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問世間情為何物:中國曆代名人情感解讀 > 第二章 兩漢三國時期(11篇)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問世間情為何物:中國曆代名人情感解讀 第二章 兩漢三國時期(11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兩漢三國時期(11篇)

“高後女主”的是非功過——高祖劉邦與呂雉

“高後女主,製政不出閨閣,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

劉邦(前247或256—前195年),漢朝開國皇帝,即漢高祖,字季,秦末沛縣(今江蘇省境內)人。繼秦始皇之後再次建立強大的、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呂後,即呂雉(前241年—前180年),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史稱呂後、呂太後,單父(今山東省單縣)人,秦末名士呂文之女;劉邦之妻與皇後,漢惠帝、漢少帝時的太後與實際掌權者。後人稱其為中國曆史上四大女性統治者(呂後、武則天、孝莊文與慈禧太後)的邯攻趙,令王離、涉間等圍钜鹿(今河北平鄉西南)。楚懷王任宋義為上將軍,任他為次將,率軍往救。宋義攝於秦軍聲勢,逗留於安陽(今河南境內)四十六天不進。他奉勸不得,殺宋義,自為假上將軍,率軍渡漳水,破釜沉舟,在钜鹿大破秦軍,殺秦將蘇角,生擒王離,迫使涉間自殺。旋即又迫降章邯所部20萬人,被推為諸侯上將軍。此後,他繼劉邦入關進鹹陽,殺秦降王子嬰,尊楚懷王為義帝,徙之江南。又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並大封諸侯王。在楚漢之戰中,前期曾屢次擊敗劉邦。後卻因劉邦鞏固了關中後方,並會合韓信、彭越等名將,兵勢日盛。最後,他慘敗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而亡。

關於西楚霸王項羽與其寵妃虞姬“霸王彆姬”的遠古傳說,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這個悲壯、淒美之極的愛情傳奇,甚至被說成是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古代的鐵達尼號。後世同名的文藝作品非常多,什麼京劇、話劇、國畫、古曲、電視劇,張愛玲、李碧華的小說,陳凱歌的電影等。

項羽與虞姬的悲劇愛情故事,曆史上也許果有其人其事,隻不過後世文人還是做了很多誇張與加工。楚漢爭霸後期,項羽兵敗垓下,四麵楚歌,與愛妻虞姬生死離彆,感人肺腑。也許,一些道學家對此常常是“紅顏禍水”之說(有人甚至聯想到西施去吳國當間諜,認為虞姬也是劉邦使美人計、派其到項羽身邊的奸細,筆者個人覺得此說很牽強);的確,虞姬既給了項羽愛情與歡樂,但最終又弄得他丟了江山、自殺而亡,是有一些不可推卸的責任,所謂“玩物喪誌”、“聲色犬馬”的副作用吧。但是,在這裡我隻想談談他們的美好愛情和悲劇結局。其實,項羽兵敗戰輸、丟了江山,主要原因我看還是他自己,本事有限啦,過於單純啦,而敵人劉邦又過於狡猾、精明、陰險、惡毒且籠絡了大量人才啦;以及項羽自身的一些缺點,比如武斷、自負、輕信、暴躁等啦。

最早記錄該事件的,是在司馬遷那部文史兼優之曠古钜著《史記》的《項羽本紀》中。整個文字非常簡潔,卻很傳神:“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句數行(見文首所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而在後來之《秦漢春秋》中則記載,“漢兵已略地,四麵楚歌聲,大王意氣儘,賤妾何聊生?”一位絕代佳人,就這樣消失在兵荒馬亂中……

虞姬是秦末虞地(今江蘇吳縣)人,史稱“有美色,善劍舞”。前209年,項羽在江南助項梁殺會稽郡守,於吳中起義。自古美女配英雄。虞姬一朝遇上項羽,即愛慕其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其出征。後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其更是形影不離,日夜**。前202年楚漢之戰,項羽困於垓下,兵孤糧儘,夜聞四麵楚歌,以為楚地儘失;他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姬則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

當時暮色很快籠罩了帳篷,昏黃的燈光搖曳在案幾,項羽與虞姬並飲數觥,燈紅酒綠,眉黛鬟青。平時對此情景,彼此不知何等愜意,偏這夜心中有無限悲苦,越飲越愁,越愁越倦,頓時睡眼模糊。虞姬請項羽安臥榻中,休養精神。她坐守榻旁,心中忐忑甚覺不寧。耳近又聽得淒風颯颯、觱栗嗚嗚,忽而似車馳馬驟、忽而似鬼哭狼嚎。當這一切沉寂下來時,隱約傳來一片歌音遞響進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時高時低時長時短。作為感性動物的虞姬,心理非常敏感,此時禁不住悲從心來,淚水止不住滑落。

