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青雲山知青林場走來 第227章 做農業科研的還是得下基層
領導們走後第二天,林鴻彬接到通知,縣裡要在林場安台手搖電話。
上級領導明顯被軍區首長的微服私訪嚇到了!
電話和電話線縣裡解決,電話線杆就要林場自理了。在縣道與村路的路口接線,到林場也有十幾公裡,要用到百來根的木杆,還要防腐處理,這個對林場來說可不是小工程。
正月十六,也就是2月18號,林奶奶拎著大包小包從家裡住進林場,專門照顧祝曉燕。
現在祝曉燕胃口大,但一次又不能吃太多,奶奶特地從家裡帶了個鋸末爐子來溫雞湯、溫米粥,24小時伺候著。奶奶現在精氣神都很足,身體比7~8年前的還要好,照看一個大肚婆還是沒問題的。
有奶奶的照顧,林鴻彬一下輕鬆很多。
祝爺爺也正式的調到林場擔任林場衛生員,在縣領導的眼裡,青雲山知青林場的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調一個醫生來林場的要求必須滿足。
林場也把衛生室改成醫務室,陳鈺嫦和曹梅芳由祝爺爺這個正經的老師來教了。
林鴻彬在林場忙碌的時候,省革委的一間會議室裡,一群人在翻看青雲山知青林場油印的各種小手冊。
為首的是榕城軍區司令、閩省省委第一書記、閩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杭定湘上將。在座是省裡的一些領導和農業相關的廳、局領導。這是在農村專項會議後,杭司令把人留下來的。
小手冊的編撰單位都是青雲山知青林場,編撰人除了林場的人外,那些老師一個也沒落下。
“這是軍區李政委轉交過來的,是一個知青林場一年來的工作成果,大家看了有什麼感想?”
“慚愧啊,我們廳這麼多人,還不如人家一個知青小林場,杭書記,我需要檢討。”這是農業廳的領導。
“這小家夥厲害啊,才幾個月不見,又搞出了這麼多的東西。”
“你認識?”
“去年國慶,華夏日報,10.2指示。”
“哦,是那個單位啊!”
青雲山知青林場上華夏日報已經過了四個多月了,大部分人都已經忘了這事了,今天這又勾起大家的記憶。
“首長,這都是好東西啊,簡單明瞭,實用性強,可刊印推廣。”
2月下旬,林鴻彬被招到省裡開會,同行的還有邱明林,以及張啟雄、邱南楊、潘金星三位老師。
鄭少遠老師在送行時那個酸的,大叫三位老師要帶好東西回來請客。
也怪不得鄭少遠老師,這個時候被招到省裡開會那肯定是因為受獎了,在林場常駐的這些老師,就他還沒什麼成果。
省城,邱南楊、張啟雄、潘金星三人的地盤。
“林場長,明林,一起去我們家坐坐吧?”
“三位老師,去家裡坐就算了,你們要是良心過不去,那晚上請我和明林吃點特色菜。”
去了某一家不去其他家也不合適,一圈下來要不少時間。
邱南楊、張啟雄、潘金星三人一起嘀咕一陣子。
“走,那我們去吃點特色菜!”
在招待所附近找了一家國營飯店,一進門潘金星就開始照著菜譜點菜:
“荔枝肉上一份,南煎肝來一份,爆炒雙脆來一份,肉燕湯來5份、海蠣餅來5個,撈化5份,油條5根。”
聽到點的菜名,確實都很特色。撈化是主食,荔枝肉、南煎肝、爆炒雙脆是菜,海蠣餅和油條算是小吃了。
林鴻彬是半個廚師,難改愛品菜的毛病,在菜端上來後,開始對菜評頭論足。
撈化是傳統做法,興化米粉放沸水衝泡後撈出,加上已經煮熟的豬血、大腸、牛肚、百葉等配料,用豬牛骨高湯一淋,放上蔥花即可。
“其實海鮮撈化也可以很好吃,用新鮮海鮮,再加上菌菇,那香味,絕對是這個。”林鴻彬比了個大拇指。現在海鮮保鮮很難,物流又不方便,城裡人很難吃到新鮮的海鮮撈化。
“這麼一說我都流口水了,等回林場林場長給搞一個?”幾位在林場有一段時間了,都知道這位也是會吃的主。
“這個可以有,回去我就弄,保證香掉眉毛。”
林鴻彬接著指點菜:“這荔枝肉也是傳統做法,豬肉切十字花刀炸製形似荔枝,酸甜口。肉選的好,師傅的手藝也很棒,但要是加點荸薺增加爽脆的口感那就更棒了。”
“那回林場了也搞一個?”
“算了,在林場很難搞到荸薺!”
“這爆炒雙脆講究刀工和火候,師傅做的都沒問題,可惜榕城人基本不吃辣,不然加點青、紅椒,這菜就更漂亮,看起來更有食慾了。”
他們這隨便聊,沒想被上菜的服務員聽到了,還偷偷的記下了。
......
各種會議開始後,林鴻彬秉持著謹言慎行的原則,看誰都給個笑臉,但人實在沒辦法低調,這幾天領的獎太多的。
單位方麵,省委、省革委會頒發的:“閩省1972年度山下鄉工作模範單位”、“閩省1972年度學習教員思想先進單位”、“閩省1972年度學習教員‘5.7指示’模範單位”;
農業廳頒發的“1972年度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模範單位”。
在林鴻彬個人方麵,省革委會頒發的:“閩省1972年度上山下鄉工作模範標兵”、“閩省1972年度學習教員‘5.7指示’模範標兵”、“1972年度學習教員思想先進個人”;
榕城軍區頒發的“1972度民兵工作先進標兵”;
農業廳頒發的“1972年度農業科學技術進步獎”。
蟲子養雞技術、甘蔗渣發酵飼料技術被閩省農業廳評為:“閩省農業科學技術進步獎”,技術相關人員邱明林、邱南楊、張啟雄三人被農業廳評為“閩省農業科學技術進步先進標兵”。
甘蔗渣發酵酒精技術被閩省輕工廳評為“閩省輕工科技進步獎”。潘金星老師也被閩省輕工廳評為“閩省輕工科技進步先進標兵”。
當然,農林大學、省微生物研究所、清源縣革委會、清源縣農業局、清源縣“四個麵向”辦公室等也都得到獎勵。
會後,一群人拿著獎狀開心的一起合影。
能不開心嘛,邱明林進知青林場跟發配沒區彆,潘金星老師一大學副教授下放農村支援農村教育,哪裡會想著要搞什麼研究然後得獎。
邱南楊、張啟雄倒是來技術支援的,但也沒想著能這麼快出成果啊。特彆是邱南楊,他不認為一個小知青林場能有多大的作為,沒想這麼快的打臉了,當然這種打臉他是很願意。
省微生物研究所也在種菌子,但用的是瓶法小規模養殖,一直無法擴大規模。
但青雲山知青林場路子野的很,培養基料用的隨意,甘蔗渣、秸稈、稻草、米糠、麥麩、木屑、油茶殼等有什麼用什麼,裝基料的容器也很大膽,竹筒、塑料袋等,什麼方便用什麼,沒想效果還很好。
果然做農業科研的還是得下基層,接接地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