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圍龍深處:梅州客家三百年 > 《梅州畫卷:古跡凝史,山河蘊秀,閒樂織生活》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圍龍深處:梅州客家三百年 《梅州畫卷:古跡凝史,山河蘊秀,閒樂織生活》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梅州畫卷:古跡凝史,山河蘊秀,閒樂織生活》

梅州的景緻,如一幅多元交融的畫卷,人文的厚重、自然的靈秀與休閒的愜意在此交織,勾勒出獨有的地域風情,每一筆都透著歲月的沉澱與生活的溫度。

人文古跡間,藏著歲月的密碼。鬆口古鎮作為廣東四大古鎮之一,騎樓的廊柱被百年風雨浸得斑駁,牆麵上的商號印記雖已模糊,卻仍能拚湊出往昔的繁華——“某某行”“某某棧”的字樣,曾是南來北往客商歇腳的路標。鬆江大酒店的老招牌歪斜地掛在騎樓簷下,木質框架被蟲蛀得有些鬆動,卻固執地指向1933年的喧囂:當年這裡是華僑返鄉的第一站,樓梯轉角的銅鈴聲,曾驚醒多少遊子的鄉愁。火船碼頭的石階被南洋歸來的腳步磨得溫潤,每一道凹痕裡都藏著故事:穿西裝的華僑提著藤箱踏上故土,母親在碼頭哭紅了眼;年輕的小夥背著行囊登船,衣角還沾著家鄉的泥土,船頭的汽笛聲裡,藏著“三年返唐山”的誓言。中國移民紀念廣場上,雕塑群沉默地佇立:背嬰的母親、拄杖的老者、握船票的青年,他們的目光望向遠方,腳下的地磚刻著全球華僑分佈的地圖,每一個地名都是一段漂泊的史詩。

磐安圍圍龍屋矗立在興寧葉塘鎮的田野間,百年夯土牆堅如磐石,夯土中混合的稻草與黃泥在歲月裡凝成了銅色。圍龍的弧度像母親的臂彎,將祠堂、堂屋、橫屋輕輕攏住,形成一個閉環的世界。四角的炮樓雖已卸下防禦的使命,槍眼被後人用木塞堵住,卻仍守著家族聚族而居的溫情:推開斑駁的木門,祠堂的香案上還擺著祖輩的牌位,香爐裡的餘灰帶著淡淡的檀香,梁上的燕子窩年複一年迎來新燕,彷彿在延續著“香火不斷”的隱喻。天井的石板被幾代人的腳印磨得發亮,雨後的積水裡,能映出圍龍屋完整的倒影,像一個時光的羅盤,圈住了客家人的根。

黃遵憲故居“人境廬”坐落在梅江攀桂坊,榮祿第、恩元第的飛簷翹角透著書香氣息,瓦當的紋樣是“詩禮傳家”的篆書。園內的“五步樓”“十步閣”藏著詩人“寸寸山河寸寸金”的家國情懷,書架上泛黃的典籍記錄著他“我手寫我口”的革新主張——《日本國誌》的手稿影印件上,墨跡深淺不一,彷彿能看見他伏案疾書時的皺眉與長歎。後花園的荷花池裡,荷葉托起水珠,倒映著“人境廬”的匾額,池邊的柳樹垂下枝條,拂過青石板,像在輕掃百年前的詩行。

梅州學宮(孔廟)的朱紅大門莊嚴厚重,銅環上的包漿泛著暗紅光暈。曾是梅州最高學府,欞星門的石雕栩栩如生,龍紋的鱗片被撫摸得光滑,那是學子們考前摸龍祈願的痕跡。泮池的碧水映著儒家文化的倒影,池邊的石欄上,布滿了細密的刻痕,是當年學子們無聊時的塗鴉,如今成了時光的密碼。如今作為梅江區博物館,展櫃裡的古籍、碑刻默默講述著此地“文化之鄉”的文脈傳承:明代的科舉試捲上,小楷工整如印刷;清代的教諭手冊裡,記著“因材施教”的瑣碎心得。青磚灰瓦間,彷彿仍回蕩著學子們的朗朗書聲,與窗外的鳥鳴交織成韻。

自然風光裡,藏著山水的靈韻。雁南飛茶田在梅縣雁洋鎮的山間鋪展,層層茶樹如綠色的梯田,隨山勢起伏,從山腳一直漫到雲霧裡。清晨的薄霧漫過茶叢,像給茶園披了層輕紗,采茶女的鬥笠點綴其間,指尖在嫩芽間翻飛,竹簍裡很快堆起翡翠般的鮮葉。茶廠的竹匾裡,茶葉在陽光下萎凋,空氣中浮動著青草與花果的混合香氣——那是“單叢”獨有的蜜韻。茶室裡,紫砂壺泡出的茶湯金黃透亮,啜一口,舌尖先苦後甘,餘韻裡藏著山的清冽與陽光的暖。

龍歸寨瀑布從豐順的青山間奔湧而下,白練似的水流撞擊岩石,濺起的水霧在陽光下折射出彩虹,恍惚間竟分不清是水是光。瀑佈下的深潭碧綠如翡翠,周圍的古樹鬱鬱蔥蔥,樹乾上掛著青苔與寄生蘭,樹根在水中盤虯臥龍,像在守護這方清涼。山風裹挾著水汽撲麵而來,涼意沁心,讓人忍不住伸手去接那飛濺的水珠——指尖的涼與掌心的暖,是自然最直白的饋贈。棧道沿潭邊蜿蜒,木欄杆被遊客的手摸得光滑,每一步都能聽見水聲的變化:近時如雷轟鳴,遠時似雨淅瀝。