虞姬這麼多年隨項羽南征北戰,她不覺得苦,反而分享著他的勝利和英雄氣概,從他看她時那無限柔情的眼光裡得到回味與滿足。項羽在曆次戰役中所向披靡的光榮經曆,也深深贏得了虞姬的愛慕,項羽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理想英雄;而項羽這些勝利的取得,又怎能冇有她的一分愛情力量?然而,項羽在稱霸天下時卻失去了自己的方向。一個男人的厭倦,也許隻有他最心愛的女人纔會深深體會。虞姬不知如何化解他的這種厭倦,其實她自己也冇有方向感。項羽愛她是真的,但未必真正瞭解她內心所想。其實她又何嘗理解項羽呢?

虞姬不想拖累夫君,歌罷即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今靈璧縣東南有虞姬墓,左右刻有後世文士聯語:“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

有後人寫道,虞姬這“一個平時水晶玻璃一樣柔弱的小人兒,在關鍵時顯現了她的英雄氣慨,這一瞬間代表了她從女孩走到了女人,從一個不知稼穡的歌舞姬轉變成一個為國為家用心的女中豪傑。如果是呂雉,肯定半夜偷偷捲起衣物,有多遠走多遠”。

在京劇《霸王彆姬》中,虞姬唱詞道:“自從我隨大王東征西戰,受風霜與勞碌年複年年,何日裡方免得兵戈擾亂?消卻了眾百姓困苦顛連……”這就是真實的虞姬:死亡算什麼,麵對死亡我可以笑著跳舞給你看;死亡算什麼,麵對死亡我不願獨生、不願後死;死亡算什麼,我可以先死給你看,死給我的英雄、我的情人看。

虞姬自刎後,項羽很傷心,但帝知道後大為震怒,下令緝捕梁鴻。梁鴻隻得隱姓埋名,帶著孟光逃亡。他倆先到山東,又跨淮河、過長江,一路到了吳地(今江蘇蘇州、無錫一帶),因仰慕故人泰伯之高風,就在其墓地鐵山安頓下來,並依附當地名士皋伯通。

他們居於皋伯通廊下小屋內,為人傭工舂米,依靠自己的勞動過日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雖儉樸卻也充實、愉悅。每次梁鴻收工回家吃飯時,孟光不敢仰視他,總是把托盤高高舉在眉前,請丈夫用餐,即“舉案齊眉”,以此表示敬意。(“案”就是托盤,擱飯菜的一種用具,類似矮腳的小案幾。)顯見柴米夫妻是何等的關愛有加,互相謙讓、體諒、敬重。皋伯通見了很為驚訝,稱許他們“非凡人也”。文首所引《後漢書·逸民列傳·梁鴻》中的那段話,便真實、客觀地反映了這段故事。

夫婦倆常倘徉於山水之間,讚山川之秀麗,抒心中之不平,憂百姓之疾苦。據說梁鴻閉戶著書千餘篇之多(今多散佚),還幫助無錫人民興修水利,疏浚了惠山古溪,這便是無錫亦稱“梁溪”的由來。人們為了感謝和懷念他們夫妻倆,後來將鐵山改為“鴻山”,把他倆在鴻山鐵檻寺的故居稱為“鴻隱堂”,並高立兩人塑像,至今猶存。

元人編有《舉案齊眉》的雜劇。《儒林外史》、建安風骨,如果冇有了甄氏的麗質、文采、嫵媚來相襯托,該減了多少風情啊!

甄氏出身名門,是漢太保甄邯(大儒孔光之婿)之後。父親甄逸當過上蔡縣令,甄氏才三歲他就去世了。甄氏從小就是個聰明而安靜的孩子。《魏書》詳載了她的許多美德,說她恪守婦德,孝敬長輩,和睦家庭,還表現出非凡的智慧。且秀髮如雲,身材窈窕,腰如柳枝,豐乳翹臀,肌膚如雪,早已美名遠揚。

建安中,中原諸侯大戶袁紹為次子熙娶甄氏。然熙常年出為幽州刺史,甄氏一直留在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婆婆劉氏的身邊。以她自幼在大家庭中練就的一套做人的本領,可以想像,嫁入另一貴族世家後,她同樣如魚得水。然而她生活得並不快樂,袁熙似乎並不太懂得憐香惜玉。鬱悶獨居中,她寫了不少閨怨之作,功力絕不遜於建安七子的水平,成語“眾口鑠金”還是她的首創(句出其樂府詩《塘上行》)。

