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爺不好了,六阿哥他又搗蛋了 第181章 洋莓果
用完膳,胤祚先送走了胤禩,胤祉纔拿出他那本書來。
那神秘的姿態,十足的驚喜,胤祚驚呼著捧場。
「哇!還是三哥厲害,怎麼找到的啊……我都想不到,啊!三哥不愧是博覽全書,若沒有三哥相助,怕是這些書隻能是滄海遺珠,若是找無異於大海撈針,甚至我們都不知道有這個針呢。」
胤祚一頓誇,胤祉惜字如金,隻會答些,不是,不,太過,沒有,實在不算了之類的話。
小少年被弟弟誇的整個人都不適應極了,被胤祚送走的時候,還是抿著唇暈乎乎的。
第二日,這本書就被送到了太醫院,由幾位德高望重的太醫共同研究。
胤祚懂得醫學知識並不多,在製藥上主要是跟著學習。
他學這個認真,但最愛的還是當外語和漢語的翻譯,做一個古中今外都貫通的阿哥,展示一下獨一無二的魅力。
胤祚的興趣愛好學習讓康熙走過了好一段心路曆程,讓康熙從最開始的兒子有愛好喜歡西學,他欣慰之下大力支援胤祚——不學傳統文化課,西學到底不是主流,著急著急——認命,有願意學習的已經不錯了,還是不要要求過高。
這一步步的轉變之中,康熙步步後退,已經哄好了自己。
一個合格的阿瑪,要學會自己調節和轉變思想。
現在康熙甚至驕傲起來了,看看吧,他的兒子心懷天下蒼生,學東西又快,說句直白的,製藥不就是為了他這個汗阿瑪的身體嗎?胤祚不說,他也知道。
這就是孝心。
這就是愛!
如此美妙的誤會,就如此持續著。
胤祚的努力算是初見成效,這會兒太醫和傳教士們研製了好幾種藥物,經過多次的試驗,確認了其安全性和效用,逐步推廣開來。
胤祚跟著南懷仁,算是關係不錯的師徒,南懷仁很喜歡這個小阿哥,也懷有私心,他是想引導六阿哥對他的母國更為親近的,也便於大清和其國交好。
胤祚邀他一起品嘗草莓,這草莓現在名叫洋莓果,不久前大清從西洋剛引進的,現在才培育了一年,今年將將能用上。
物以稀為貴,東西少就更是珍貴。
聽汗阿瑪說,這洋莓果是從英法那邊引進的,其實吧,聽說前朝開始就已經有培養這種水果了,奈何吃起來味道平平,引進這新品種味道好,吃起來完全是兩種口感了。
在大清這些年,胤祚才真切體會到啥叫良種,啥叫培育,那些外來的水果蔬菜的,味道差的的確大。
好在清朝嘛,早都引進的差不多了,他汗阿瑪還勵精圖治,若是當年一出生,發現在先秦,發現在秦漢,那這肚子就要吃虧了,那時候好吃的少啊,味道寡淡啊,做法單一啊,或者在哪個戰亂年代,朝代更迭頻繁,說不定哪天就見祖宗去了,有福沒命享。
哪能像這時候,胤祚翹著腳,晃晃腦袋,揉揉太陽穴。
看吧……
時也命也!
胤祚愛吃草莓,現在正是洋莓果成熟的季節,辛苦培育的洋莓果都緊著宮裡,康熙給太皇太後、太子、皇太後那裡送過,阿哥格格們都分好,再按品階分給高位嬪妃,胤祚那送的格外多,最美的是胤祚可以去乾清宮大吃特吃,吃康熙那份。
薅汗阿瑪的思路永遠不會被限製,胤祚表示要勇敢開啟思路。
胤祚一口一個,啊~啊~啊~啊!
好吃,好吃,往嘴裡塞了一個又一個,胤祚滿足眯眼。
他已經有好幾年沒吃過這味兒了。
真的,好久好久不吃,就會特彆想。
原本七分的味道,在回憶中會成為十分,在期盼中會成為十二分,在得到的那一刻,那種滿足感簡直是飄飄欲仙。
可是吃了個歡。
康熙眼睜睜看著那洋莓果越來越少,胤祚越吃越滿足。
「出息,就這麼一口吃的,從小到大,就貪這麼一口。」
「朕能短了你這個?」
康熙滿是恨鐵不成鋼,看著這個隻知道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感覺他都要變成一個洋莓果了。
胤祚就這麼認真看著他汗阿瑪,「汗阿瑪,好吃。」
就是這種失而複得的滋味呀。
習以為常,然後失去,重新得到,美美開吃。
格外的讓人珍惜。
這種感覺。
胤祚捧心。
汗阿瑪不懂啊!
任何一個人都沒法懂他。
這種懂,要隔著時光歲月,要跨越無數情感。
胤祚惆悵的歎氣,一臉複雜的又咬了一口洋莓果。
啊,就是這種感覺。
康熙看著一臉深沉的胤祚,終於坐到胤祚身邊,妥協道:
「吃吧吃吧……」
反正還有不少,供他們兩人是夠吃了。
康熙想了想那份額,算了,他寧願少吃一點,這就是父愛呀……
康熙也惆悵起來。
他本是要賞賜一些給底下得力的大臣們,以彰顯皇恩浩蕩,現在看來,還是給舅舅們送些去,剩下的名單再篩一篩吧。
思來想去,還是不夠分呀,就胤祚這個吃法,康熙想了想,怎麼偏偏就是頭一年呢?為何不能多種些!
堂堂帝王,竟讓他產生如此煩惱。
可是,看著胤祚的樣子,康熙又不忍心說讓他少用些,兒子就愛些這個了,怎麼還要剝奪他的愛好呢?
全讓他敞開了吃又能吃多少呢?
他能吃一盤又一盤……
不要嫌棄胤祚吃得多,而是要反省為什麼洋莓果不夠多。
康熙深諳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
說回胤祚邀請南懷仁用洋莓果。
身為帝師,南懷仁還是有此資格,何況南懷仁和胤祚師徒關係也有幾年,看著胤祚,南懷仁就好像看到了一顆閃閃發光的明星,一粒生根發芽的種子。
當然,胤祚也不是單純為了請南懷仁吃洋莓果,主要是藉此機會詢問火炮一事。
他也愛炮!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前不久可是大顯身手,胤祚早就想一觀了。
南懷仁主持製炮,居功甚偉,他是很瞭解這些的。
當老師的這麼熟悉火炮知識,做學生的不該有所傳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