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韶華筆趣閣 第112章
-
第112章
眼睜睜看著局勢重心從圍攻師長轉移到鬥文上,李司業的感覺就不很愉快了,他害怕事情鬨得不可收拾不錯,可他還冇撈著出場機會,畫風就歪了更不對啊!
他乘梅祭酒不在,冒偌大風險編排出這場戲來,難道是為了給他人做嫁衣麼
撿著個空檔,試圖上前勸說:"殿下,此處危險,您快進去,這些作反的監生交由下官即可。"
"李司業此言差矣。"朱謹深此時一說話,底下已不由便靜下來,他清冷的聲音響在晚風中,隨風擴散送入每個監生的耳中,"國子監是朝廷之下第一學府,監生縱有鬱氣不服,並非亂黨,有何危險之處我不認同他們的見解,但他們要說話,就讓他們說,我聽一聽又有何妨"
李司業心頭頓時一沉:他小看了人,這看似愣頭青的皇子不是不會說話,他不但會說,還很會掐準了時機說!
他若一出來便如此給監生們戴高帽,那監生隻會以為他為求脫身,膽怯服軟,不會將他放在眼裡,但他反其道行之,先聲奪人,將監生們的情緒激起來,再亮一手懾服住人,而後纔將這番話說出來,這一套連消帶打,說句將人心玩弄於股掌之中也不為過。
而最終效果如何,看一看底下監生們如遇知音般的表情就明白了。
"正是!"人群中當即傳出讚同應和之聲,"我等學子,讀聖賢書,赤手站於此處,難道會行造反之事嗎不過心中不平,欲尋個說法,至不濟,也一抒胸臆而已!"
"爾等大膽!"李司業麵向眾人喝道,再不出頭,他就徹底淪為陪襯了。"你們明知二殿下在此,還不立即知罪離去,狂妄犯上,這難道是聖賢書教給你們的道理嗎"
"況且,"他不等監生們回神,緊跟著道,"爾等諸多抱怨,又是二殿下可以解決的嗎將二殿下圍困於此,對爾等有何裨益還不速速散開,讓二殿下出監,若還有何不滿,衝著本官來便是!"
從人群的最後麵遙遙傳來一道清亮嗓音:"二殿下解決不了,想來李司業有妙策何不快說出來,我等洗耳恭聽!"
朱謹深眼神微微一動,循聲望去,但此時天色已經全黑,剛爬上來的一彎弦月不足以提供多少光亮,他什麼也瞧不清。
但他當然知道說話的人是誰。
"世子,"沐元瑜身側的一個護衛小聲道,"那官不是叫放人了我們趁便快走得了,為何還找他茬。"
"監生們若聽他的,也不會有今日這一出了。"沐元瑜同樣以小聲回他,"殿下剛纔把主動權都握到手裡了,這司業腦袋不清楚,又給攪合亂了。他有本事攪合,就叫他自己收拾去。"
李司業的話明麵上聽去冇有任何問題,但出現在這個情形之下,就十分地不合時宜,他攔腰打亂了朱謹深的節奏,活脫是一個豬隊友。
李司業:"……"
他狠狠瞪向前排先前出來宣講的那個貢生,進一步感覺到了局勢的不受控。他站出來攬事,此時應當這領頭的貢生與他對答纔對,那時一套套做好的環扣下去,纔是正理。怎會讓一個不知名的"監生"先接了話,反將了他的軍。
貢生被瞪得一慌,反應過來,但此時再要說話也晚了,沐元瑜那句話補得很及時,監生們也不辨是誰說的,隻以為是己方陣營的猛士,已經都很順應地齊刷刷望向李司業。
這個時候他再要轉移話題,隻可能把自己暴露了。
按說眾人的注意力都回到了李司業身上,他也算得償所願,為何會覺得被將軍呢——因為監生的訴求本身是無解,官位就那麼多,照顧了監生,舉人和進士就要吃虧,這是不可調和的利益矛盾,他一個六品官要能把解決了,早高升進內閣去了,還至於耽在國子監這清水衙門。
倘若及時接話的是那個貢生,當然不會劈頭就給他這麼一句。
文人相爭不見刀槍,勝負隻在這話術之間。
"要什麼妙策"李司業隻能喝道,"爾等領國家祿米,卻以為朝廷不公,聚眾惑亂,圍困皇子,我倒要先問問你們的報國之道!"
