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圍龍深處:梅州客家三百年 > 《高樓藏古韻:梅州客家新居裡的老味道》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圍龍深處:梅州客家三百年 《高樓藏古韻:梅州客家新居裡的老味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高樓藏古韻:梅州客家新居裡的老味道》

雖然客家的房子多以低矮的一層、兩層為主,但隨著時代變遷,高樓也漸漸在梅州的城鄉間立了起來。隻是這“高”裡,仍藏著老輩傳下的根,融著新日子的味,新舊交織間,透著客家人“守正出新”的活法。

城裡的新小區裡,六層、八層的單元樓不算稀奇。外牆貼著淺色瓷磚,陽台裝著落地窗,樓下有綠化帶,停著小轎車,看著和彆處的小區沒兩樣。但推門進戶,總能發現些熟悉的影子:客廳裡擺著八仙桌,雖不再是夯土牆上的舊物,卻依舊是家人圍坐吃飯的核心;廚房的灶台寬敞,既能用煤氣灶,也留著位置放老式的鐵鍋,逢年過節炸油角、蒸年糕,還得靠這口鍋才夠味;陽台的角落堆著醃菜缸,梅乾菜、鹹菜的香,順著窗戶縫溜出去,和樓道裡的煙火氣纏成一團。

這些高樓裡的住戶,多是從鄉下搬來的客家人。他們住著敞亮的樓房,卻改不了老習慣:清晨五點多就起床,去早市買新鮮的蔬菜,回來時手裡提著一把枸杞葉,那是做三及第湯的好材料;傍晚在陽台晾稻穀,竹匾裡的穀粒曬得金黃,風一吹,簌簌作響,像在唸叨著鄉下的曬穀場;鄰裡間串門,手裡總捎著些吃食,你給我一把自家種的青菜,我送你幾個剛蒸的釀粄,熱絡得像在村裡時一樣。

張嬸就是從梅縣鄉下搬來的,她家在七樓,陽台被改造成了小菜園,泡沫箱裡種著小蔥、香菜,牆根擺著幾盆紫蘇和薄荷。每天清晨,她都要站在陽台澆花,順便往樓下望——樓下的小廣場上,幾個老人正用客家話聊天,手裡搖著蒲扇,話題離不開“誰家的孫子考上大學了”“今年的柚子收成怎麼樣”。張嬸聽著聽著,就會想起老家的曬穀場,那時也是這樣,嬸子大娘們一邊曬穀一邊拉家常,聲音能傳到半裡外。

有次鄰居李叔家的孫子滿月,張嬸特意蒸了兩籠釀粄送過去。釀粄是用糯米粉做的,餡是蘿卜乾炒肉末,鹹香入味。李叔笑著接過去,回贈了一袋自家曬的紅薯乾:“嘗嘗,我家老婆子按老法子曬的,比外麵買的甜。”這場景,和在鄉下時誰家有喜事,全村幫忙的熱鬨勁兒,沒什麼兩樣。

鄉下的新樓也在變。有些人家在老屋旁蓋起三層小樓,鋼筋水泥築成,比老屋高了不少,卻特意在外觀上留著客家元素:屋頂的瓦是青灰色的,簷角微微上翹,像老圍龍屋的飛簷;大門上貼著紅色的對聯,橫批多是“耕讀傳家”,和老屋的匾額遙相呼應。樓裡的佈局也透著巧思:一層依舊留著大空間,放農具、堆柴火,像老屋的堂屋;二層住人,房間寬敞,卻在牆上掛著老照片,有圍龍屋的全景,有祖輩勞作的身影;三層做儲物間,也兼做露台,夏天的晚上,搬個竹床上去乘涼,看星星的位置,和在老屋院子裡看到的沒兩樣。

王伯家的新樓就在老屋東邊,三層高,白牆灰瓦,和老屋的夯土牆、木梁結構形成鮮明對比。但他堅持把老屋的神龕搬到了新樓的客廳,神龕上擺著祖輩的牌位,逢年過節依舊上香祭拜。“樓是新的,祖宗不能忘。”他總這麼說。新樓的廚房比老屋的大,卻特意砌了個柴火灶,說是“煮出來的米飯香”。秋收時,他還是會把稻穀攤在新樓前的水泥地上曬,用木耙翻動的動作,和在老屋曬穀場時一模一樣。

建這些高樓時,客家人也沒丟了老智慧。選址時避開低窪處,怕雨季積水,這和老輩選地勢高的地方建屋一個理;窗戶開得大,卻在窗外裝了隱形的紗網,既能通風,又能防山裡的蚊蟲,比老屋裡的木窗更實用;樓頂做了隔熱層,夏天不悶熱,這是對“屋要涼快”的老講究的升級。

偶爾也有更高的樓,十幾層、二十幾層,矗立在城市的主乾道旁。玻璃幕牆反射著陽光,電梯上下穿梭,看著現代又氣派。但這些樓裡的客家餐館、客家特產店,卻固執地守著老味道:鹽焗雞用的還是三黃雞,按古法醃製,隻是烤箱代替了瓦煲,效率高了,鹹香入骨的味沒變;釀豆腐的肉餡,依舊是三分肥七分瘦,豆腐選的是本地石磨做的,咬開時湯汁爆開的鮮,和老屋灶台上的一模一樣。

市中心的那棟二十層寫字樓裡,有家國營客家菜館,老闆是個年輕人,叫阿明。他的爺爺曾在圍龍屋裡做過廚師,傳到他這輩,把店開進了高樓。店裡的裝修是現代簡約風,但選單上的菜名透著親切:“奶奶的釀三寶”“阿公的鹽焗爪”“老屋柴火飯”。阿明說,他用的醬油還是老家鎮上釀的,梅菜是托鄉下親戚曬的,連蒸飯的木桶,都是特意找木匠做的,為的就是那口“老味道”。

有次,一個從外地回來的客家人來吃飯,點了份梅菜扣肉,吃到一半就紅了眼眶。“和我媽做的一個味。”他說,“在外麵待了十年,就想這口。”阿明聽了,沒多說,送了他一碟自家醃的酸芋荷:“免費的,配飯吃,解膩。”

來這些高樓裡辦事、吃飯的人,擡頭看窗外的車水馬龍,低頭嘗碗醃麵,總會恍惚:這高樓裡的客家味,和鄉下老屋矮簷下的,竟沒差多少。

其實,客家人不怕樓高,怕的是丟了根。高樓隻是住的地方變高了,日子裡的煙火氣、骨子裡的熱乎勁,還和在老屋時一樣。就像那些新樓的簷角,再高也往上翹著,像在提醒:不管住多高,都彆忘了腳下的土地,彆忘了老輩傳下的暖。

新舊交織的高樓裡,客家人過著新日子,守著老味道。晨起的三及第湯依舊滾燙,釀豆腐的香氣依舊誘人,鄰裡間的熱絡依舊暖心。這高與矮的變與不變裡,藏著客家人的日子:既要往高處走,也得把根紮深了,這樣的活法,踏實,也長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