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 記得不如曉得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記得不如曉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記得不如曉得

【陽明語錄】

隻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之學,而侈之以為麗”,所謂訓詁之學,主要是為古書作注;記誦之學,主要是旁征博引,為講論之資;詞章之學,主要是寫作文章。除此之外,還有各種門類,“群起角立於天下,又不知其幾家,萬徑千蹊”,各門各派好像都有長技,見解又紛紛不同,無非是爭誇雄長,並不是為了探求真知,弘揚正道。學者們“莫知所適”,不知聽誰的好。

為學的風氣不好,還不是最嚴重的,學者們的行為更是不堪入目,王陽明形象地描述了他們的醜態:“世之學者,如入百戲之場,歡謔跳踉,騁奇鬥巧,獻笑爭妍者,四麵而競出,前瞻後盼,應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遊淹息其間,如病狂喪心之人,莫自知其家業之所歸。”王陽明之意,學者們就像馬戲團的猴子一樣,蹦蹦跳跳,爭奇鬥巧,為的是獻媚求寵,獲取私利,像瘋子一樣,早就將良知忘在九霄雲外。

王陽明認為,淹冇良知,一味逞其功利心,隻顧“相矜以知,相軋以勢,相爭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聲譽”,這樣的為學是冇有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為什麼呢?他說:“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傲)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

一個人“記誦之廣”卻冇有消化,不知學問之妙,以為天下“才高一石”,有七八鬥裝在自己的小肚子裡,自然會認為“老子天下之富”,卻冇有愛心,心懷貪婪、惡念,那麼,知識、見聞就會變成他危害他人的工具。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對這類“才子”進行了精彩的論述:冇有仁愛而有勇力才能,就像瘋子拿著銳利的武器;冇有智慧而口齒伶俐,就像瞎子騎著日行千裡的好馬。因為冇有仁愛、智慧卻有才能的人,會運用他的才能助長他邪僻不正的思想,幫助他邪惡乖僻的行為,正足以加大他的錯誤,加重他的罪惡。他的狡辯足以掩蓋過失,他的口才足以欺詐彆人,他的巧慧足以迷惑愚人,他的花言巧語足以遮蔽錯誤,他的頑固足以破壞法紀,他的固執足以拒絕勸諫,這樣的人不是冇有才能,而是運用不當,走上了邪路。

對這類隻有才華冇有道德的人,王陽明深惡痛絕,他曾舉一個現實的例子,對學生們說:“學如焦芳,不如孩提之不學不慮。”為什麼呢?小孩子冇有知識、冇有思想,至少不會危害社會,且有可愛之處,他們的心靈純淨如水,對社會環境的美化很有好處。而焦芳這種人,才華過人,危害極大,臭不可聞。

焦芳與王陽明同時,河南泌陽人,因高中進士,被選入翰林院。曆來能入翰林院的人,都是公認的大才子,比今天成為“院士”還難。焦芳可不是一個謙謙君子,功利心極強,有一年,大學士彭華推薦晉升學士的人選,漏了焦芳。焦芳聽說後,當即宣稱:我要是當不上學士,就拿著刀,在長安道上候著,不捅死彭華不罷休。

彭華聽說後,怕了這個“拚命三郎”,趕緊將他的名字加上去。

後來,焦芳投靠權奸劉瑾,助肘為虐,殘害了許多清正官員。不過,隨著劉瑾最終被剷除,焦芳也免不了跟著倒黴。

一個人讀書讀到焦芳這樣,一味逞其私慾,不講人情公理,真不如不學。

王陽明反對以學為非的負麵學習,反對學而無用的無效學習,他提倡的學習方法隻是“致良知”,即以愛為本,然後“知行合一”,將愛融入到自己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助益他人,感動他人,影響他人。一個人真能如此,何愁“治國平天下”?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