官渡之戰後,袁紹一蹶不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破鄴,當時袁紹已死,守鄴的袁紹幼子袁尚敗走中山。這樣,甄氏和袁氏家族一起,頓時做了曹家砧板上的魚肉。隨軍入鄴城的曹操長子曹丕彷彿從天而降,成了甄氏的拯救者和新的主人。曹丕見甄氏容貌清麗,便欲納為夫人。那年甄氏二十二歲,新婚的嬌羞還未褪去;曹丕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十七歲少年;曹植卻還是個十二歲的孩子而已;他們的父親則正當盛年——四十九歲。

據說,最初是好色的父親曹操對甄氏豔名早有所聞,攻打鄴城就是想得到她,這才下令封閉紹府。後來見曹丕也有同好且搶了先,他儘管垂涎美色卻亦無奈,(因當時曹丕不想節外生枝,便急切地徑直對父親說:“兒一生彆無他求,隻要此人在側,此生足矣!望父親念兒雖成年而無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隻得忍住氣憤,擺出老子的姿態,做個順水人情,使人做媒,把她讓給了愛子,卻仍暗暗心痛不已。

《三國演義》中寫道:“時操破冀州,丕隨父在軍中,先領隨身軍,徑投袁紹家,下馬拔劍而入。有一將當之曰:‘丞相有命,諸人不許入紹府。’丕叱退,提劍入後堂。見兩個婦人相抱而哭,丕向前欲殺之。忽見紅光滿目,遂按劍而問曰:‘汝何人也?’一婦人告曰:‘妾乃袁將軍之妻劉氏也。’丕曰:‘此女何人?’劉氏曰:‘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丕拖此女近前,見披髮垢麵,丕以衫袖拭其麵而觀之,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遂對劉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願保汝家。汝勿憂慮。’……操教喚出甄氏拜於前。操視之曰:‘真吾兒婦也。’遂令曹丕納之。”

當時曹植還隻是個孩子,尚不大懂得男歡女愛之類。但後來隨著年齡增大,且與甄氏相處日久,兩人又均是才貌俱佳、感情豐富,加之甄氏日漸被曹丕冷落,需要愛情滋潤、安慰,於是他也便愛上了大自己十歲的甄氏——他的嫂子、他卻常叫她姐姐。他在為乃父新立的銅雀台作賦中大顯曠世之才,且具文人氣質和高貴風骨,又長得如玉樹臨風、豐神俊朗,堪與潘安、宋玉媲美,也讓甄氏傾心。

在這段日子裡,兩人無視年齡差異,傾心相戀,忘情於愛河。八鬥大才曹子建的愛情使甄氏再次複活,容光煥發,光彩照人。

然而,曹丕的政治勢力比曹植大得多,豈能讓他橫刀奪愛?曹植因愛甄氏,差點引來殺身之禍。兄弟倆為了甄氏曾展開過一場爭奪戰,最後以曹丕得勝了之。曹丕把親弟趕出皇宮,讓其遠離甄氏,切斷思慕之情。曹丕想,如果不果斷采取這個措施,也許有一天甄氏會真的投入曹植懷抱。與此同時,曹植還成了曹丕爭奪皇位的犧牲品。

甄氏嫁於曹丕後,生子曹叡(即後來的魏明帝),生女東鄉公主。220年曹丕稱帝,甄氏夫貴妻榮,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成了皇後(另一說法是,她拒絕為後)。可是她仍備受冷落。曹丕在成為皇帝之前尚對其寵愛有加;但到做了皇帝時,甄氏已年近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歲鼎盛年紀,後宮佳麗眾多;特彆是在漢獻帝將兩個年輕美貌的女兒賜給他後,曹丕迅速疏遠了甄氏。甄後從此失意,有不少怨言。

以前甄氏經常為曹丕出謀劃策,曹丕也多有采納,愛屋及烏嘛。後來甄氏見他貪圖歡娛,荒蕪國事,依然出麵相勸:“你是皇上啊,天下那麼多事需要你處理,可彆整天泡在女人身上了。這樣既會累壞身體,又會耽誤社稷。”可曹丕對她的話置之不理。甄氏三天兩頭勸,曹丕本已看她不順眼,現在更覺她煩。黃初年間,曹丕新納寵妾郭氏為謀奪後位,多方讒言,誣陷她埋木偶詛咒文帝。222年,曹丕聽信郭氏的話,一氣之下勒令甄氏服毒自儘,年僅四十歲。

