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我從青雲山知青林場走來 > 第188章 甘蔗渣發酵飼料養殖試點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我從青雲山知青林場走來 第188章 甘蔗渣發酵飼料養殖試點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張廠長,你們糖廠在榨糖季每天有多少甘蔗渣?”張寶言問道。

張寶言也是去年剛來,對一天產多少糖有瞭解過,但對有多少甘蔗渣不會專門去瞭解。

“每天一千來噸,幾個小造紙廠用掉一些,我們自己做燃料燒掉一些,每天還有600來噸需要處理,每年都在為這事頭疼。”

“上個製糖季,糖廠共收了5.5萬噸的甘蔗,每天處理3000噸。”蔡德海在旁邊補了一句。

林鴻彬一聽這數量不禁吸了口氣。以現在的能力,發酵飼料處理不了多少啊。

林鴻彬在算600噸能養多少,小鴨子一天吃掉1到2兩食物,成年鴨2到3兩,鵝多會一些,但也多個一兩左右,羊、牛能吃自身體重的2%至3%,這600噸真的能養好多好多。

“張書記、蔡副書記,我們在試驗的過程中也發現甘蔗渣發酵酒精也很不錯,糖廠的酒精車間增加用甘蔗渣發酵酒精應該也有搞頭,而且發酵後的甘蔗渣當肥料很好用,或者直接給造紙廠也行,紙廠還能省一點步驟。”

反正已經出名了,那也就不藏著掖著,沒必要把東西都攥在手上。

“發酵酒精?小林,你還有多少技術瞞著我們的?”

“沒有沒有,這也是和學校的老師做試驗時發現了這個現象,現在在開展這方麵的研究,下個月月底能看到試驗結果,按現在的情況看是沒什麼問題了,資料都還沒整理,想等著結果出來一起彙報。”

“你們也都聽到了,甘蔗渣也是個寶貝了。怎麼大規模應用以後再說,我們今天就討論怎麼試點。”

幾句話後林鴻彬就知道這些人的身份了:縣漁場場長、縣養豬場場長、糖廠廠長,農機廠廠長、農業局局長加上林鴻彬認識的這些縣領導。

大量的養鴨鵝已經是必然的了,張海濤提了他的擔憂:“大量養鴨、鵝後怎麼處理?運輸活鴨、鵝的可是需要大量的卡車的,短時間沒辦法解決。”

“做成臘鴨、熏鴨、板鴨、熏鵝等,這樣不怕壞,也好運輸,還可以根據不同地區做出不同的口味,特彆是申城這樣的大城市。”

“你們林場現在就有養鴨,你們先試出能規模處理鴨鵝方法出來!”蔡德海對林場比較瞭解,直接給了一個任務。

“是!”

果然是誰提出方案誰去解決,不過也沒辦法拒絕。

林鴻彬頓了一下,問道:“張書記,蔡副書記,那些鴨毛、鵝毛該怎麼處理,縣裡要不要搞個羽絨廠?”

“羽絨廠?什麼羽絨廠?羽絨是乾什麼的?”

啊?又得做科普?

“羽絨是相當好的保暖材料,做被子、做衣服那是相當的暖和。”

“你見過那什麼羽絨做的衣服?”

“見過,又輕又保暖。羽絨服三十年代就進入我國了。

羽絨的國際需求應該不低,特彆是北歐、北美這些冬天寒冷的國家,對羽絨的需求很大。

現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了,買賣也容易一些。出口商品交易會每年在羊城舉辦兩次,到時候可以向上級申請參會。

實在賣不掉就先做被子,我們縣裡又不種棉花,羽絨被可比棉被好多了。”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你知道多少?”

張寶言這是第二次聽林鴻彬提這個會了,他也是到了地方後,上級通知了才知道的,但瞭解的並不多。

“我也隻是在報紙上瞭解一點。”

“你們林場那裡現在啥也沒有就計劃上了,你的規劃都做的這麼遠?”

“那你知道哪裡有在做羽絨的,我們安排人去考察!”

“前幾期的民兵雜誌上有報道,贛省鄱陽湖畔的共青城成立了一家共青城羽絨廠。”

閩、贛兩省都是榕城軍區的,民兵雜誌當然是統一的。

之後轉入討論的環節。

甘蔗渣發酵做飼料這事不算難,就是需要些工具、需要些場地、需要些消殺藥品,還需要些人,工作的重、難點都在縣計劃統計局這裡。

早上討論還是很有成果的。

新建一個養殖場,專門養蛋鴨、鵝。

同時安排人去考察怎麼做羽絨,條件成熟時加辦羽絨加工廠。

在試點單位建發酵操作區。

抽調回部分下鄉超過三年的知青作為正式工。

向上級申請調撥豬仔、種牛、種羊等牲畜。

等等。

知青林場的任務有三:

一是在11月底至少提供1萬隻半大的蛋鴨、2000隻半大的鵝給新建的養殖場,蛋由縣裡提供。

二是負責山羊種羊、野豬雜交豬種豬培育。

三是技術整理,並負責給試點單位的工作人員培訓。

中午,林鴻彬和幾個單位的領導互相的認識一下:糖廠廠長張生光、農業局局長鄭美福、縣漁場場長陳建言、縣養豬場場長蔡崇煥、農機廠廠長劉元信。

午飯時,一群老狐狸圍著林鴻彬這隻小白羊,林鴻彬真的應付不來,隻能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縣糖廠張廠長很高興,拍著林鴻彬的肩膀說道:“小林啊,你不知道處理甘蔗渣有多麻煩,我年年為這個愁啊。

我過一兩年就要退休了,還以為會把問題留給彆人了,沒想你把問題給解決了。改天去糖廠找我,我這老頭子請你吃飯!”

“好好,一定去一定去!”

縣漁場場長、養豬場的場長也高興,隻要有飼料,他們也都能多養一些,規模越大意味著掌握的資源更多,各種機會就越多!

比他們更高興的是農業局的局長,中午臉上都是笑容,藏都藏不住。

這些基本都在他們局管轄範疇,這些都是政績啊,今年的優秀跑不掉了,他纔不到50歲,還年輕,也想看看更高的風景。

最難受的應該是林業管理局長鄭瑞清,好處沒撈著,純粹是要乾活的,建設用的木材還需要林業局提供。

鄭瑞清眼紅、嫉妒啊,中午吃飯時看林鴻彬的眼神都有點幽怨了。

林鴻彬也沒轍啊,林業局管轄的東西想要成效需要的時間都會長一點,就算是養殖野生動物也還需要一些時間。

下午繼續討論一些細節: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料,需要什麼部門配合、有什麼後續等等,這環節縣一號、二號他們就不需要參加了,由計劃統計局主導。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