,肩部有帶相係。到了奈良時代,因為大量學習中國文化,原本在肩頭打結的四條帶子,逐漸變成由後背向前胸延伸的兩條帶子,結紐在胸前,類似於流行於我國南北朝直到五代時期的兩當鎧。
日本古代鎧甲發展的第二個時期,是大鎧時期。大鎧產生於平安中期,至鎌倉時代達到頂峰。大鎧多由竹木所製,在關鍵部位加綴金屬或皮革的甲片,甲片也多是下層覆蓋上層底部,究其根本來看,仍屬於掛甲一係。大鎧有幾個獨有的特色,是世界各古代民族鎧甲樣式中都很罕見的。
首先,身甲除仍以肩帶固定外,並非“套頭衫”,而在一側開口(多在左側),上麵覆蓋“脅楯”(一套獨立的甲片,由肋下一直延伸到大腿)。其次,在胸前垂掛有兩條甲片,右邊的長而且寬,稱為“栴檀板”,左邊的較短而狹,稱為“鳩尾板”。當武士伸長左臂,側身拉弓放箭的時候,鳩尾板正好遮蓋住心口;而當在馬上用右手揮舞太刀的時候,栴檀板也可以防護最大的破綻——右胸或右脅。第三,知名武士的頭盔上一般會設置純粹隻具有裝飾作用的金屬飾品,大多設置在頭盔前方,稱為“前立”,主要的形製是“鍬形”。
到了室町時代,戰爭日益頻繁,規模也日益擴大,戰爭模式逐漸從騎馬武士間的衝殺向步兵集群作戰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原本低級武士所穿著的樸素的胴丸,以及雜兵所穿著的簡陋的腹卷和腹當(身甲開口在背後而非脅下)逐漸大行其道,並且合流,發展為具足。
具足和大鎧相比,有如下幾點不同:一,甲片變大,連綴方式變簡單,因此製作工藝也更簡便,製作流程縮短;二,刪去了很多不實用的金屬部件,代之以實用的部件,防護更為嚴密;三,種類樣式繁複多樣,包括頭盔上的裝飾品也五花八門,並且大量出現裝在頭盔側麵的“脅立”、頂部的“頂立”,以及裝於後部的“後立”。
到了江戶時代,大規模的戰爭已經停息,具足的裝飾性重新抬頭,又新增上很多已被淘汰的大鎧上的零散部件,這種具足被稱為“當世具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