貢生想開口,但人群裡已先有憤然聲音把他壓了下去:"我等倒想報國,奈何朝廷不予機會!"
"就是,我們想報國!但是肄業後卻隻能汲汲營營於各衙門之間做些雜事,朝廷若隻是打算將我們做小吏使用,又何必設立這國子監!"
更多的聲音牢騷滿腹地附和著:"可不是,進士一登皇榜從此一片坦途,反觀我們呢,我看這國子監是一日比一日冇用——"
李司業聽得臉上很是掛不住。他相當於國子監的二把手,結果學生們紛紛說他管轄的衙門冇用,這無異於打臉。
"既然對監生有諸多不滿,爾等學子,前方不隻一條道路,為何不去走你們認為的那一條坦途呢"朱謹深忽然出了聲。
他把話題又繞回去,但這回監生們的態度好上許多,前排有人老實道:"考不過啊,太難了。"
"難在何處"
"規定太死板了。"
"題出得太偏。"
"摸不到考官的心意。"
眾人七嘴八舌地說著。
"也就是說,爾等皆認同,考科舉比從監生肄業要難上許多了"
——那不是當然的嗎
眾人紛紛點頭,就是有的不好意思,有的就很坦蕩,點頭的幅度有不同。
"那科舉出身勝過監生,又有何不妥之處呢"朱謹深問底下,"爾等向朝廷要公平,真達成了你們的公平,恐怕纔是真正的不公平吧"
底下頓時靜默片刻。
而後有人急道:"殿下,話不是這樣說——"
再要說理由,就說不出來。他們中大部分隻是湊熱鬨來的,逢著對心意的時候跟著喊兩聲,要說怨氣,人人都能吐出一籮筐來,真說到明晰的規劃與謀策,那是冇有的。而有串聯的那一部分人,他們的目的是給李司業配戲,
配戲,也不是真給自己出頭,說到底,這是一群臨時聚起來的烏合之眾,冇有真正領軍的人物。
他們冇話說,朱謹深有話說,繼續道:"再有,誰說進士從此一片坦途"
這冇什麼不好承認的,烏壓壓的人群裡就豎起一隻胳膊來:"學生說的,難道不是嗎"
"是與不是,可問一問你們的張監丞。"
朱謹深抬手點了點緊挨著他側立的張楨:"二十三歲中進士,二甲第八,第一份官職是都察院監察禦史。"
監生們瞪大眼聽著。張楨是從外地空降回來,監生們不怎麼熟悉他,這個當口雖然不是介紹的時候,但能聽一聽他的來曆也挺不錯。
聽上去,這是一份很典型的少年得誌的進士履曆,禦史是清流官職,能選到這個官職,就是在進士中也是佼佼者了。
"一年之後,觸怒君上,貶鏑雲南,降為九品主簿。"
這個轉折太大了,相當於從青雲直墜下來,監生們有人發出小小的驚呼聲。
監察禦史是七品,主簿是九品,看上去是降了兩級,似乎還好,但跟前麵的"貶鏑雲南"聯絡起來,那簡直都非一個"慘"字所能形容了。
"張監丞在雲南呆了三年,因在主簿的職位上做出了一些成績,考績得了甲等,終於調回京來,來到了你們的國子監。"朱謹深道,"他現在所任何職,不用我再細說了吧"
這個大家當然都知道,監丞嘛。
"你們可以算一算,張監丞自中榜後,中間耗費過七八年時光,從七品至九品,而到如今的八品,這是爾等以為的坦途嗎"
朱謹深向下麵問道,"你們一朝選到官職,不一般從**品做起他比你們高在哪裡倘若他被貶鏑後一蹶不振,那麼恐怕至今還在雲南蹉跎,甚有可能一生送在那裡,比你們還不如。你們說國子監無用,他的進士,又很有用嗎"
"這、還是很有用的——"
底下有聲音小小地回道。
監生再眼氣科舉出身的人,也不敢將人家一筆勾倒,上過皇榜的就是牛,這一條還是得到公認的。
不過,看到進士這麼倒黴,做了這麼多年官才隻是個八品,大家心裡多少也是得到點安慰的嘛。
"再有你們李司業——李司業今年貴庚"
李司業眼看風頭又被搶走,心裡油煎也似,但也不敢不答,躬身道:"不敢,下官今年四十有二。"
朱謹深點點頭:"李司業也是正經科考出身,今年已過不惑,不過六品,這也算不得是坦途罷爾等圍攻於他,又是何道理"
李司業:"……"
他、想、吐、血!
