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龍深處:梅州客家三百年 《無人機下的圍龍:新時代的客家故事》
《無人機下的圍龍:新時代的客家故事》
梅江的水在新世紀的晨光裡泛著粼粼波光,江水被初升的太陽染成金紅色,像鋪滿了碎鑽。跨江大橋的斜拉索如銀線穿空,數十根鋼索從橋塔頂端輻射開來,將南北兩岸的高樓連綴成畫——北岸的cbd樓宇玻璃幕牆反射著陽光,南岸的客家民居群落青瓦連綿,新舊景緻在江麵上交疊成影。無人機從圍龍屋上空掠過,螺旋槳發出輕微的嗡鳴,鏡頭裡半月形的夯土牆與遠處的玻璃幕牆大廈相映,像幅拚貼的時代長卷。牆根的青苔還在,吸飽了晨露,綠得發亮;隻是牆頭多了幾盞太陽能路燈,銀灰色的燈杆與古樸的夯土形成奇妙對比,傍晚自動亮起時,暖黃的光給老牆鍍上層溫柔的邊,連牆縫裡的野草都染上暖意。
德馨堂的祠堂裡,百年前的雕梁畫棟依舊完好,龍鳳紋樣在光影裡流轉,隻是正中的神龕旁多了塊電子屏,正迴圈播放著族譜數字化成果。族人們不再用毛筆在桑皮紙上續寫譜係,幾位白發老人圍坐在長凳上,看著年輕人用手指輕點螢幕,就能調出十八代先祖的影像資料——有光緒年間穿長衫的秀才照片,有民國時梳辮子的婦人畫像,連當年溫啟元修補土牆的老照片都被高清掃描存檔,皺紋裡的泥土都看得真切。八仙桌換成了紅木長案,桌麵光滑如鏡,倒映著屋頂的八卦藻井;上麵擺著wifi路由器,訊號指示燈閃爍著幽藍的光,穿過雕花窗欞,讓圍龍屋裡的每個角落都能連上世界。幾個老人戴著老花鏡,鏡片反射著螢幕的亮光,跟著年輕人學用視訊通話,螢幕裡傳來遠在加拿大的曾孫笑聲,奶聲奶氣地喊“太爺爺”,驚飛了簷下築巢的燕子,燕子撲棱棱掠過天井,翅膀掃過百年前的石板地。
城東的老街成了非遺文化街區,青石板路被遊客的腳步磨得更亮,兩旁的騎樓掛起紅燈籠,燈籠穗子隨風輕擺。“振興洋貨鋪”的舊址改造成客家文創館,木質門板上雕刻著新的紋樣——圍龍屋輪廓裡嵌著wifi符號,傳統與現代纏纏繞繞。玻璃櫃台裡擺著3d列印的圍龍屋模型,粉白的牆體上能看清每道夯土痕跡,旁邊是祖母輩傳下來的藍染布,靛藍色的布料上印著幾何紋樣,邊角有些磨損,卻透著時光的溫潤。穿漢服的姑娘舉著自拍桿直播,廣袖拂過陳列的老物件,她用流利的普通話講解客家山歌的變奏,身後的老木匠正用數控機床雕刻傳統紋樣,電腦螢幕上的設計圖與他手邊的清代雕版並排擺放,刨花落在百年前的木刨上,新舊工具在燈光下泛著同樣的光澤。街角的咖啡店飄出拿鐵香,拉花是圍龍屋的形狀;與隔壁釀豆腐的醬油香纏綿在一起,甜與鹹在空氣裡交融,引得遊客舉著手機四處拍攝,鏡頭裡,穿旗袍的老闆娘正用古法石磨研磨豆腐,石磨轉動的吱呀聲與咖啡機的嗡鳴奇妙地和鳴。
