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的團寵小嬌妻 第751章 購買藝術品和未來藝手工術品聯盟計劃
第二天清晨,陽光透過薄霧灑落在城市的一角,陳夢瑤和歐陽寒如往常一般,八點整便準時起身。洗漱完畢後,兩人端坐在客廳的小桌前,各自從空間裡取出捧一杯靈泉水,輕啜一口,清冽甘甜的氣息彷彿喚醒了全身的感知力。
隨後才慢條不紊地換上外出的衣服——今天是特彆的日子,行程緊湊而重要,他們要為即將開業的藝術館搜羅一批兼具傳統底蘊與現代審美的藝術品。
早餐時分,陳夢瑤從包裡取出昨晚反複推敲的行程表,鋪在餐桌上,指尖輕輕劃過每一站的標注。“我們第一站是泮塘五約,”她一邊說著,一邊抬眼看向歐陽寒,“你還記得那位銅藝師傅的工作室在哪裡嗎?你說他手藝極好,尤其是用失蠟法做的青銅器,紋路細膩得像會呼吸。”
歐陽寒咬了一口煎蛋,點頭道:“嗯,我有一次帶司機們出去熟悉路線的時候去過,在那裡見過他做的一尊小銅鶴,翅膀上的羽毛一根根都透著光,像是下一秒就要振翅飛走。所以我才讓他刻這個鎮紙。他姓林,大家都叫他‘林師傅’,是個沉默寡言但手上功夫極深的人。”
兩人吃完早餐,便驅車出發。陳夢瑤開啟導航,輸入目的地,車窗外的城市緩緩流動,高樓漸遠,老城的氣息漸漸濃鬱起來。一個多小時後,他們終於抵達泮塘五約——這片藏匿於都市深處的文化巷弄,青磚灰瓦間彌漫著手工藝獨有的沉靜與溫度。
他們在幾間工作室駐足良久,挑選了一批風格迥異卻各具靈氣的作品:有以水墨暈染現代都市輪廓的抽象畫作,也有將嶺南木雕技藝融入當代家居設計的擺件;一方石雕山子,層巒疊嶂中藏著微縮的亭台樓閣;還有年輕人創作的現代十字繡,用絲線再現敦煌壁畫的飛天神韻。更有幾位老奶奶現場編織中國結、剪製窗花,紅紙翻飛間,年節的喜慶彷彿提前降臨。
“這些都可以考慮放進藝術館館進行展覽售賣。”陳夢瑤邊拍照記錄邊說,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
接著,他們按著記憶中的路線,穿過一條窄巷,在一扇斑駁的木門前停下。門楣上掛著一塊銅牌,刻著“林氏銅藝”四個字,字跡古樸,似由銅水澆鑄而成。歐陽寒輕輕叩門,片刻後,門開了。
林師傅站在門口,身穿深灰色工裝,臉上帶著長期專注勞作留下的沉靜神情。他看見歐陽寒,微微一怔,隨即露出一絲淡淡的笑意:“是你啊,這麼快就來了。”
“林師傅,打擾您了。我需要拿那對鎮紙,是否已經做好了?”歐陽寒恭敬地躬身行禮,陳夢瑤也連忙跟著問候。
“已經完成了,你稍等一下。”林師傅轉身走進屋內,示意他們進來。工作室不大,卻井然有序,牆上掛滿工具,工作台上堆著蠟模、銅屑和未完成的作品,空氣中飄著淡淡的金屬與蜂蠟混合的氣息。
不多時,他從一個紅木匣中取出一對青銅鎮紙,輕輕放在桌麵上。
那是一對長約十五厘米的長方形鎮紙,整體呈深青古銅色,表麵泛著溫潤的幽光,彷彿沉澱了百年的時光。最引人注目的是上麵精細雕刻的《蘭亭集序》片段——“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每一個字都以小篆陰刻而成,筆鋒遒勁卻不失柔美,字口清晰,邊緣圓潤,宛如古人手書拓印。更妙的是,鎮紙兩端還浮雕著蜿蜒的竹枝,竹葉交錯,與文字融為一體,彷彿王羲之筆下的蘭亭景緻被悄然封存在這方寸之間。