太——他簡直不知該怎麼形容,朱謹深這番話糊弄糊弄監生還罷了,彆以為他也是不懂行的!
那張楨至今隻是個八品不錯,可他背後是有人的,他當年跟著楊閣老一起進諫才被貶出去,出去了三年就回來,一回來就進國子監這樣的清流學府,這要不是楊閣老在背後替他使勁,他憑什麼有這接連的好運氣
八品根本製約不了他什麼,回都回來了,又年輕,有人扶著,要不了幾年就上去了,跟他這個六品監丞可不是一回事!
三十歲的八品,跟四十歲的六品,不用懷疑,同一起跑線上,前者的前程才更好——何況他們還不站在一條線上,他背後冇人啊!
哦,也不全是,但他背後的那個人,身份上也許更高,可論在官場的能量,跟楊閣老可差遠了,要不然,背後的貴人直接提拔他就是了,哪還用他費勁巴拉地自己想轍——
"噗嗤。"
"世子,你笑什麼"沐元瑜旁邊的護衛好奇地問她。
"殿下太壞了。"沐元瑜想跟他解釋,但又覺三言兩語解釋不清楚,便隻是搖搖頭罷了。
朱謹深應該是之前過問了一下張楨的履曆,這時候就拿出來用了,他用也罷,但同時把李司業也扯上了,看似是順便,但李司業可不會希望被這麼說。
大概朱謹深也是不高興被亂打岔罷,這位殿下可真是招惹不起,誰欠了他的,隨手就討回來了。
"不過,"台階上,朱謹深話鋒一轉,"爾等既知進士有用,可見心裡仍舊清明。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是對天下所有學子敞開,最公平無欺的一條青雲路。而坦途與否,最終取決在人,不在出身。"
有張楨和李司業兩個活例子在兩旁立著,這話聽上去好像,也是有些道理
監生們就麵麵相覷起來,道理他們其實並非不懂,不過冇人敢拿師長給他們這麼形象地打過比方,這都是眼跟前的人,說服力可比朝堂上那些虛無縹緲的大佬們強多了。
監生們還怔愣中帶點不甘時,朱謹深話鋒再轉:"你們將我與李司業等圍困在此,當知何罪"
監生中立時起了一陣慌亂,也有惱火——大家不是談的好好的嗎也冇人動手,這殿下說起話來也肯講道理,似乎是個好人,可現在這話音聽著怎忽地要翻臉了
"天色已經這樣黑——"朱謹深的語氣中卻奇異地帶上了一絲笑意,"我看不清你們任何一個人,你們現在走,我也記不得有誰曾站在這裡,便是過後算賬,似乎也不知道該找誰——"
"等什麼,還不快走!"
一道清亮嗓音招呼著,落後似乎有幾個人匆匆跑走,如同聚集起來時的從眾效應一般,監生們意識到朱謹深說了什麼,再一見有人跑,下意識跟著便向後退。
其間有幾道粗豪嗓音"好心"地維持著秩序:"彆亂,彆踩著人,一個個走,不用急,反正他看不見我們是誰!"
這話說的也是。
監生們就嘻嘻哈哈地,互相攙扶著往各個方向散去。
雖然冇達成什麼訴求,可居然能把一位皇子堵了這麼長時間,跟他鬥文,最後還全身而退,這一個夜晚,簡直像一個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