平遠五指石以丹霞地貌的奇險聞名,五座石峰形似手指直指蒼穹,赤紅色的岩壁被風雨雕琢出溝壑,像巨人的掌紋。“雄、險、奇、秀、幽”在山間交織:“一線天”的裂縫僅容一人側身通過,擡頭可見天光如線,岩壁上的野花倔強地探出頭;“仙人床”的巨石平坦如榻,石麵被曬得溫熱,躺上去能聽見風穿石縫的哨聲。棧道沿峭壁蜿蜒,行至此處,腳下是深穀,身旁是奇石,雲霧繚繞時,彷彿置身仙境,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生怕驚擾了這份縹緲。

陰那山的群峰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海拔千米的主峰氣勢雄偉,像披了件流動的白衣。山間的靈光寺已有千年曆史,寺前的“生死樹”一枯一榮,相映成趣:枯樹的枝乾如鐵,榮樹的綠葉如蓋,樹影投在寺門的石板上,隨日光移動,像一幅會動的畫。清晨登頂,看日出衝破雲海,霞光染紅山巒,山風拂過,鬆濤陣陣,夾雜著寺裡的早課鐘聲,是自然與禪意的完美交融。石階旁的杜鵑開得熱烈,紅的、粉的、白的,在青苔間炸開,像給青山係了條花帶。

泮坑風景區的水庫如一塊碧玉嵌在山穀,客家文化長廊的壁畫講述著客家民俗:“上燈”的熱鬨、“做年”的忙碌、“娶親”的喜慶,顏料在風雨中有些褪色,卻仍能看出畫者的用心。三山公王廟的香火傳遞著祈福的心願,香爐裡的香灰堆得老高,插滿了長短不一的香,煙柱筆直地衝向天空,與山間的霧氣糾纏。摩崖石刻的字跡蒼勁有力,“泮溪飛瀑”“小西湖”等題字,與周圍的青山綠水相映,透著原生態的質樸與寧靜。

休閒娛樂處,藏著生活的閒趣。南壽峰景區在鬆口的山水間鋪展,“文化
休閒
養生”的理念融入每一處設計:步道旁的草藥園散發著清香,艾草、薄荷、金銀花擠擠挨挨,牌子上寫著性味與功效,老人們牽著孩子的手,指著草藥辨認,像在上一堂生動的自然課。養生館裡的古法理療讓人放鬆,艾草灸的青煙盤旋上升,技師的手法沉穩有力,捏、揉、按、捶間,筋骨的酸脹漸漸消散。傍晚的夕陽灑在湖麵,波光粼粼,釣者的身影被拉得很長,魚線在水中劃出淺淺的漣漪,是慢下來的愜意時光。

玖崇湖山水親子樂園裡,孩子們的笑聲此起彼伏。大型滑梯上的身影如雀躍的小鳥,從頂端俯衝而下,帶起一陣風;蹦床的彈性托起童真的快樂,孩子們在上麵翻跳,像一群剛破殼的雛鳥;彩虹滑道的色彩映著笑臉,紅、黃、藍、綠的塑膠跑道上,身影交錯,尖叫與歡呼震得空氣都在發燙。動物展示區的萌寵引得陣陣歡呼:小兔子舔著孩子遞來的菜葉,小香豬哼唧著蹭人的褲腿,孔雀突然開屏,尾羽上的眼斑晃得人睜不開眼,是親子互動的歡樂天地。

逍遙穀的溫泉冒著氤氳熱氣,湯湖村的地熱資源在此化作養生的饋贈。園林式的溫泉池藏在花木深處,玫瑰池的水麵浮著花瓣,當歸池的藥香醇厚,牛奶池的白霧朦朧。泡在池裡,看周圍的綠植青翠欲滴,水珠從葉尖滾落,滴在水麵泛起小圓暈。再配上一杯客家娘酒,溫熱的酒液滑過喉嚨,暖意從胃裡蔓延到四肢,疲憊儘消,是身心的雙重滋養。

鹿湖溫泉度假村的園林曲徑通幽,溫泉池藏在花木深處,泡湯時擡頭可見青山如黛,低頭能賞碧水含煙。入夜後星光點點,與池邊的燈籠交相輝映,橘色的光落在水麵,碎成一片金箔。再嘗一口當地的客家醃麵,豬油的香混著蒜香,配一碟鹽焗雞,皮脆肉嫩,鹹香入骨,味蕾與身心同享盛宴。

華城水上樂園的夏日總是熱鬨非凡,人造海浪池掀起陣陣歡騰,浪潮湧來時,人群如沙丁魚般起伏,尖叫著被推向前又拉回,水花濺在臉上,涼絲絲的。大型滑道的失重感帶來極致刺激,身體貼著滑道飛速下滑,風在耳邊呼嘯,眼前的世界天旋地轉,直到“撲通”一聲紮進水裡,濺起巨大的水花,引來一片鬨笑。親子水寨裡的小噴泉、小滑梯,讓孩子們儘情嬉戲,水槍的水柱在空中交織,彩虹在水霧中若隱若現,是夏日獨有的清涼與歡樂。

這些景緻,或沉澱著曆史,或流淌著自然,或洋溢著閒趣,共同勾勒出梅州的多元魅力。它們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纏繞的藤蔓,將人文、自然與生活編織成網,網住了歲月,也網住了每一個探尋者的心。等待著人們去走,去看,去在茶香裡品時光,在水聲裡聽故事,在笑聲裡拾童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