甄氏臨死時感歎了一句:“早知道這樣,就不當皇後了。”

甄氏死後,曹丕將她使用過的一個盤金鑲玉枕賜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觸懷傷情、淚如雨下,寫就一篇《洛神賦》(初名《感甄賦》),借洛河中的水神作為甄氏化身,抒發蘊積已久的愛慕之意。曹丕十分感動,想到甄氏的好,想到兄弟之情,想到自己的不是,不免良心發現,暗生內疚;但人已死去,愧之豈及?

曹植的代表作《洛神賦》,正是借神女之名,極言甄氏之絕色:“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容耀秋菊,華茂春鬆,若輕雲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望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麵輔承權,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寫的是靜態美;文首引的那幾句,寫的則是動態美。曹植借飄忽的夢境,活生生把夢中情人幻化出來,一點癡念萬縷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學作品。

香港作家董千裡的小說《玉鏤金帶枕》,就是寫的三曹與甄氏的情感故事。

東吳姊妹花與銅雀台無緣——孫策與大喬、周瑜與小喬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孫策(175—200年),東漢名將孫堅長子、吳帝孫權之兄,後來之吳國的奠基者。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縣)人。少居江淮間,頗有聲望。孫堅死,他依附袁術,不得誌。興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餘人渡江,攻揚州刺史劉繇、會稽太守王朗諸部。孫策善用兵,軍紀嚴明,得周瑜等地方豪族支援,先後攻占吳、會稽等郡,在江東地區建立了孫氏政權。曹操曰:“獅兒難於爭鋒。”建安二年(197年)袁術稱帝,孫策奉漢帝詔討之,拜“討逆將軍”,封吳侯。建安四年袁術死,“小霸王”孫策攻敗廬江太守劉勳,得袁術、劉勳兵兩萬餘,吞併多郡,遂統一江東,割據東南。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袁紹相拒官渡,孫策密謀欲襲許昌,部署諸將以迎獻帝。兵未發,遇刺死,年僅二十六歲,臨終囑弟孫權繼承其事業,請周瑜等輔佐之。公元229年孫權建吳稱帝,尊父孫堅為武烈皇帝,追諡兄孫策為長沙桓王。《三國誌》說他“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儘心,樂為致死”。或曰:“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誌陵中夏。”絕對是一代豪傑、天下英雄且俊美男子。

周瑜(175—210年),三國時吳國大將,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與二喬同鄉。初時孫策之父孫堅長年征戰,將家眷留在壽春(今安微省境內)。孫策十餘歲時已廣交朋友,頗有名聲。周瑜慕孫策之名,專程前來拜訪。兩人同歲,且均少年有誌,英達夙成。因而此後推誠相待,結為好友,同打江山,先後助孫策、孫權兄弟建立吳國,創下赫赫功勳。建安十三年(208年)率吳軍與諸葛亮所領蜀軍,一道破曹兵於赤壁(今湖北境內),史稱赤壁之戰,周瑜因此而揚名後世。建安十五年(210年)在率兵西征途中,因長期征戰,積勞成疾,導致箭傷複發,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時年三十五歲。周瑜同樣是一代英豪、少年美男。我們從文首所引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裡,便可感受到他當年的那般勃勃英姿,詞中描繪的就是他娶小喬時的豪邁情懷、飛揚氣度。且周瑜還精於音律,至今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

記得中學時,就學過我非常喜歡的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當然,還有我更喜歡的宋朝大文豪蘇東坡的那首《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兩篇膾炙人口的古代文學名作中,都提到了三國時候的兩位大美人——大喬、小喬姐妹花。隻可惜,如雷貫耳的皇皇大著《三國演義》中,卻反而甚少有關於她倆的文字。也許,《三國演義》不是《紅樓夢》、《金瓶梅》、《牡丹亭》,它更多的是一部關於男人的書。

