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1981:俗人的悠閒人生 第三十三章 又拿稿酬
-
兩隻手剛碰到一起就分開了。
伍六一端詳著陳建工麵前的麪條,白麪條泡在清水裡,連點蔥花都冇有,真不知道他是怎麼呼嚕嚕吃得那麼香的。
吃完了麪條,陳建工才夾起紅燒肉填進嘴裡。
他閉著眼睛,享受著每一塊肉在味蕾上綻開,直到最後一塊吃完後,他將麪條湯倒進小盅裡。
先將上麵一層油花吸淨,然後安逸且虔誠地小口小口地呷著。
伍六一無端揣測著,陳建工見到周豔茹的緊張,怕是因為為了2元錢的補貼,改稿太久了吧。
吃完飯,周豔茹領著伍六一往招待所走。
招待所冇開在路邊,而是在衚衕裡。
伍六一買了兩支綠豆冰棍,本想分給周豔茹一根。
她以歲數大了,胃不消化為理由,伍六一隻得自己都吃了。
“到了。”
周豔茹指著前麵一個紅漆大門,門楣上掛著“文藝招待所”的木牌子。
“進去吧,有啥需要的就跟管理員說,或者直接找我。我辦公室電話你記一下,3457轉802。”
“得嘞,您忙。”
伍六一接過鑰匙,黃銅的,沉甸甸的。
他看著周豔茹的身影消失在衚衕拐角,才推開招待所的大門。
院子裡種著棵大槐樹,樹下襬著兩張石桌,一個戴帽子的老頭正坐在石凳上聽收音機,播放著評書《嶽飛傳》。
“是伍同誌吧?”老頭站起來,“周編輯打電話說了,302房在二樓,樓梯慢點走,最後兩階有點晃。”
伍六一應了聲,提著包上了樓。
在301處,他看見屋裡的陳建工在藤椅上呆呆地看著天花板。
“吃冰棍麼?”伍六一問道。
陳建工回過神來,看向伍六一手裡舉著的冰棍,喉結滾了滾。
從藤椅上起身,走到門口,接過冰棍,道了聲:“謝謝。”
隨後,關上了木門。
“呃”
伍六一錯愕了三秒,啞然失笑。
他回到自己的302房間,將帆布包放下。
房間裡不大,一張木床,一張書桌,一把椅子,牆角有個暖水瓶。
窗戶對著院子裡的槐樹,風吹過來,樹葉的影子在書桌上晃啊晃。
彆有一番景緻。
他把稿紙攤在桌上,檯燈的光灑在紙上,開始乾活。
就周豔茹下午提出了問題,伍六一心中是有想法的。
一是男主角的形象要塑造的更立體一些。
不僅僅要展現其改革的果斷,還要對其內心的矛盾、壓力及情感上的細膩變化進行刻畫。
對應著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勞永逸。
需要掙紮、探索、創新。
為此,他增加了深夜覈算賬目時的內心獨白,又設計一場他與退休老經理的對話。
二是,他增添了燕京本土化的語言風格改造,豐富地域色彩。
地域特色語言是特定地域生活的“聲音鏡像”。
讀者通過這些語言細節,能直觀感受到故事發生的土壤,燕京作為改革的中心,也是橋頭堡。
能增強作品的時代質感。
最重要的是,《燕京文學》可是京派作家的大本營,即使近年來麵向了全國作家,但京味作品依舊是主流。
這一點很符合就近原則,像是海派作家愛投《收穫》、《鐘山》、《江南》。
北方作家愛投《十月》、《燕京文學》。
陝北作家愛投《延河》。
說不用再改了,直接排下期!”
接下來就到了說稿酬的環節。
伍六一和鄭愛民聊過,知道嚴肅文學的稿酬向來有不成文的規矩。
跟作家的咖位掛鉤,作品好壞反倒在其次。
按他這新人份兒,就得按千字三元算。
但這次是征文,雜誌社可以打破常規。
王濛和周豔茹對於伍六一這個年輕作家分外喜愛,愣是把稿酬拉到了千字六元。
修改後的《鍋碗瓢盆交響曲》有一萬六千字,也就是96元。
加上七天的補貼12元,總共108塊。
其中補貼可以在財務直接領取,96元的稿酬冇辦法像《晚報》那樣隨意,要通過彙款單發放,郵局領取的形式。
伍六一摸了摸鼓囊囊的錢包,心裡頭那點踏實勁兒順著腳底板直往車軲轆上躥,自行車蹬得能飄起來。
今兒是中秋,他也索性大方了一回。
先奔全聚德,斬了三隻烤鴨,八塊錢一隻,油光鋥亮的鴨皮裹著嫩肉,油紙一裹,香氣直往鼻尖鑽。
店裡的招牌油爆鴨丁也不能少,一塊九一份,焦脆的丁兒裹著亮閃閃的醬汁,想想就下飯。
大姐和美珠最饞魚,他特意點了份糖醋魚片,酸溜溜甜絲絲的,保準她們愛吃。
媽偏愛素淨口,鮮蘑油菜正合她意,嫩黃的蘑菇配著翠綠的油菜,清爽又爽口。
臨了想起林芳冰是揚州人,怕她吃不慣這些,又繞到同春園。
那家是以淮揚菜出名的館子,打包了份響油鱔糊。鱔絲滑嫩,胡椒香混著蒜香,澆上熱油“滋啦”一響,隔著打包盒都能想象出那股子鮮靈勁兒。
車筐裡堆得滿滿噹噹,伍六一蹬著車,風裡都是飯菜香,心裡頭也是輕快無比。
臨到院門口發現,自己好像忘了點什麼。
老爸愛吃什麼來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