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龍深處:梅州客家三百年 《梵音繞塔:千佛鐵塔的時光低語》
《梵音繞塔:千佛鐵塔的時光低語》
千佛塔寺的山門隱在龍豐村的綠意裡,像一塊被青苔浸潤的碧玉,青灰色的門楣上“千佛塔寺”四字透著禪意,筆鋒圓潤卻藏著筋骨,是早年高僧所題。門柱的楹聯被香火熏得發暗,“佛日增輝,□□常轉”的字跡卻依舊端莊,墨色裡混著經年的香灰,像老僧合十的手掌,沉靜地迎接著往來的香客。石階蜿蜒向上,被香火客的腳印磨得發亮,每一級都泛著溫潤的光,縫隙裡的青苔沾著晨露,踩上去帶點濕滑的涼,像觸到了佛前的清露,從鞋底一路涼到心尖。
南漢大寶八年鑄造的千佛鐵塔就立在寺門內側,像一位曆經滄桑的老僧,塔身鏽跡斑斑,卻透著青銅的冷光,一千尊小佛像密密麻麻地排列著,高不過寸許,卻神態各異。有的佛像衣袂被侵蝕得模糊,褶皺裡積著墨綠色的銅鏽;有的佛首缺了邊角,露出灰白的石質內芯,卻更顯歲月的沉澱——那是時光在佛前留下的叩痕,每一道鏽跡裡都藏著誦經聲,每一塊斑駁裡都裹著香火的溫度。塔基的磚石縫裡鑽出幾株瓦鬆,葉片肥厚如碧玉,頂著細碎的白花,像給古老的鐵塔戴了串素淨的瓔珞,風一吹,花葉輕晃,像是在向佛像行著最樸素的禮。
新建的千佛寶塔在陽光下巍峨聳立,十三層的塔身直插雲霄,琉璃瓦泛著七彩的光,陽光照在上麵,折射出的光斑落在石階上,像撒了把碎金。飛簷下的銅鈴隨風輕響,“叮當”聲裡混著遠處的鳥鳴,像佛樂的前奏,清越得能蕩開人心頭的塵埃。塔身的浮雕講述著佛經故事,從“太子降生”時的祥瑞,到“捨身飼虎”的慈悲,再到“涅槃寂靜”的安詳,一筆一畫都透著虔誠。工匠的鑿痕裡還留著鑿刀的溫度,深褐色的石質上,能看出鑿子起落的力度,彷彿能看見他們焚香沐浴後,帶著敬畏雕琢的模樣——額頭滲著汗,眼神卻無比專注,把對佛的敬仰都刻進了石頭裡。登塔的石階盤旋而上,每一級都刻著蓮花紋,花瓣的邊緣被磨得光滑,踩上去時,鞋底與石麵的摩擦聲,像在默唸“阿彌陀佛”,一步一聲,步步都踩著禪意。
大雄寶殿的朱門敞開著,檀香從殿內漫出來,像無形的綢帶,纏在門廊的石柱上。石柱上的盤龍浮雕被香火熏得發黑,龍鱗的紋路裡積著香灰,卻依舊能看出龍爪的遒勁。殿內的佛像金身璀璨,背光上的火焰紋彷彿在流動,金箔的光澤映得整個大殿都亮堂堂的。供桌上的酥油燈長明不熄,燈芯跳動的火苗映在琉璃燈盞上,晃出細碎的光,與佛像的金輝交織,像無數星辰落進了殿宇。僧侶們的誦經聲從殿內傳來,調子低沉而綿長,帶著特有的韻律,與木魚的“篤篤”聲、銅磬的“清越”聲交織,像一張柔軟的網,把整個寺廟攏在裡麵,網住了喧囂,隻留下寧靜。佛龕前的蒲團被跪得發亮,深藍色的布麵磨出了淺白的毛邊,棉絮從磨損的邊緣露出來,像朵盛開的白蓮,承接著手足的溫度與心中的祈願。
觀音殿的香火更盛,善男信女們手持香燭,在蒲團前虔誠跪拜,膝蓋與蒲團相觸的瞬間,總有種塵埃落定的輕。他們嘴裡的祈願聲輕得像歎息,混著燭淚滴落的“滴答”聲,都被觀音像的目光溫柔接住——觀音像的眉眼彎彎,嘴角噙著悲憫的笑,衣袂的褶皺裡藏著時光的痕,卻依舊透著“普渡眾生”的暖意。殿角的水缸裡養著幾尾紅鯉,鱗片在燭火下閃著光,尾巴一甩,便攪碎了滿缸的燭影。水麵漂浮的蓮葉上,落著片香灰,像誰不小心遺落的心事,隨著水波輕輕晃,最終還是沉進了水底,化作了缸底的淤泥。牆上的壁畫繪著“觀音三十二相”,顏料在歲月裡有些褪色,朱紅變成了淺褐,石綠褪成了灰青,卻仍能看出線條的流暢,衣袂飄舉間,彷彿能聽見蓮步輕移的聲響,從壁畫深處漫出來,與殿內的香火纏在一起。
