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青雲山知青林場走來 第229章 聲勢要搞大一點
第二天一早,林鴻彬就趕著去坐公交車了。這次沒有去其他地方亂逛,火急火燎的趕回林場,畢竟老婆臨產,還得抓緊回去。
到了林場,祝曉燕在奶奶的陪護下散步。看到林鴻彬回來,兩人的臉上都露出笑臉。
“回來了!”
“嗯!”
“趕緊去洗洗。”
“好!”
兩人的對話簡潔得跟電報似的,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奶奶在旁邊看著,笑得眼睛都眯成縫,也不插話,就喜歡看小兩口這默契勁兒。
林鴻彬一進辦公室,就把單位的獎狀往郭子好桌上一放。郭子好還沒來得及伸手,旁邊仨女同誌跟蜜蜂見了蜜似的圍了上來。
“郭主任,貼獎狀這活兒我們來!”張清妍說道。
林巧玲更直接,趁郭子好注意力全在張清妍身上,手一伸就把獎狀搶了過去,清了清嗓子念起來:
“閩省1972年度山下鄉工作模範單位、閩省1972年度學習教員思想先進單位、閩省1972年度學習教員‘5.7指示’模範單位、1972年度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模範單位。”
“耶~耶~耶~”仨人跟中了獎似的歡呼。
“不對啊,場長,你個人的獎狀呢?”陳曉慶心更細一些,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
“沒有,再見!”林鴻彬拔腿就溜。
“場長,哥,哥,你彆跑啊,我們又不會讓你請客。”
三個大丫頭太能鬨騰了,不跑是傻子。
林鴻彬把獎勵的票券給財務入賬,然後回到宿舍。
先給奶奶燉的雞湯裡加了點羊肚菌,然後進空間洗洗刷刷。
吃完晚飯,和郭子好、黃鎮山等幾位聊起天。
“鎮山,場上那輛新拖拉機是我們林場的嗎?”
“對頭,前天剛送過來,現在車子的安排就順暢多了,原來一輛車太少了。”
“場長,古邑公社前幾天運走50頭野豬仔。200頭的竹鼠。”郭子好說道,林鴻彬不在的時候,這種日常事務還是郭子好負責。
“他們的養殖場搞的這麼大動靜?”林鴻彬有點意外。
“對,我去看了,建的跟我們這基本一樣,都是學我們的,哈哈!”
“嗬嗬,老楊不厚道,把我們的好東西都學去了,改天得找他喝一杯。”
“食品站他們那邊給了通知,說是從下個月開始,不再收購活鴨活鵝了,但收購處理好的鴨、鵝。”郭子好又說。
“他們這做的不地道啊!”張鈺琪有點氣憤,她從小就在部隊大院長大,接觸社會也才幾個月,對她來說,食品站的行為無疑的背叛。
“正常的,大家都開始養鴨了,活鴨買不動了,運到其他地方又太麻煩,虧本的生意當然是不能做的。所以我上次說了,工作要有憂患意識,做東西要有不替代性。”
“場長,你這是高瞻遠矚啊!”
“場長,那這麼多鴨要賣給誰啊?”張鈺琪問道,她還是沒放心。
“隻要現在全國還缺肉,我們養的再多都不怕沒人要,而且我們養鴨的成本很低,價格可以定的很低。”
甘蔗渣養鴨鵝的成本確實不高,等羽絨能賣錢後鴨鵝肉的成本就更低了,做成熏臘品成本也高不到哪裡去。
鴨鵝畢竟不是一類商品,不是全國統一價,各省市的定價還是有差異的,成本低在定價方麵就很有優勢。
“前幾天縣裡從我們這裡借了5個知青走,陳建新帶的隊。聽說是一個孵化場的孵化率才3成多,損失了6萬多枚鴨蛋,縣領導氣的直接讓孵化場的場長換人。”黃鎮山爆了個料。
“三成多?”林鴻彬都驚了,“也真是人才啊,我們的手冊上寫的那麼仔細,人還在我們這裡學習過,還會搞出這麼大的紕漏。”
如果比較嚴格的按林場寫的手冊上進行操作,鴨蛋的孵化率基本能達到7成以上,這也是縣裡給幾個孵化場下達的合格指標。
“還有把鴨給喂死的,聽送甘蔗渣的司機師傅們說,平原地區有幾個公社給小鴨子餵了太多的甘蔗渣飼料,直接死了好幾百。”
“平原地區自古就是養鴨區,那養鴨的經驗怎麼說都比我們好,怎麼還會出亂子?而且鴨子可不怕撐,應該是鴨子還小就喂甘蔗渣了。”林鴻彬猜測道。
“誰知道呢!”