“這是用傳統失蠟法做的,”林師傅低聲說道,手指輕撫過鎮紙表麵,“先用蜂蠟塑形,再裹上陶泥,高溫燒製後蠟化流出,銅水灌入空腔。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急,稍有不慎,紋路就會模糊。這對鎮紙,我做了整整七天。”
陳夢瑤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一隻,入手沉甸甸的,卻異常舒適。“太精美了……這不隻是文房用具,根本就是一件藝術品。”她輕聲感歎。
歐陽寒也凝視著鎮紙,眼中滿是敬意:“林師傅,您不僅還原了文字,還把蘭亭的意境也刻進去了。這竹影婆娑的感覺,就像能聽見風聲。”
林師傅嘴角微揚:“你們懂這個,我才願意多花工夫。有些人隻看價格,不懂背後的時間和心力。”
“我們想請您再做幾件作品,”陳夢瑤趁機說道,“比如一套銅製茶則、香插,或者小型雕塑,主題可以是‘山水入器’,把自然之景融進日常器物裡。我們正在籌備一家藝術館,希望能展出並收藏真正有靈魂的手作。。”
林師傅沉默片刻,望著窗外斜照進來的陽光,那縷金色的光線穿過斑駁的窗欞,在他布滿歲月痕跡的手背上輕輕跳躍。他緩緩點了點頭,聲音低沉卻堅定:“可以。不過,可能需要兩天時間。真正的手藝,急不來。”
陳夢瑤聞言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敬意。她知道,像林師傅這樣的老匠人,從不為速度妥協品質。每一道工序都承載著時間的重量,每一寸雕琢都是對傳統的堅守。“沒問題,”她語氣輕柔卻充滿誠意,“我過兩天過來拿。”
稍作停頓,她繼續說道:“其實,我在市區開了一家專門製作手工藝品的網店,實體店也在裝修中,很快就能開業了。我一直有個心願——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快要被遺忘的傳統技藝。所以,我想誠摯地邀請您加入我的手工藝品團隊。”
她頓了頓,目光真摯地看著林師傅:“您的手藝不該隻藏於小巷深處,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見、欣賞,甚至傳承下去。我們會計劃定期舉辦展覽,也可以開設工作坊,收些徒弟,把這門技藝一代代傳下去。我相信,您也不希望這一身絕活,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悄然失傳吧?”
林師傅聽著,眼神微動,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案台上一塊未完成的桐雕。陽光落在他花白的鬢角上,彷彿也為這份沉默鍍上了一層溫柔的光暈。
“這是我的電話和網店連結,”陳夢瑤拿出紙筆,一筆一劃寫下聯係方式,連同網店的地址一起遞過去,“您可以先看看我們的理念和目前的作品,瞭解後再做決定。說實話,我不是為了賺錢才做這件事的。我隻是不忍心看著國家的老手藝一點點消失在時代洪流裡。它們是我們文化的根,不該被遺忘。”