禪房在寺廟的深處,竹籬圍著小小的院落,竹枝的縫隙裡漏進細碎的光,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米粒。院裡的老梅樹虯枝盤曲,枝乾上的苔蘚綠得發亮,枝頭掛著幾個未融的雪(若逢冬日),或綴著零星的綠芽(若遇春時),都透著股與世無爭的靜。禪房的木門虛掩著,裡麵的木魚聲斷斷續續,像雨滴落在青瓦上,敲打著時光的節奏。窗台上的青瓷瓶裡插著幾支野菊,是清晨從後山采來的,花瓣上的露珠還沒乾,順著花瓣滾落,滴在窗台上,洇出小小的濕痕。旁邊的經卷攤開著,泛黃的書頁上,蠅頭小楷密密麻麻,朱筆的批註帶著墨香,是老僧研讀時留下的痕跡,圈點之間,藏著對佛法的頓悟。院角的石井欄被繩痕勒出深深的溝,像老樹的年輪,記錄著汲水的歲月。井水清得能看見井底的卵石,映著禪房的影子,像幅素墨畫,簡單卻透著禪意。
齋堂的炊煙在午後升起,混著飯菜的清香,從煙囪裡漫出來,與檀香纏繞在一起,在寺上空織成一張柔軟的網。長條的木桌上擺著粗瓷碗,碗沿有些磕碰,卻洗得發亮,裡麵盛著羅漢菜、蒸豆腐,熱氣騰騰的,帶著草木的清氣——那是後山采的野菜,帶著露水的鮮;是寺裡種的豆腐,透著黃豆的香。僧侶們吃飯時沉默不語,隻有碗筷碰撞的輕響,與窗外的蟬鳴相和,簡單的飯菜裡,藏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禪意。牆角的大水缸裡泡著鹹菜,是用自家醃的芥菜,缸沿的陶片上,刻著“福”字,筆畫歪歪扭扭,是去年臘八時小沙彌刻的,如今已被歲月磨得淺淡,卻依舊透著童真的虔誠。
暮色漫上來時,寶塔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像一條通往天際的路,與老鐵塔的影子重疊,像新與舊的對話——新塔的琉璃在餘暉裡泛著暖光,老塔的青銅在暮色裡沉成暗褐,卻都在沉默中透著對佛的敬仰。晚課的鐘聲響起,“咚——咚——”聲震得空氣微微發顫,驚起了塔簷下的宿鳥,它們盤旋著飛進暮色,翅膀帶起的風,掀動了經幡的一角,紅、黃、藍、綠的經幡在風中舒展,像在向天地傳遞著經文的力量。香客漸漸散去,寺廟裡隻剩下僧侶們的腳步聲、誦經聲,還有風吹過竹林的“簌簌”聲,一切都慢了下來,像被時光輕輕按住,連呼吸都變得悠長。
月光爬上寶塔的尖頂時,整個寺廟浸在銀輝裡,老鐵塔的鏽跡在月下泛著暗啞的光,像蒙著層薄紗;新寶塔的琉璃瓦卻亮得像綴滿了星辰,每一片瓦都在月光下閃著光。守塔的老僧提著燈籠走過,光暈在石板上移動,照見磚縫裡的青苔、香燭的殘梗,還有自己的影子——那影子被拉得很長,與塔影、樹影交織,像一幅禪意的水墨畫,在寂靜的夜裡,慢慢暈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