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圍龍深處:梅州客家三百年 > 《人境廬墨痕:詩卷藏山河,故居鎖百年文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圍龍深處:梅州客家三百年 《人境廬墨痕:詩卷藏山河,故居鎖百年文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人境廬墨痕:詩卷藏山河,故居鎖百年文心》

黃遵憲故居“人境廬”藏在梅江攀桂坊的巷陌深處,白牆黑瓦在綠樹間露出一角,像翻開的線裝書,紙頁邊緣微微捲曲,等著人去讀那些泛黃的篇章。門楣上“人境廬”三個篆字筋骨分明,筆畫間藏著鋒棱,是主人親手題寫的,筆鋒裡裹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趣。門環是黃銅的,被百年的手掌摩挲得發亮,銅綠在凹陷處積著,像凝固的時光,推開門時,“吱呀”一聲輕響,像書頁被指尖翻動的微聲,帶著宣紙的柔韌感。

院內的“五步樓”“十步閣”依著地勢錯落,木質的欄杆被歲月磨得發亮,扶上去能感覺到木紋的起伏,像觸控著主人詩稿上的筆鋒——那些豎鉤的遒勁,那些捺畫的舒展,都藏在木頭的肌理裡。樓上的窗欞是鏤空的竹編,篾條細如發絲,陽光穿過時,在地板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銀,隨著日光移動,在書架上慢慢爬。書架靠著牆根立著,深色的木質泛著啞光,格子裡的典籍大多是仿本,卻依舊透著墨香:《日本國誌》的書脊微微隆起,邊角有些磨損,想來是被反複翻閱過,書口的摺痕裡還留著淺黃的紙灰;《人境廬詩草》的紙頁泛著淺黃,彷彿能看見主人伏案時,筆尖在紙上劃過的沙沙聲,墨汁暈開的痕跡裡,藏著他“我手寫我口”的執拗。

榮祿第的廳堂裡,八仙桌擺得端正,桌麵的漆皮雖有剝落,露出底下的木紋,卻在中央留著塊深色的圓痕,是常年放硯台磨出的印記,像枚溫潤的玉印。牆上掛著黃遵憲的畫像,宣紙微微發脆,畫中人身著長衫,眼神清亮,胡須微揚,像在與來客對視,眉宇間的憂思裡,藏著“書生豈解投筆吏”的抱負。畫下的條案上,放著個青花瓷瓶,瓶身的纏枝蓮紋被歲月磨得淺淡,瓶裡插著幾支乾枯的蓮蓬,是從後院池塘裡采來的,褐色的蓮子殼裂著縫,像藏著沒說儘的話,風一吹,蓮籽在殼裡輕輕晃,發出細碎的聲響。

恩元第的迴廊繞著天井,青石板鋪就的地麵被雨水洗得發亮,縫隙裡的青苔在角落蔓延,卻在中間留出條光潔的路徑,那是往來的腳步踩出的痕跡,像墨線在宣紙上暈開的輪廓。廊柱上的對聯字跡斑駁,紅漆剝落處露出底下的木色,“寸寸山河寸寸金”幾個字卻依舊醒目,墨色裡混著風雨的痕,像主人憂國的歎息凝結在木上。天井裡的石榴樹結著飽滿的果,紅得發亮,果皮上的紋路像老人手背的血管,樹底下的石凳被曬得溫熱,坐上去能聽見風吹過竹葉的輕響,與遠處的鳥鳴應和著,像在念誦那些未寫完的詩,調子婉轉裡帶著鏗鏘。

紀念館的展櫃裡,玻璃擦得透亮,靜靜躺著主人用過的物件:硯台是端溪石的,邊緣磨得圓潤,墨痕滲入石紋,成了洗不掉的底色,硯池裡的水痕還留著淺灰的印,彷彿昨天還研過墨;毛筆的筆鋒有些散亂,筆杆是湘妃竹的,紫褐色的斑點裡藏著水汽,筆杆上的包漿亮得反光,想來是蘸過無數次墨,筆尖的狼毫還帶著墨的微黑;還有那副老花鏡,鏡片後的銅架生了層薄鏽,卻仍保持著微微彎曲的弧度,像還架在主人的鼻梁上,望著窗外的梅江,江水悠悠,載著他“放眼昆侖頂上頭”的目光。展牆上的照片泛黃,相紙邊緣卷著角,記錄著主人出使外國的身影,西裝革履的他站在異國的建築前,身後是陌生的街景,眼神裡卻始終牽著故土的方向,像風箏的線,一頭係著天涯,一頭係著攀桂坊的瓦簷。

後花園的荷花池是整個居所的眼,水麵平得像鏡,荷葉在水麵鋪展,綠得發亮,葉脈清晰得能數出紋路,粉白的荷花頂著露珠,倒映在水裡,與“人境廬”的匾額交相輝映,匾額的影子在水裡輕輕晃,像字在紙上浮動。池邊的柳樹垂下枝條,綠得發翠,枝條拂過青石板,像在輕掃百年前的詩行,石板上的刻痕裡,還留著當年的墨跡,被雨水浸得發烏,卻依舊能辨認出“荷風送香氣”的字樣。石舫“無壁樓”泊在池邊,木質的船身被水氣浸得發烏,艙裡的石桌上,還放著個空茶盞,盞底的茶漬圈成個圓,像時光留下的句點,旁邊的石凳上,苔蘚沿著凳腳爬上來,卻在中央留出塊光滑的地方,想來是主人常坐的位置。

書房的窗對著池麵,窗紙是半透明的棉紙,被風掀起一角,露出裡麵的書桌。書桌上的筆筒裡插著幾支毛筆,筆帽是牛角的,泛著琥珀色的光,桌角的硯台旁,壓著張未寫完的詩稿,字跡潦草,卻透著鋒芒,“杜鵑再拜憂天淚”的句子裡,能看見筆尖的頓挫。牆上的掛鐘停了擺,指標永遠指著三點一刻,鐘擺上的銅鏽像凝固的時間,卻彷彿還能聽見滴答聲,與主人的落筆聲相和,敲打著百年的光陰。

庭院的角落裡,有口老井,井台的青石板被繩子磨出深深的溝痕,軲轆上的麻繩帶著潮氣,垂在井裡,井水清得能看見底,映著天上的流雲,像塊活動的鏡。井邊的石臼裡,還留著搗藥的痕跡,木杵靠在旁邊,杵頭的包漿亮得像玉,想來是主人晚年多病時,家人在此搗藥留下的,石臼的凹痕裡,還藏著淡淡的藥香,混著院裡的桂花香,漫在風裡。

暮色漫上來時,白牆被染成暖黃,屋簷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長,與樹影纏在一起,像幅淡墨的畫。風吹過竹窗,竹篾的縫隙裡漏出“簌簌”的聲,像有人在低聲讀詩,調子是客家話的婉轉,混著墨香,在巷子裡慢慢漫。池裡的蛙鳴漸起,“呱呱”聲裡帶著濕潤的氣,與遠處的犬吠相和,把這方天地襯得愈發寧靜。那些藏在書頁裡的字,那些刻在木上的痕,那些映在池裡的影,都在暮色裡慢慢沉澱,像墨滴入紙,暈開一片深沉的韻,成了攀桂坊深處,一段不會褪色的記憶。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