大小二喬姐妹花,是東吳國老喬玄的一對嬌嬌女,史載無名,民間雲一為朝容一為夕顏,原籍為皖南天柱山地區,鐘靈毓秀,好山好水出美女,終有絕代雙“嬌”的誕生。據《三國誌》記載,其父喬玄原在東漢朝廷為官,因為天下大亂、昏君無能,失去妻子的他便辭了官職,帶著兩個女兒返回故鄉廬江郡皖縣(今安徽省潛山縣)隱居,不問世事。但德高望重,甚聞於鄉閭。而兩女更是美貌絕倫、國色天香,且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名揚天下。東漢建安四年(199年),一代少將孫策在同窗好友周瑜扶持下(當時他倆均二十五歲,堪稱少年英傑),率兵一舉攻克皖城,喜得二喬(卻也有些威逼的意思)。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納了大喬,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娶了小喬。據《江表傳》,喬公二女雖“流離”(即光彩煥發貌),得此二人作婿,亦足為歡。世人稱之英雄美娥、郎才女貌,可謂天作之合,傳為千古佳話。

而身處江北的曹操,聞訊後嫉妒不已。於是他在中原漳河畔(今河北境內)高築銅雀台,決心奪此二佳人。從杜牧詩中所知,曹操赤壁鏖兵、虎視江東,便有攬二喬以娛暮年,還足平生之願。(據說曹操曾有言:“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二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憾!”)

但是也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為激將周瑜說服孫權聯蜀抗曹,而把曹操囑曹植所作之《銅雀台賦》中的“攬二橋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中的“二橋”(即在銅雀台東南處修兩座橋梁;或者即使就是“二喬”,難道就不能另指立兩棵高大的樹木?)故意誤為“二喬”,即“曹賊”發大軍南下攻打吳國、掃平江東,竟是想得到他的老婆和姨姊——而且是國主的嫂子、同樣也是他的嫂子。你說他能不發怒?不過我想,諸葛亮縱然聰明絕頂、智慧滿腹,周瑜也不至於如此頭腦簡單,輕易為他所“忽悠”。其實他也是想聯蜀抗曹,一方麵這對他們東吳政權有利;另一方麵他也很不滿“曹賊”的所作所為,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將錯就錯,下令了抗曹的決心。於是,“東風偏與周郎便”(一說是諸葛亮“借”來的東風),聯軍用火攻曹,僥倖擊敗外侵,而曹操“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夙願也就永遠無法實現了。

但也正因為如此,二喬姐妹便始終在東吳守了寡,成了美麗而孤獨的“未亡人”。

要知道,姐姐大喬才嫁給孫策一年多,丈夫就英年早逝,而她還年紀輕輕,不過二十歲左右光景,如花似玉、青春年華,麵對漫漫人生、悠悠歲月,“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朝朝啼痕、夜夜孤衾”,日子能不寂寞、晚景能不悲哀?“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而且,就是在孫策娶她的那一年多裡,到處征戰、戎馬倥傯,很少陪她賞風花雪月、渡巫山**、予溫存愛撫,守活寡一般,能算是幸福嗎?)所以當小喬來看她時,她哭著對妹妹說:“你真幸福啊,有丈夫天天陪著。你看看我,死了丈夫,這往後該怎麼過啊?”小喬不知道說什麼好,也隻能淚眼相伴。儘管當時男女情愛婚約還不像兩宋後受禮教壓製,相對比較開放;可是她貴為前國主之妻、今國主之嫂,誰敢再娶?

妹妹小喬相對好一點,“周郎”總算與她過了十二年幸福生活(比當今的“七年之癢”還多了五年)。且周瑜風流倜儻、容貌俊秀,對妻子恩愛有加,兩人琴瑟合諧、男歡女與,倒是美好得很。儘管周瑜也要經常出遠門帶兵打仗,畢竟兩人廝守的日日夜夜也並不少。但好景不長,210年周瑜又去世了,小喬也是不到三十歲,正是**的成熟期,渴望男人的愛撫,卻也像姐姐一樣成了年輕漂亮的小寡婦,餘日又該咋辦?姐妹見麵,同病相憐,淚花閃爍,不免是“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從此,姐妹倆隻好麵對江南的春草碧色、秋水綠波,天天坐在一起,說些“孫郎”和“周郎”當年的故事,以打發苦楚的歲月……

我的設想,還不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即周瑜得不到東風,曹操打敗孫劉聯軍,侵占東吳,掠走二喬,鎖在他的銅雀台上,為“老賊”獨享。儘管曹操年紀是大一點(也不過五十出頭),但他作為大政治家、軍事家的雄才大略、氣勢逼人,又兼有大文學家的內心豐富、精力充沛,中年男子的成熟穩重、善於**,還是可以滿足她們姐妹二人的,倒可以後續又一段佳話呀!看看人家甄氏夫人,先嫁袁熙、後嫁曹丕,又為曹操、曹植所愛,多好啊!亦似乎並冇有誰說她不安分、不正經的。而且退一萬步說,即使她倆是被迫無奈,那也比終老守寡強好多倍。“香冷金貌,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請問這人道嗎?

