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青雲山知青林場走來 第246章 怎麼哪裡都有你
第二天座談會正式開始。
這次座談會的參會人員有地委領導、地區革委會領導、省水產實驗所的專家、農林大學水產養殖專業老師王守昆教授、地區革委會商業局的領導、地區革委會農業局領導、地區革委會林業局領導、海山縣一眾領導以及林鴻彬這小場長。
在會議室裡,林鴻彬還不是最小的蝦米,還有一個更小的:在林鴻彬忽悠下開始養蝦的蔡隊長,今天他陪末座。
蔡隊長穿著一套新的綠軍裝,雙手放在膝蓋上,略顯侷促卻難掩興奮。
為了擺脫窮困的處境,他們村裡人很是努力,蝦養的也不錯,今天他被招過來介紹養殖經驗。
座談會按照既定流程推進:先是地委領導開場講話,闡明海山島開發的重要意義和會議目的;接著,海山縣革委會的同誌介紹了海山島的基本情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現有產業等;走完這些
“前奏”,主持人便點名讓林鴻彬上台發言。
林鴻彬是一通講解,接著是專家們討論起可行性和技術難點。
在座談會的最後,蔡隊長也被叫上去介紹養殖經驗。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下午好!我是清源縣太平公社南嶼生產隊隊長蔡建忠,我們生產隊能走上養蝦這條路,不是偶然,這得特彆感謝一個人,他就是林鴻彬同誌。”
去年上半年,林參謀在我們生產隊收購一些小魚小蝦做試驗,看到我們隊裡日子過得難,便指導了我們生產隊,讓我們試養海蝦。就這樣,我們生產隊纔敢邁出第一步,慢慢把蝦塘搞起來了!”
蔡隊長一開口,在座的其他人都看向角落的林鴻彬,眾位怎麼想的林鴻彬不知道,但多數是帶著驚奇、詢問的意思。
地委領導一副“怎麼哪裡都有你”的神情林鴻彬還是品味出來了。
之後是蔡隊長對養蝦的介紹和經驗總結。
簡單的吃了晚飯,一群人繼續在會議室加班探討,明天一群人要去實地考察,一個決策的形成,是要做很多工作的。
在海島搞養殖,和搞甘蔗渣發酵飼料是不一樣的。
甘蔗渣原來就是廢料,怎麼折騰都沒什麼損失,整好了那就是大大收入。
而在海島搞養殖,需要大量的投入的,而且結果未知,當然要慎重再慎重。
過了一晚,吃完早餐後,一群人驅車到南嶼生產隊實地考察養蝦專案,今天的這群人主要是專家團隊和農、林等職能部門。
車子駛進南嶼生產隊時,林鴻彬明顯感覺到了變化:曾經滿是鹽堿地的海邊,如今隨地勢排列著一大片大蝦塘,蝦塘和蝦塘周邊儘是忙碌的人。
“我們現在有20個大蝦塘,其中有14個是今年新開的,養了三種海蝦......”
在蝦塘前,蔡隊長開始滔滔不絕的介紹起來,語氣中帶著一種成就和滿足。
這蝦能養起來,是他帶領著村民用汗水、淚水換來了。
“這大蝦可比海裡的大部分魚值錢!”
蔡隊長指著塘裡遊動的蝦,繼續說道:“而且蝦長得快,養殖週期短,三個月多就能收獲。現在
20
個蝦塘全養上了,我們隊裡的漁民都不用冒險跑遠海捕魚了,安全多了!”
他還提到,除了養蝦,生產隊還養了幾百隻鴨子,鴨糞能當蝦的飼料,形成了
“鴨
-
蝦共生”
的模式,既節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收益。
現在村民們買返銷糧時,終於能大方地拿出錢和糧票,不用再像以前那樣處處拮據了。
中午,南嶼生產隊的食堂為考察團隊準備了一頓海鮮宴。
不過,考察團隊的關注點顯然不在“吃”上
——
專家們一邊吃,一邊仔細觀察蝦的體型。
養殖的海蝦個頭比野生蝦大不少,體型圓潤短粗,外殼薄且光滑,但肉質顯得有些鬆散,入口後口感嫩滑,卻少了野生海水蝦那種緊實的嚼勁,香甜味也淡了些。
“收獲穩定、產量大,這就是最大的優勢。”
一位水產專家放下筷子,對身邊的同事說道:“野生蝦受季節和天氣影響大,想批量供應很難;但養殖蝦隻要管理得當,就能保證持續產出,這對後續大規模推廣很重要。”
顯然,他們已經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至於味道好不好,根本不在考察的核心範圍內。
南嶼生產隊的也很開心,他們得到上級部門的認可,這是多少資源都換不來的。
他們不缺魚蝦,但缺糧票。
今天這一餐基本是魚蝦蟹螺等在海邊很便宜的東西,但收到了考察隊的10來斤糧票,還是全地區都能用的糧票,這生意能做,要是經常有這樣考察隊那就更好了!
隻是鄉親們不知道的是,隻有正經考察隊出去考察時吃飯給糧票,打著考察隊隊的名義到處騙吃騙喝多的是。
要不是青雲山知青林場交通不方便,天天都會有各種考察隊、巡查隊之類光顧。
在南嶼生產隊考察的時間不長,下午一群人接著驅車,趕去海山島,明天要開始對海山島進行實地考察,林鴻彬也被要求全程參與。
又是4天,考察才結束,這次不用林鴻彬出報告了。
今天早上,從地委招待所出發,趁著開車,也走了一遍親戚,順路拜訪了兩個舅舅和大姑丈,送上一些果酒、蜂蜜和燻肉。
親戚之間就得常走動,不然關係就淡了
回到家裡都過了晚飯飯點了,也沒讓奶奶再做,隻是在家裡待了一會,米、油、蜂蜜、水果等送上,才慢悠悠的把車開回到林場。
上次出差回來的場景再次上演一遍。
第二天剛吃過早飯,林鴻彬把黃鎮山找來:“老黃,軍分割槽那邊需要雜交的小豬200多頭,具體的你去跟軍分割槽後勤部的聯係,對接一下。”
黃鎮山是當地駐軍轉業的,與後勤部的同誌應該有共同語言吧?
“場長,有沒有具體的數量?我們林場剛出生的雜交豬仔現在不到100頭。”
“沒有具體數量,是韓司令員臨時下的任務。林場養的數量不夠,我去找鄉親們調撥一批。數量儘量定多一點,但調撥需要時間,交貨時間定在一週之後吧!”
“行,我明白了!”
黃鎮山點點頭,把細節記在筆記本上,轉身去聯係軍分割槽了。
青雲山知青林場的存在,讓整個地區調撥生豬、種雞、雞蛋等管控物資變的輕鬆不少。
現在蒲陽軍分割槽要了雜交豬仔,那其他軍分割槽和生產建設兵團呢?會不會和之前要雞仔那樣?
看來得多準備一些雜交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