“對了場長,縣裡要求我們先提供一批鴨仔,先補給那幾個沒有收到鴨仔的公社。”
郭子好又轉回正題。
“縣裡要多少?”
“至少三萬!”
“我們這有沒多餘?”
“從古邑、麥山公社的份額裡先擠一些出來,下個月我們能出兩次鴨苗。”
“那就先給他們。”林鴻彬拍板。
回林場的第二天,林鴻彬找上管理暖棚的謝秀福,讓他在暖棚裡劃了塊地給他育苗。
林鴻彬今年要去參加全國黨代會,所以他準備弄些巨型南瓜當禮物,空間裡的最大南瓜能長到600斤左右。
除了給南瓜育苗外,還要給鐵皮石斛、金線蓮、絞股藍、黃精、麥冬、太子參等的育苗。山區的溫度比平原低好多度,所以種菜會比平原地區的晚一些,但育種可以先育種了。
謝秀福經過幾個月的學習,有點搞研究的樣子了,能力夠不夠另說,但學習態度和工作態度沒什麼問題了。
至於管林業的許誌勇,都有點被邱明林拐到食用菌方麵的意思了,邱明林又開啟的赤靈芝的試種。
2月就28天,很快的就進入3月份了。
三月份一開始,全縣刊發青雲山知青林場編輯的《稻鴨共作》、《甘蔗田養鵝》、《熏鴨、熏鵝的製作》三個冊子,又是引起廣大農民們叫好,都在誇讚青雲山知青林場是懂得為農民們考慮的。
一到月初,都得來縣裡彙報工作。
進了機關院子,張鈺琪先下了車,然後林鴻彬把拖拉機開到機關食堂門口,黃師傅就聞聲出來了。
“誒,就盼著你來,還是你們林場養的雞鴨、做的熏鴨好吃,其他單位給的就很一般。”
肉吃多了,嘴也叼了,就開始挑好的了。這人呐,就是不能吃的太飽,一吃飽問題就多。
“應該是我們林場山好水好,你看我都養的這麼白!”林鴻彬笑著打趣。
“應該是了。我說都是乾活的人差距怎麼這麼大呢,看你這粗胳膊粗腿的,也不像是沒乾活的。好幾次張書記的女兒過來,看著也比前幾個月白嫩。”
“哈哈哈!黃師傅,你幫忙卸,我先去找領導彙報。”領導和同事就不能去亂評論了,林鴻彬藉口告辭。
巧了,今天張寶言書記又不在,黨支部的工作也都找蔡德海彙報。二月份沒什麼新鮮事情,林場也沒搞新技術,就是把各種資料彙報了一番。
“前兩天縣委常委開了個會,準備在四月搞一個百萬熏鴨進京,你們單位也要做好準備!你們林場搞的鴨貨味道最好,準備單獨出來,你們最好想辦法做個標記!”
“行,我回去就琢磨!”
林鴻彬應下來,又忍不住問,“領導,縣裡有必要搞這麼大動靜嗎?”
蔡德海笑了:“我們縣工廠都沒幾個,不把聲勢搞大一點不好意思向上頭伸手要東西,趁這次機會,直接讓部裡開點口子,弄點東西回來!”
“縣裡有大動作?”
林鴻彬眼睛一亮。
“準備建幾條小鐵路運甘蔗,靠卡車運太費事了。車隊的車也不夠用,直接找工業部批一些卡車回來!”
“用卡車運甘蔗確實效率不高!”
蔡德海接著說,“酒精廠建的倉促,現在用是土法老法,也得搞一套裝置。我們是前線,但也得把現有的工廠搞好不是。”
三月份林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出口商品交易會準備好各種菌子,林鴻彬以為蔡德海會圍繞出口商品交易會給他一通強調,但並沒有。
“鴻彬啊,你送的菌子領導們很喜歡,說明在我們國內就很有需求,不管出口商品交易會能有多少的訂單,都得做好推廣的準備,你們還有什麼困難沒有?”
好敏銳的嗅覺,這要是放在20年後,絕對會成為頂頂經濟強人。
林鴻彬趕緊裝著從公文包掏出早已經準備好套袋技術。
“大麵積推廣需要幾個部門幫忙,一個農機場幫忙生產一個裝袋機,機器很簡單,稍微改裝就好了,但是這塑料袋要改造一下,改成筒型的。”
“嘶~,塑料袋這事我們縣裡搞不定,還得等出口商品交易會成交後再提,讓商業廳或者農業廳的人去解決。你資料放我這裡,我先給地委打報告!”蔡德海皺了皺眉。
蒲陽地區可沒有產塑料袋的化工廠,榕城和鷺江兩個城市纔有。
“謝謝領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