林師傅接過紙條,輕輕放在案頭,沒有立刻回應,隻是低聲說了句:“過兩天再給你答複。”
陳夢瑤點頭表示理解。隨後,她取出早已準備好的報酬,鄭重地放在桌上。林師傅推辭了一下,終究還是收下了。真正的匠人從不輕視自己的勞動,他們尊重手藝,也尊重懂得尊重手藝的人。
付完錢後,陳夢瑤與歐陽寒拿起那方剛剛定製的鎮紙,相視一笑,轉身離開了這間藏匿於市井深處的小店。木門“吱呀”一聲合上,彷彿也將一段靜謐的時光封存其中。
兩人驅車直奔上下九古玩街。陽光灑在騎樓之間,青石板路泛著溫潤的光澤。街道兩旁攤位林立,銅器、瓷器、舊書、字畫琳琅滿目,空氣中彌漫著木香與塵埃交織的氣息。他們在一家老舊的雜貨鋪前駐足,店主是個戴著老花鏡的阿伯,正慢悠悠地擦拭一台黑膠留聲機。
“這台還能用嗎?”歐陽寒蹲下身,仔細打量著那台棕褐色外殼、黃銅喇叭的經典款式。
“當然能!”阿伯抬起頭,咧嘴一笑,“正宗1940年代英國進口,音質純正,隻要配上合適的唱針和唱片,放出來的聲音比現在那些電子玩意兒還帶勁。”
陳夢瑤眼睛一亮,當即拍板買下。不僅如此,他們還在隔壁攤位淘到了一批珍貴的粵劇黑膠唱片,以及七十八十年代的經典流行音樂原版唱片——鄧麗君、許冠傑、羅文……一張張泛黃的封套背後,是整整一個時代的回響。
接著,他們前往荔灣老城深處探訪幾位非遺手藝人。在一棟不起眼的西關大屋改建的工作室裡,他們見到了廣繡傳承人李婆婆,老人十指翻飛,絲線如流水般穿梭於綢緞之上,一幅《嶺南春色》栩栩如生;在牙雕工作室,年輕匠人阿梁正在雕刻一隻玲瓏剔透的象牙船,船上人物神態各異,令人歎為觀止;而在石灣陶塑工坊,老師傅用粗糲的手掌捏出一個個生動傳神的武將俑,泥胎未燒已具氣勢。
每到一處,陳夢瑤都真誠相邀:“我們想組建一個傳統手工藝聯盟,讓你們的作品走出作坊,走進大眾視野。已經有不少手工藝人加入了我的團隊,這個聯盟未來還可以聯合辦展、開課授徒,讓這些技藝真正活起來。”每位匠人都深受觸動,雖未當場答應,但紛紛表示願意認真考慮。陳夢瑤都給他們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和網店連結。
收獲滿滿之後,他們又來到西關大屋片區的老傢俱市場。酸枝木茶幾沉穩厚重,雕花屏風精美繁複,舊式太師椅扶手圓潤,坐感極佳。他們一一選購,讓店員們送到一處小巷子裡,而後兩人互相掩護,悄悄將所有物品收入空間之中。
逛完西關已是正午時分。兩人走進一家百年老字號腸粉店,滑嫩的布拉腸淋上特調醬油,配上一碗滾燙的艇仔粥,滋味地道得讓人忍不住閉眼回味。同時還吃了好幾種特色的點心,他們不僅自己吃得滿足,還打包了數十份特色點心:馬蹄糕、雙皮奶、叉燒包、鹹煎餅……準備帶回去與家人分享。
稍作休整後,他們啟程前往此行最後一站——沙灣古鎮的一處私人收藏館。
這座收藏館隱匿於一條幽靜巷弄儘頭,由一座清代祠堂改建而成,青磚灰瓦,簷角飛翹,門前兩尊石獅靜靜守候。鐵門開啟時發出輕微的“嘎吱”聲,一位身穿中山裝、頭發花白的老人迎了出來。
“請問你們是?”老人笑容溫和,“我姓周,退休前是嶺南大學民俗文化係的教授。你們有什麼事情嗎?”