可以肯定,二喬姐妹不但晚景寂寞,而且一定活不得高壽。

醜妻助他成為一代“智聖”——諸葛亮與黃阿醜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代。劉備軍師,助他實現三國鼎立,最終建立蜀國,古典曆史小說《三國演義》的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古歌謠《梁父吟》。他誌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符咒風俗、奇門遁甲,而且精通戰術兵法、嫻熟韜略計謀,運籌帷幄、多謀善斷。他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十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並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他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知識。他的文章也寫得很好,前後《出師表》被收入《古文觀止》,傳誦千秋;《隆中對》亦很著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誌,不為誌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今湖北境內;另一說在今河南南陽境內)山中隱居待時。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辟分析當時天下形勢,縱橫捭闔、宏論滔滔,提出統一天下應先奪取荊、益兩州作為根據地,再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最後進兵中原、興複漢室;此論也稱“隆中對策”,並出山輔之。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和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原本漂泊不定的“皇叔”劉備,從此事業纔出現了轉機。諸葛亮畢生五十四年,以207年為界,剛好分為前後二十七年:此前是他修身養性、立誌用世的準備階段;此後是他儘忠蜀漢、建功立業的行動階段。

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除敵。諸葛亮以其大智大勇出使東吳,說服孫權抗曹,取得赤壁之戰的重大勝利,為劉備獲得立足之地,奪占荊州;繼而攻戰益州(今四川成都),擊敗曹軍奪得漢中。214年諸葛亮被封軍師將軍。215年劉備稱帝,諸葛亮任丞相。223年劉備白帝城托孤後不久薨,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225年諸葛亮討伐南蠻並將其平定。他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勵精圖治,賞罰嚴明;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係,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尊王而不攘夷,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從227年起,諸葛亮駐軍漢中,曾六次出祁山以北伐中原。228年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自貶為右將軍。234年,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境內),被劉禪追諡為忠武侯。

諸葛亮儀表非常出眾。《三國誌·諸葛亮傳》中說他“身長八尺”。《三國演義》裡描述他:“麵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機,飄飄然當世之神仙也。”雖未必確實如此,卻也說明其外表肯定不差。但相傳他的夫人黃氏卻相貌極醜,彆號阿醜,卻非常有才。據《襄陽記》記載,其父黃承彥係沔南名士,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諸葛亮終被此女才學所打動,表示同意,於是娶之。時人以此為笑,說:“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再說黃阿醜。當年英俊瀟灑、才乾出眾、名揚天下的臥龍君,舍無數鶯鶯燕燕不要,隻一心要娶內秀的黃家醜女,必然有其非同一般的理由和考慮。據史料看,這位黃小姐精於天文地理,擅長琴棋書畫,且通曉詩詞歌賦,尤其工於木製;相傳當年諸葛亮在破敵時用的木牛流馬,就是黃夫人之傑作!而著名的八陣圖,則是其父黃承彥親傳於他。諸葛亮也曾表示,他仰慕的是黃小姐的非凡才學,而不看重她的相貌醜陋與否。這樣推來,與其說他是愛黃阿醜,不如說是需要利用黃氏的才能;而能把一個女人留在身邊,最好的方式當然是納他為妻室了。於是也有人認為,與其說他娶了一個妻子,不如說他找了一個家庭教師,或者是私人秘書。然而諸葛亮一輩子就隻娶了這一個女人,而且畢生忠貞於她,這也是實際情形,殊為難得,你不能說他們之間毫無感情。各人的審美與追求並不一樣。

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本中,他總是手拿鵝毛扇,這代表著智慧和才乾。對此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故事:黃家千金小姐黃月英(又說叫黃碩,即阿醜)不僅筆下滔滔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其中還密密麻麻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師傅囑咐她,將來名字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如意郎君。後來黃家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孔明,名字中即有明、亮二字。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了他。孔軍師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這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之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看來,前文中提到的一代“智聖”的那些文韜武略、豐功偉績,其幕後英雄竟是這位“黃夫人”了。

黃夫人雖醜,卻幫助丈夫成為了一代大軍師與“智聖”,是他在事業發展和倥傯生活上一個強有力的支柱,遠遠勝過那些空有美貌、肚內無才的“繡花枕頭”式俗豔女子。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