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青雲山知青林場走來 第235章 大事要提前打個招呼
4月中旬一過,農忙基本結束,林場的建設也該開始了,還是跟去年一樣的思路,得想辦法多建一些建築。
按之前的規劃,今年青雲山知青林場要建教室和實驗室,但經過數個月的實際使用,林鴻彬覺得辦公室也有點不夠用了,也得再建一棟;
還得考慮建一所招待所,專門招待來訪住宿的,不然像軍區李政委來的時候,安保都沒辦法做。
教室規劃建兩層,每層6間;實驗室也是規劃建兩層,每層10間,隻是房間比教室小多了,一樓當實驗室,二樓可以先當宿舍用。
還是和去年一樣,一層用石頭,二層用磚頭,水泥不夠用糯米漿來湊。
這次用工還是就近原則,叫了石洋大隊陳姓的兩個生產隊的人過來幫忙,不過石頭還是要石穀生產隊提供。
開活時照樣搞了一頭野豬,現在就不用林鴻彬假裝進山打獵了,直接用林場的野豬。
月底,出口商品交易會的訊息還沒有回傳,縣裡率先舉行了“百萬熏鴨進京”出征儀式,林鴻彬也是屬於必須到場的縣委領導。
地委的領導也來了,在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講後,一排係著大紅布的卡車出發了。
隨行的有地委領導和縣委張書記,他們要一起進京對接工作。
清源縣是前線,沒有什麼工業底子,而縣裡出產的白糖是戰略物資,主動權不在縣裡,現在想要開啟局麵,也隻能靠農產品了。
吃完午飯,林鴻彬直接找上縣農業局局長鄭美福,提出邀約:
“鄭局,下午安排下,去我們林場考察下工作?”
“有好事?”鄭美福詢問。
“大好事,去不去?”
“去,當然去,稍等會,我先去交代一下。”
“晚上需要在我們林場住一晚。”林鴻彬補充了一句。
“行,明白了!”
因為是臨時要用車,縣車隊一時間還安排不上,鄭美福帶著農業局的一個工作人員坐著林鴻彬的拖拉機晃悠晃悠的來到知青林場。
到了林場,鄭美福先是和場辦的人員一番客套,接著就是和林鴻彬、黃鎮山、郭子好等人一起逛了一遍林場。
“林廠長,你們的雜交豬長的比縣國營養豬場的白豬仔還快啊!”鄭美福拿著林場養豬場的記錄本說道。
這年頭不管怎麼爭、怎麼鬥,真乾活的乾部還是比較多的,所以鄭美福一看林場的記錄本就發現問題。
“應該是雜交豬更耐粗飼,現在養豬粗飼料喂的大多是粗飼料,大白豬要喂精飼料才長的快!”
“林廠長,那幫忙調幾頭雜交豬給縣國營養豬場,讓崇煥同誌他們去搞一搞。”鄭美福語氣很是客氣,對林鴻彬他可不敢托大。
論級彆,現在兩個人一樣,鄭美福作為大農業縣的農業局局長,也是14級,但林鴻彬還是全國人大代表和黨代表,而且年齡還比他小20來歲,年輕就表示有無限可能,說不定過些時間就成為他的領導了。
“行,這沒多大的事!”林鴻彬直接應承了。
逛了一圈,回到林場場部。
“你們林場真是讓鄭某人大開眼界啊!”鄭美福對林場嘖嘖稱讚。
“我們林場搞這些東西上不得大台麵,明天帶你去看真正的好東西!”
“這麼多好東西還上不得台麵?告訴我是什麼東西,不然我晚上可睡不著了!”
“不著急不著急,明天一早就知道了。”
“林場長,你這吊人胃口,不厚道啊!”
林鴻彬也不忘給古邑公社搖了一個電話,約下楊國石明天一早在石洋大隊部見麵。
第二天吃過早飯,林鴻帶著鄭美福和黃鎮山、張鈺琪來到石洋大隊部,讓大隊部的工作人員多見見縣裡的領導沒什麼壞處。
現在過了農忙了,大隊部的幾位工作人員都在,林爺爺也在。
“林老主任,你好你好!”
鄭美福一見到林爺爺很是客氣的上前招呼,完全是一副後輩的模樣。
“鄭局長,歡迎來視察!”林爺爺神色平靜,倒是村支書陳明珠和其他村乾部有點激動,縣農業局的局長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領導了。
雖然林鴻彬的級彆不比這位局長低,但村裡人基本不知道,也不認為一個小知青林場的場長級彆有多高。
林鴻彬在旁邊給當介紹人。
在鄭美福、黃鎮山、張鈺琪跟陳明珠他們寒暄的時候,林鴻彬湊到爺爺身邊:“爺爺,今天準備讓農業局的領導先看看我們那些稻子。”
林爺爺一聽就明白怎麼回事了:“是得讓縣裡的領導知道這事了,那我回去拿稻穗!”
不說以後運作新稻種需要很多資源,就是要用新稻種來弄點獎勵,也得給人家提前打個招呼不是!