梅江的碼頭上,貨輪的集裝箱堆成了小山,紅藍黃三色的箱體在陽光下格外鮮豔,無人駕駛的貨運車往來穿梭,車身上印著“智慧港口”的字樣。當年火輪停靠的位置,如今泊著觀光遊艇,白色的船身在江麵上輕輕晃動,遊客們戴著vr眼鏡,透過鏡片能看見宣統年間的挑夫在石階上穿梭,聽見他們“借過”的號子在耳畔回響。江麵上架起了水上光伏電站,藍色的電池板隨波輕晃,像給江麵鋪了層會發電的鱗片,陽光照射下,電流正悄無聲息地彙入電網。漁民們不再撒網,而是操控著智慧捕魚器,顯示屏上的超聲波影象清晰地顯示著魚群位置,手指輕點按鈕,漁網便精準撒下;隻是傍晚收工後,仍會坐在船頭唱幾句老山歌,調子被江風送得很遠,與遠處跨江大橋的車流聲交織在一起,像首跨越世紀的合唱。
國民學校早已成了現代化中學,校門口的石獅子旁立著電子屏,滾動播放著校園新聞。操場的塑膠跑道取代了泥地,紅色的跑道線筆直如尺,學生們穿著熒光色運動服奔跑,身影輕快如飛。籃球架是電動升降的,按一下按鈕就能調整高度,榕樹下的石凳換成了太陽能充電座椅,學生們圍坐著刷題,手機插在充電口上,螢幕亮度調得很低。教室裡,全息投影正在演示客家遷徙路線,從中原到嶺南的路線用金色光線勾勒,學生們伸手就能“觸控”虛擬的梅嶺關隘。他們在vr教室裡上客家文化課,戴上眼鏡就能“走進”康熙年間的土坯房,觸控虛擬的夯土牆,感受粗糙的質感,耳邊還能聽到當年先民夯土的號子。放學時,穿著校服的少年騎著共享單車穿過牌坊街,車筐裡裝著剛買的客家醃麵,蔥花與蒜香從紙包裡漏出來;耳機裡放著融合了電子樂的新派山歌,旋律裡還能聽出“月光光,照廳堂”的老底子,隻是節奏更快,更有活力。
暮色中的圍龍屋,亮起了柔和的led燈,勾勒出半月形的輪廓,在夜色裡像枚發光的玉佩。屋簷下,晾曬的芥菜與無人機航拍的全家福並排懸掛——前者是準備做鹽焗雞的食材,葉片上還帶著水珠;後者記錄著分散在五個國家的族人春節團聚的瞬間,照片裡有人穿西裝,有人穿客家傳統服飾,笑容同樣燦爛。廚房裡,智慧電飯煲“嘀嘀”提示米飯煮好了,顯示屏上跳動著“保溫中”的字樣;灶台上的砂鍋還在煨著祖傳配方的客家娘酒,陶土的鍋身透著古樸,酒氣混著桂圓的甜香漫出來。電子鐘顯示的時間與牆上老式掛鐘的指標,在暮色裡指向同一個黃昏,前者數字跳動,後者鐘擺搖晃,像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江風掠過跨江大橋的鋼索,發出輕微的嗡鳴,與圍龍屋的銅鈴聲和鳴——那銅鈴是百年前掛的,風吹過時依舊清脆。遠處的高鐵站燈火通明,像片發光的星河,複興號列車呼嘯而過,車窗的流光像條銀色的帶子,纏繞著這片土地的過去與未來。軌道旁的山坡上,新栽的茶樹與百年老茶樹交錯生長,嫩芽在夜色裡泛著微光。
這一年的梅州,老根還在土壤深處蔓延,每寸夯土都記得遷徙的艱辛;新枝已向雲端生長,玻璃幕牆反射著時代的光芒。就像梅江的水,既記得夯土築屋的汗水,也映照著摩天大樓的倒影,在時代的河道裡,載著客家人的故事,繼續往前流淌。每一朵浪花裡,都藏著傳承的密碼與創新的勇氣,就像圍龍屋的“圍”與“開”,始終以包容的姿態,擁抱每個嶄新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