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夢幻三部曲 ●第一次國府台合戰
-
●第一次國府台合戰
伊勢氏冒充平的名門北條氏,並以北條氏的鱗形為家紋,以“虎之判印”為一門總領的簽押,曆史上有據可查的最早記錄,是在北條氏綱當政的大永二年(1522年)。為了和源平合戰時代的北條氏作區彆,所以這一族習慣上被稱為“後北條氏”或“小田原北條氏”。
北條氏綱的目標,乃是位於關東平原中部的廣袤而富庶的武藏國。大永四年(1524年),他攻擊太田道灌在世時修建的江戶城,扇穀上杉朝興(上杉朝良侄)棄城而走,逃往河越。次年(1525年),北條氏綱又攻克了岩付城,使扇穀上杉氏的勢力繼續向北收縮。
大永六年(1526年),北條氏綱的後台、姑表兄弟今川氏親去世,從此駿相兩國的關係日趨惡化。根源在於後北條氏一直和甲斐武田氏交戰,但今川氏親的繼承人今川義元卻娶了武田信虎的女兒,雙方聯姻和睦,這使北條氏綱有如芒刺在背。於是氏綱先發製人,於天文六年(1537年)率兵進攻駿河,是為“河東一亂”。
天文七年(1538年)十月,爆發了第一次國府台合戰,北條氏綱及其長子氏康迎戰小弓禦所足利義明和安房豪族裡見義堯。在此,咱們先簡單介紹一下裡見氏的由來,據說其始祖乃是居住在上野裡見鄉的新田義俊,室町中期,裡見義實確定本處於安房館山,其子成義(“成”字,為拜領古河公方足利成氏的一字)將勢力擴展到上總,逐漸成長為戰國大名。
到了第三代當主裡見義通,完全確立了家族在安房和上總的第一豪門地位,並修築鶴穀八幡宮以顯示自己的權威。永正十五年(1518年),義通病歿,遺命傳位於才元服的嫡子竹若丸(義豐),而暫時讓兄弟實堯代領家督之位。天文二年(1533年)七月,義豐急襲實堯的居城稻村,迫使實堯自殺。次年(1534年),實堯的嫡子、得到北條氏綱支援的裡見義堯在瀧田·犬掛之戰中擊破裡見義豐,義豐退入稻村,和實堯落得同樣的下場——史稱“天文的內訌”。
前此不久,上總真裡穀武田氏(即前文所述武田信長的那一支)為了攻擊割據下總千葉郡的豪族原氏,當主武田信保千裡迢迢從奧州找來放浪的足利義明作為大義旗幟——義明出自古河公方家,因與其兄高基奪位失敗而北逃。有了武田氏的撐腰,足利義明野心重燃,於大永四年(1524年)攻克原氏的本處小弓城,即在此地建起禦所,稱為小弓公方。
小弓城之攻克,使得足利義明權威大盛,反過頭來壓製扶持他上台的武田信保。天文三年(1534年),武田信保受排擠而被迫出家,同年病歿。信保一死,他的兩個兒子——庶出的長子信隆,和嫡出的次子信應——開始爭奪家督之位,整個關東南部都被捲入戰亂。房總諸將大都奉戴足利義明,支援武田信應,而正在武藏擴展勢力的北條氏綱則援助武田信隆。
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後北條氏的老盟友裡見義堯卻突然撕毀盟約,轉而加入小弓方陣營。形勢急轉直下,武田信隆的居城峰上失陷,信隆逃往武州金澤。基本掃清房總內憂的義明·義堯勢,遂北向追入武藏。
天文七年(1538年)春,足利義明為主將,義明弟基賴與裡見義堯二人為副將,總兵力約一萬,進駐下總國西部的國府台地區。北條氏綱匆忙向古河公方足利晴氏求得討伐禦內書,十月二日,命其子氏康率軍二萬進駐江戶,六日,氏綱本人也正式領兵來到前線。
據目前發現比較可靠的《小弓禦所樣禦討死軍物語》中記載:足利義明在國府台正麵渡河,通過國府台與鬆戶台中間的低地前進;北條氏綱則從江戶出發,渡淺草川,在鬆戶對岸的金町佈陣。十月七日淩晨,後北條軍與小弓方的預想相反,從金町直接渡河發起攻擊。在鬆戶台發現這一敵情的椎津隼人祐急忙要求義明驅動全軍急進迎敵,然而遭到拒絕。
午前九時,大戰正式開始,後北條軍士氣旺盛,銳不可當,於午後四時擊破椎津隼人祐等敵方前軍,直麵堅固的國府台小弓軍本陣。北條氏綱先作出迂迴側擊的假象,隨即突然正麵直插敵陣,小弓勢大亂,足利基賴和足利義明先後討死。正在和北條旗本(直屬武士)軍激戰的裡見義堯見勢不妙,匆忙向船橋方向退卻。
裡見義堯於退卻途中,在救出足利義明的遺孤後,放火燒燬了小弓禦所。從此,小弓公方家滅亡,其遺臣逐漸都變成了裡見氏家臣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總裡見氏的勢力不但冇有衰退,反而更可以放膽在房總地區繼續膨脹了。十月十日,後北條氏進軍上總,武田信隆奪取小弓城,原胤榮奪取峰上城。次年(1539年),北條氏綱侵入安房,被裡見義堯擊退——第一次國府台合戰至此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