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青雲山知青林場走來 第259章 對我很有啟發
考察完,林鴻彬就回首都彙報工作了。
次輔很忙,但還是擠出半個小時給林鴻彬。
等林鴻彬給了調查報告後,首長開門見山的問道:“轉了半個月,有什麼感觸?”
“是個偉大的團隊,絕對會在戍邊拓荒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
首長擺了擺手:“不用說好話,說說問題。”
“首長,那我就直說了。搞種植的人口過多了,以北方的自然條件,養那麼多的種植人口有點虧了。
從經濟學來說,越是寒冷的地方,越需要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種植的機械化程度必須高,或者需要選擇生產高價值的農業產品,不然怎麼算都是虧本的。
東北4月份播種,10份收割,那11月到次年3月份基本是光吃糧食了。
現在兵團的產品單一,產業鏈過短了,空有規模,卻無法形成整體優勢,也無法消化眾多的人口。”
二元化管理引起的矛盾之類的問題就不必要說了,其實領導們都清楚。
一大群地都沒見過的城市青年人聚在一起搞農業,必然要交幾年的學費。
還有什麼計劃經濟體製的不夠靈活,這個更不能提了,至少現在不能提。
“產業鏈過短?你先給我解釋一下產業鏈是什麼意思。”首長捕捉到陌生術語,當即追問。
哇靠,不小心搞出一個現代名詞了。
林鴻彬心裡一緊,趕緊解釋道:“首長,我就直接用農業產業鏈說明,包含使農業形成產前、產中、產後完整的產業鏈條。
包括農資供應、農業技能培訓、農業資金供給、農業機械服務、農產品烘乾儲藏、農產品初級加工和深加工等環節等等,並實現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業實現低成本投入、高價值產出並形成合理的價值鏈。”
“嗯,這是一個很科學的提法,”首長點頭認可,繼續追問,“你在東北觀察到的是什麼情況?”
“這次隻考察了不到10個單位,樣本不夠多,接觸的資料不夠多,但從所瞭解的情況看,產前的農業技能培訓差點,農產品初級加工能力一般,深加工基本沒有,與其他產業融合相當的粗糙。”
在二元化領導的條件下,農產品深加工問題、與其他產業融合問題不是生產建設兵團能解決的,隻能讓高層來決策。
“說說你的解決思路。”首長直奔核心。
“首長,我的解決思路是多種、多養、多做農產品加工,繼續完善產業鏈,吸收消化更多的人口。”
“嗯,你繼續說,舉點例子。”首長身體微微前傾,顯然對這個思路產生了興趣。
“首長,那我就大膽的說了。
多種,除了數量上,還有種類上的多種。現在各農場裡主要是種糧食和大豆,基本是機械化規模生產,不需要太多的人員。
我個人覺得後續在不影響糧食生產要求的情況下,可以陸續增加一些經濟作物,比如甜菜、比如食用菌、比如各種藥草等。
而且種食用菌、種藥草占用地少,成本也不高,並且需要相當多的勞動力,重要的是價值也更高,當兵團的三產來做很合適。”
林鴻彬進一步展開:“首長,東北的樹林裡有元蘑、榛蘑、猴頭菌、木耳、鬆茸等可食用菌,但收獲不穩定,食用菌走人工種植是必然。
而且很多菌類對光的要求不高,甚至可以在山洞裡生長,控製好溫度,冬天也能種。
首長,這裡我要特彆提及猴頭菌,它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除了吃外,最大的價值應該在藥用那一方麵,養胃護胃、提升免疫力、調節血脂、保護神經等,就這些功能,就足夠單開一個藥廠了。
但現在猴頭菌還是用木屑瓶種植技術,我認為有點落後了。(備注一)
我們林場和閩省微生物所在食用菌種植這一方麵做了一些探索,結果還不錯,東北的同誌可以借鑒。”
“閩省在這方麵也掙了不少外彙,你們林場功不可沒啊。”首長稱讚了一句。
“機緣巧合,機緣巧合!”
