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不能娶 第一百二十章 兩手準備
帕子掩唇,徐氏有一聲沒一聲的,咳嗽幾下,視線卻凝在楊氏身上,一瞬不瞬的。這幾個月,侍郎府做過些什麼,又在打什麼主意,徐氏一清二楚,對於楊氏這個一個勁兒算計顧雲錦的弟妹,她是半點也不喜歡的。
昨日楊昔豫才來衚衕裡大呼小叫地請他們搬回去,今日徐硯和楊氏的來意,徐氏不會不明白。若隻有她一人,真鬨不過了,去住幾個月也就住了。
閔老太太那張臉,徐氏出閣前看了二十餘年,早就習慣了。可她帶著顧雲錦和吳氏呢。徐氏不願意讓顧雲錦再回去那個事事算計她的地方。
隻是,徐氏也明白顧雲錦的遲疑,繼女在心痛她的身體,但她也心疼繼女的立場。徐氏就著翠竹的手飲了一口茶,道:“我是要養病的,就是個藥罐子了。
”
楊氏趕忙道:“之後小半年,這兒不適合靜養,我和老爺商量了,你們不如搬回侍郎府。府裡地方寬敞又清淨,都是一家人,也不用顧忌什麼。
”
徐氏睨她:“你們商量好了?二弟、二弟妹怎麼說的?老太太那兒又怎麼說的呀?”
聞言,楊氏麵上一曬。徐馳和魏氏能說什麼?
輕風苑一向願意與顧雲錦交好,也想讓徐氏歸家的。北三衚衕這麼幾口人,侍郎府又不缺養人的銀子,魏氏巴不得能有一個好名聲呢。徐老太爺也不必說,親生的女兒,平日裡看顧不看顧是一回事兒,這個滿城人都瞪大眼睛看著的時候,怎麼會與楊氏唱反調呢?
隻有閔老太太,又是發脾氣又是冒酸水的,彷彿徐氏帶著兩個孩子回去,能把石氏老太太從地底下召回來似的。可這一次,彆說徐硯不順著老太太,闔府上下,連徐老太爺都不會順著她。
因為,自從那天被聖上“指名道姓”罵了一通之後,徐硯一直閒賦在家,衙門裡停職也停俸,不僅養心宮的事兒插不上手,衚衕重建一事更說不上話。
侍郎府不在乎那點兒俸祿,卻不能讓徐硯一直少了功績。若不能回去複職,給聖上分憂,那就隻能做一些聖上說的“管束家人”的事情了。
為了名聲,為了前程,是務必把北三衚衕這三人接回侍郎府的。楊氏心裡透亮,也不跟徐氏說虛的,反正她把老太太誇出花來,這裡也沒有一個人會信,反而是她會酸得想甩自個兒耳刮子。
“老太太的性子,大姑姐你是知道的,沒事都要找些事兒,”楊氏撇嘴,“彆理會就行了,你是回府養病的,又不是去給她晨昏定省的,你隻管在蘭苑住著,她能衝進來找你麻煩不成?
”
這話說得不留半點情麵,徐硯尷尬得不行,又說不出圓場的話,隻能繃著臉不吭聲。徐氏輕輕哼笑了聲,對楊氏的說法不置可否。
楊氏試探著道:“大姑姐……”
“太太嗓子不好,奴婢給大太太說說我們太太的意思,”沈嬤嬤插了進來,似笑非笑,“在蘭苑住著可不心安的,老太太又不是沒有過衝進蘭苑找麻煩的前科?
不然我們姑娘是怎麼從府上回來的?”
楊氏下意識就看向了顧雲錦,沈嬤嬤這話直中靶心,讓楊氏半邊牙根都痛了。她悔是悔的,當時怎麼就沒忍住,讓徐令婕在閔老太太跟前點火,把老太太激的去蘭苑趕人了呢。
“雲錦……”楊氏伸手去拉顧雲錦,“舅娘知道你們心裡都有氣,老太太前回做事真是……可再生氣,你也彆跟你們太太的身體過不去呀。
為了跟老太太的一口氣,耽誤了你們太太養病,那纔是得不償失。”
自從楊氏進來,顧雲錦就一直沒說話,安安靜靜地看楊氏唱戲。
看到了現在,心裡不由煩悶,恨不能再拿件衣裳去浸了水,擋在口鼻前,讓呼吸能順暢些。顧雲錦回頭看了看賈婦人,若說剛才還有猶豫,聽了楊氏這場戲,她就下定決心了。
兩害相較取其輕,怎麼樣都比回侍郎府強。蔣慕淵安排了宅子,讓賈婦人來請她們同住,就是已經預見了她會遇上的麻煩了吧?不僅是為了徐氏安養,也是為了讓她擺脫徐家人無休無止的打攪。
哪怕為了養心宮和救災忙得腳不沾地,蔣慕淵也還記得幫她一把……
思及此處,顧雲錦的眉宇間不由舒展了些,微微勾了嘴唇,露出了一個連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笑容。
如釋重負一般的笑容。楊氏瞧見了,以為顧雲錦是要妥協了,不由心下一喜:“搬家宜早不宜遲,簡單收拾些東西,隨我一道回去,其餘東西,回頭我安排車馬來運。
”
“舅娘,”顧雲錦的笑容從唇角漫到了眉梢,整個人都笑盈盈的,“搬回侍郎府,那是不可能的,戴嬤嬤在衚衕裡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記著呢,老太太願意自扇耳光,我可不願意。
”
楊氏直愣愣看著顧雲錦,不明白她怎麼能用這樣的笑容說出截然相反的話。徐硯亦是一言難儘,戴嬤嬤說過些什麼,他是清楚的,同樣,他也明白,以顧雲錦這種一言不合砸整個書房的性子,是不會原諒老太太做過的那些事情的。
“雲錦……”徐硯歎了一口氣,他必須讓她們回去,“舅舅跟你保證,不會讓老太太去蘭苑打攪你們,你信舅舅一回。”
顧雲錦直直看徐硯,依舊笑盈盈的,卻不再開口了。
楊氏重重掐了一把掌心,拍了拍徐硯的肩膀,道:“老爺,到底是我們理虧在先,我們先回去,讓她們再想想吧。”
說完,楊氏又看向徐氏幾人,道:“想通了,隨時搬回來。
”
徐硯和楊氏依依不捨地出了顧家小院,上馬車之前都不住歎氣。顧雲錦和吳氏交換了一個眼神,隱約覺得不對勁。楊氏是這麼好說話的一個人?
她風風火火地來了,能灰頭土臉地就回去了?果不其然,事情被顧雲錦料中了。楊氏過來,本就做了兩手準備。顧雲錦答應了最好,不答應,她也讓京中百姓看到了侍郎府的態度和顧雲錦的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