一會之後,楊國石帶了兩個人過來了,又是一陣寒暄。
寒暄完,爺爺也拿著稻穗過來了。稻穗是用布認真的包著的。
爺爺把稻穗鋪在桌子上:“來吧,都過來!”
看大家都圍了過過來,林爺爺指著短小一些的稻穗說道:“這是我們現在普遍種的正常水稻稻穗。”
又指著長一些、稻粒多一些的稻穗說道:“這是我們在野外收集的一種水稻稻種,大家對比一下。”
作為級彆最高的客人,鄭美福獲得優先觀察權,看著比正常稻穗長一大截的稻穗,他終於知道能上大台麵的東西是什麼了。
確實,知青林場那些東西與這個一比,那真是小砂礫與山脈的差距。
糧種,特彆是優秀的新糧種在整個國家科技的地位那也是最高階彆的。
鄭美福也隻是湊近了看,不敢用手去碰,怕把稻粒給碰下來。楊國石也一樣。
“林老主任,你們有算過嗎,多多少?”
“我們點過,穀粒比現在種的多了三成,重量多了四成多一點。”
“四成啊,好大的增幅,你們收集了多少?”鄭美福神情激動,臉上都有些潮紅。
旁邊的楊國石也沒好到哪裡去,從去年林鴻彬回來開始,古邑公社就好事不斷,這不又有好事來了。
“沒多少,除了剩下這兩穗,其他的都播種了,也就插了兩畝水田。”
“那能不能帶我們去看看?”
“行,走!”林爺爺也不廢話,立馬包好稻種然後起身,一行人跟著爺爺一起往田裡走去。
村裡大部分人都忙著去開荒了,包括知青也去了。現在水田裡也沒什麼人,除草基本用鴨子,隻要幾個人趕鴨子就行,這活村裡的幾個老人包了,他們比較合適。
很快的就到了水田邊,爺爺指著幾塊梯田說道:“那幾塊秧苗比較高大一些的就是,當然,這些也是最早插秧的,扣掉插秧的時間差距的話,長勢確實好一點。”
隻要不是石穀生產隊的,都上前比了比秧苗的高度,鄭美福還認真的點了幾叢秧苗的分株情況,還比了比不同水稻秧稈的大小,各種比對非常的仔細。
“分株差不多,但秧稈更粗壯了。好東西,真是好東西啊!我回縣裡就找領導彙報,然後安排個技術員過來。”
“那就麻煩鄭局了!”
“哈哈,都是分內的事,不麻煩不麻煩,哈哈哈!”
鄭美福嘴巴都咧開了,安排人了自己的功勞才大一點,才能撈取更多的好處。
至於楊國石,他沒有做聲,林鴻彬把他請過來了就是人家最大的誠意了,就不要再發表什麼意見了,安心的等著以後論功行賞就行。至於搞點動作多撈點功勞?那還是算了,要是惹林氏祖孫反感了,反手就能把自己滅了。
中午在大隊部吃飯,大隊部提供蛋和熏鴨,吃得賓主儘歡。
飯後楊國石把鄭美福拉去古邑公社泡茶了,林鴻彬幾個就回了林場。
過了兩天,縣裡的專家來了。
清源縣裡在水稻育種方麵還是有幾個牛人的,比如獲得“國家發明創造獎”的農民水稻育種專家陸才同誌,“陸才號”秈型常規水稻這一以培育人命名的稻種就是對他最大的褒獎和認可。
林鴻彬重生前,袁老爺子培育稻種很多,也沒得到這待遇,當然,袁老有更牛的待遇,有以他名字命名行星。
陸才老先生今年76了,不顧年老多病,也一起過來了。
看到稻穗和秧苗後也是激動萬分,一勁的喊“好”!
老先生也不是空手來的,他帶了兩本書:《農民育種家陸才》、《陸才選育水稻良種經驗》。這都是繪畫版連環畫,60開,圖文並茂的介紹了選育水稻良種經驗,非常適合現在知識條件。
陸才把書遞給陳明珠,語氣裡帶著幾分遺憾:“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也教不動人了,這兩本書希望對你們有用。”
“有用有用,肯定有大用,謝謝陸研究員!陸研究員你肯定能長命百歲!”陳明珠趕緊雙手接過書。
陸才現在是省農科院特約研究員,稱他為研究員確實沒問題。
他聽了陳明珠的話,隻是笑著擺了擺手:“嗬嗬,不奢望不奢望了,我的身體我知道,希望還能看到這水稻夏收的情景!”
“一定能的。”
農技站的王清祥也來了,他也很興奮啊,他想要抓住這個機會,學農業搞農業的誰不想搞個良種,看以前農學院的老師獲獎他也眼紅啊!現在機會擺在眼前了,那還不抓緊爭取?就算沒辦法成為主導者,參與進來也行啊!
最終的結果非常合王清祥的意。由於縣裡暫時無法安排專人過來看護這些水稻,農學院老師兼古邑公社農技站技術員王清祥就被安排過來指導技術工作,並負責收集各種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