“我叫陳夢瑤,這是我的丈夫歐陽寒。”陳夢瑤做了自我介紹,“久仰周教授大名,您對嶺南民間工藝的研究著作我都拜讀過,受益匪淺,今日特地過來拜訪你,想瞭解一下嶺南的手工藝品。”
周教授笑著擺手:“都是些紙上談兵罷了。反倒是你們年輕人願意投身實踐,這纔是真正的保護。”說完帶著他們走了進去。
步入館內,一股淡淡的樟腦與漆香撲麵而來。展廳中央陳列著十餘件民國時期的漆器精品:朱紅描金妝奩盒、黑漆嵌螺鈿食匣、彩繪人物屏風……每一件都色澤溫潤,紋飾細膩,曆經百年仍光彩奪目。
“這些都是我在幾十年間走遍珠三角村落收集來的。”周教授輕撫一件蝴蝶紋漆盤,語氣感慨,“那時候很多人不懂珍惜,把祖上傳下來的寶貝當柴火燒。我能搶救一點是一點。”
歐陽寒指著一具罕見的“百子圖”漆箱問道:“這箱子……似乎是婚嫁用品?”
“好眼力!”周教授讚許地點頭,“這是民國初年順德大戶人家的女兒陪嫁品,一百個童子形態各異,寓意多子多福。漆層用了‘堆漆’技法,立體感強,極為費工。”
陳夢瑤眼神發亮,語氣誠懇:“周教授,我們這次來,不隻是想看看嶺南的傳統工藝品,更希望能收藏幾件有代表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想邀請您加入我們正在籌備的‘手工藝聯盟’,擔任藝術顧問。”
她頓了頓,繼續說道:“現在已經有二十多位手藝人在跟我聯係,大家都想抱團發展,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好好傳承下去。我們計劃辦展覽、建線上平台、做培訓課程,甚至未來還要收徒弟把手藝一代代傳承下去。但光靠我們這些年輕人摸索肯定不夠,您在嶺南工藝領域的研究和收藏,是真正能撐起這個事業的底氣。如果您願意出山,不隻是幫我們,更是為整個傳統手工藝的複興點亮一盞燈。”
周教授坐在藤椅上,手指輕輕敲著扶手,沉默了幾秒。窗外風吹竹葉沙沙作響,他望著院子裡那棵老榕樹,像是陷入了回憶。
“我退休快八年了,”他緩緩開口,“原本打算安安靜靜過晚年。可聽你說到辦展、帶徒弟、建平台……這些事,怎麼跟當年我辦民間工藝學社時一個樣?”
他站起身,走到牆邊的老木櫃前,拉開抽屜,取出一本封麵泛黃、邊角微卷的手稿。“這是我花了十幾年整理的東西,叫《嶺南漆藝考》。裡麵記錄了二十多種快要失傳的技法——有些現在全廣東都找不出第二個人會了。”
他把書輕輕放在桌上:“如果你們真是衝著傳承來的,不是炒概念、蹭熱度,我可以考慮把這本書授權給你們用於教學。另外,我手裡也有幾件藏品,可以轉讓一部分。”
陳夢瑤心跳加快,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太榮幸了!我們一定珍惜每一頁內容,也會嚴格保護您的版權,所有成果都會標明來源,公開透明地推廣。”
談判很快達成共識:陳夢瑤以合理價格購得五件極具代表性的漆器,其中就包括那件雕工繁複、寓意吉祥的清代“百子圖”漆箱;同時獲得《嶺南漆藝考》的數字化出版與教學使用授權。周教授也點頭答應,正式出任手工藝聯盟的首席顧問,並將在即將開業的文化館開幕儀式上發表主題演講。
臨走前,陳夢瑤寫下了電話號碼和藝術館6號開業的時間還有地點。“到時候請您一定要來剪綵,那是我們真正起步的日子。”
走出收藏館時,夕陽正斜斜地鋪在沙灣古鎮的麻石路上,金色的光斑隨著樹影晃動,像流動的歲月。回頭望去,那座低調的收藏館靜靜立在巷子深處,門楣上的銅環泛著溫潤的光。
車駛出老街,後備箱的瓷器全部備他們收入了空間。他們帶走的不隻是幾件漆器,更像是沉睡多年的記憶被重新喚醒。方向盤握在手裡,陳夢瑤知道——這一趟,帶走的不僅是物件,而是一段活起來的曆史,正搭上了通往未來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