“不用謙虛,你繼續!”首長擺擺手,示意他繼續。
“以東北的環境,可種的藥材也多,人參(備注二)、黃芪、穿山龍、五味子、枸杞、刺五加、西洋參、黨參、沙棘等等。
而且這些大部分都有人工種植的曆史,那些技術收集整理改進改進,研究出適合規模化種植的技術。藥材種植成規模了,藥廠才能製出穩定可靠的藥品。
種植藥材形成的產業鏈更長,比種植糧食更能吸納人口,整體效益也會高很多。”
“嗯,這也是一條好思路。你們林場是不是也在搞藥材種植技術?”首長敏銳追問。
“嗯,今年和我們縣國營中藥店合作,做了幾種名貴藥材種植試驗,結果還不錯,明年準備把技術推廣出去。”
“全國還是缺醫少藥,藥材規模種植技術是需要快速推廣。”
“是。”林鴻彬應了一聲,接著說道:“還有就是各種農業廢料的利用,兵團在處理農業廢料方麵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不用這麼委婉,他們就是沒乾好!”首長直言不諱。
“至於糧食深加工,我這次沒有深入瞭解,就不敢多言了。但從已有的資料上看,我們和西方工業國還是有差距的。
東北生產建設兵團已經具有規模化的生產條件,現在隻要完善最後這加工的環節了。再消化一部分富餘人力、大大提高種植業的經濟收益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我們確實落後了,這思維就差了很多。”
首長感慨道,“我們這一代人就光想著怎麼多種糧食,然後吃進肚子裡,對把糧食怎麼玩出花來還真不會想,也不敢想。
還是你們年輕人思維活絡,教員給你們的評語很正確。”
“首長,從這20年的糧食畝產趨勢來看,我們國家育種能力還是很強的,按這效率填飽肚子的問題過些年就能解決的,之後自然而然的有人把糧食玩出花來。”
“這個還需要多多努力啊,你們林場走的路就很對。”
“謝謝首長誇獎。”
“說到育種,你們縣的一個生產隊,當季早稻畝產超過1100斤,這事你知不知道,地方有沒有摻水分?”
“知道,就是我老家的生產隊。”
林鴻彬坦然答道,“去年我們在山裡發現一些可能是變異的稻子,植株更高大、稻穗長、稻穀顆粒大,所以畝產量就上來了,但收集的稻種不多,最後隻夠種兩畝田,曬乾後收獲稻穀2200餘斤。
第一年種,還不熟悉習性,應該還有潛力挖掘。”
由於植株更高大,植株距離之類的就需要調整,但第一年種沒經驗,植株過密了。
生產隊沒有合適放這些稻穀的地方,就他家隻有一人分穀子,量很少,重要的是他家裡吃的也少,相對安全。
最終這些稻種都暫時放在他家裡的糧倉庫了,林鴻彬那天回家直接給換成空間三代了,明年產量應該還能提高一截。
“這麼高產的水稻,也在東北試種試種,看能不能適應北方的氣候。”
“應該可以協調一些稻種過去!”
“那這事就交給你了!”
“是,保障完成任務。那要直接給生產建設兵團還是給黑省農科所?”
“嗯,給農科所吧。誒,跑題了!你繼續說說養殖的。”
“養殖方麵,我們清源縣在搞的稻田養鴨、甘蔗田養鵝的效果不錯,這個東北那可以直接套用,甘蔗田養鵝改成玉米田養鵝也差不多。
兵團有廣闊的種植麵積,不用飼料就能養上不少鴨鵝,再配以一定的飼料,禽類養殖的空間那也相當的大。
所以我首先推薦規模化養殖禽類,推廣成本很低,也不用去擔心過冬的問題。
至於飼料,建設兵團有大量的秸稈、甜菜渣、玉米糝、玉米芯、豆粕等,這就是飼料最好的來源,他們太適合規模化飼養家禽家畜了。”
“你們就一個甘蔗渣就搞了那麼大的陣仗,這點他們確實做的不夠。”首長又忍不住的批評一下,一年虧損一個多億想想就心疼。
“養殖規模化了,後續的產業也好續上。羽絨、乳製品、奶粉、火腿、香腸等等,可以做的東西就多了。”
“都是好思路,你這麼一提,計委那邊有得忙了!”
林鴻彬“嘿嘿”一笑,繼續補充:“除了規模化養家畜,還可以加大一些高價值的動物養殖規模,比如貂、麝、林蛙、梅花鹿、飛龍等。(備注三)
我在考察時瞭解到,東北有在養貂、林蛙、梅花鹿等等,但都不上規模,我個人覺得這些需求量大的動物可以上規模養殖。而且這些動物的飼料解決起來也不難,可以與種植、家畜養殖形成互補。
處理這些動物的產業基本是勞動密集型的,很能消化富餘人力。”
“我個人認為,要用多樣化的經濟活動、比較完善的產業鏈去消化富餘的種植人口,去拓展經濟執行的廣度和深度。”林鴻彬最後總結道。
“這次請你走一趟是對的,對我很有啟發。你去賓館好好休息,難得來一趟首都,明天好好逛一逛,給你安排後天的火車。”
“謝謝首長!”林鴻彬起身敬禮,然後退出辦公室。
這次考察報告也沒提出什麼建議,最多是參照穿越前東北的農牧業情況,在三產上提供了點思路,最終去消化一些人口。
按現在的體製,隻要領導一重視,事情就基本能成。希望不是像穿越前的世界,很多好專案和好技術到80年代改開後才推廣的。
能當上大首長的都是天才,隻是受到時代所限,獲取其它方麵的知識比較困難而已,隻要有思路了,解決事情那還不是手拿把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