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青雲山知青林場走來 第293章 天生牛馬
週一的清晨,陽光正好。
一等到上班時間,林鴻彬就借著招待所的電話,搖到蒲陽地區計劃委員會。
電話那頭傳來了鄭主任熟悉的聲音。
林鴻彬立刻開口,語氣帶著幾分急切又不失禮貌:“鄭主任,早上好!想跟您打聽下,咱們地區現在缺不缺木材啊?”
鄭主任在電話那頭頓了一下,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便回應道:“缺,非常缺!怎麼,你有門路能弄到木材?”
那語氣裡的迫切,彷彿隔著電話都能看到他探著身子的模樣。
林鴻彬心裡那塊懸著的石頭稍稍往下落了落,他放慢語速,有條不紊地說:
“我這兩天一直在跟閩北的林場對接,想看看能不能從他們那兒調一批計劃外的木材過來。現在還在談細節,沒敢跟您打包票,不過一有訊息,我肯定第一時間跟您彙報。”
“哦?那太好了!”
鄭主任的聲音明顯變得興奮起來。
緊接著又問道:“那閩北林場那邊有啥要求?是要咱們這邊給點啥交換,還是有其他條件?你儘管說,隻要能弄到木材,咱們都好商量!”
“他們那邊想建一些養殖場,所以需要我們幫忙解決養殖場牲畜禽類,另外還需要飼料方麵的支援。”
鄭主任聽完,幾乎沒有猶豫,立刻爽快地說:
“這都沒問題!牲畜禽類的供應,你們單位負責解決;飼料的話,交給地區來統籌安排就行,你就放心跟閩北林場那邊對接,有任何需要協調的,隨時找我。
原生產建設兵團的糖廠現在歸咱們蒲陽管了,我之前還在頭疼要把甘蔗渣安排到那個方麵去了,你就給我指了個好去處。”
得到鄭主任如此肯定的答複,林鴻彬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他又和鄭主任簡單聊了幾句關於後續溝通的細節,便結束通話了電話。
放下話筒,林鴻彬沒有片刻停歇,他整理了檔案,起身前往交通廳。
他沒有去其他科室繞彎,而是直接朝著局長辦公室走去。這有了知青領導小組成員的工作證,到各個部門都不會被擋住了。
敲響局長辦公室的門,裡麵傳來黃欣局長沉穩的聲音:“請進。”
林鴻彬推開門走了進去,隻見黃欣局長身體坐得筆直,正專注地在辦公桌前處理檔案,神情嚴肅認真。聽到腳步聲,黃欣局長抬起頭,看到是林鴻彬,便放下手中的筆,示意他坐在旁邊的椅子上。
林鴻彬坐下後,率先開口說明來意:“黃局,我今天來是想跟您彙報一下組建蒲陽到閩北運輸隊的事情。”
黃欣局長點了點頭,緩緩說道:“組建蒲陽到閩北運輸隊的事,卓副主任之前已經跟我通氣了,我原則上是同意的。
蒲陽和閩北在各方麵確實有很多互補性,組建運輸隊能夠更好地促進兩地之間的物資流通和經濟交流,是件好事。”
黃欣局長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嚴肅起來:“但現在有件事情需要你去做。
目前運輸公司的章程,我不太滿意,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過,我之前看過你們單位設計的工作執行流程,非常不錯,條理清晰、操作性強。所以,我想讓你也搞個新的章程出來,先在運輸隊裡試行一下,看看效果。”
林鴻彬聽到這話,有些意外,他連忙擺手說道:
“黃局,運輸局裡有很多經驗豐富、能力突出的能人,製定章程這種專業的事情,應該由他們來做更合適,我這個外人參與進去,恐怕不太好,萬一出了差錯就麻煩了。”
黃欣局長卻擺了擺手,語氣堅定地說:“就是要找你這個‘外人’來做!
運輸局的人長期在這個體係裡工作,思維難免會受到一些框框架架的束縛,很難有新的突破。
而你不同,你來自其他單位,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思路會更新穎,沒有那些固有模式的限製,或許能製定出更符合實際需求、更有創新性的章程。
上頭要求我們地方交通部門抓緊整頓,要為地方生產服務,這運輸隊就是整頓的突破口,交給你我放心。”
出黃欣局長的辦公室,林鴻彬無奈地搖了搖頭,嘴角勾起一抹苦澀的笑。
領導們這是逮著他一個人薅啊。
他邊走邊琢磨,人們常說的牛馬,之所以會成為牛馬,一大部分原因真的是性格決定的。
就拿自己來說,服從性高,領導安排的任務,隻要是力所能及的,都會儘力去完成;
適應力也還不錯,無論是在青雲山,還是麵調查員的工作,都能較快地適應;
而且自己的企圖心不強,沒有過多追求權力和地位的想法,隻是想著把本職工作做好;
手段也不多,不擅長耍心機、搞人際關係;
很多時候還帶著點自我壓抑的妥協,即便有些工作超出了自己的職責範圍,隻要領導開口,也不會輕易拒絕;
再加上自己具備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和能力。
這麼一想,林鴻彬不禁苦笑,自己這不就是天生的“牛馬”嗎?
領導們不找自己乾活,還能找誰呢?
隻是,就應該這麼著了嗎?還是要反抗一番?
等回到招待所,已經快到中午了,大廳裡比早上熱鬨了不少。
大廳裡有幾張木長椅,三三兩兩的人坐在那裡休息聊天。
林鴻彬夾著檔案包,正準備穿過大廳上樓,耳邊突然傳來的交談聲一下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你們看了今天的閩省工人報沒?白龍江裡居然釣出那麼大的魚!長
3
米
74,重快有一千斤了,這簡直就是魚王啊!活了這麼大歲數,我還是頭一回聽說這麼大的魚!”
說話的是個穿著中山裝的中年男人,他手裡捏著一張展開的報紙,手指著上麵的新聞,臉上滿是驚歎的神情,語氣裡帶著難以掩飾的激動,唾沫星子都隨著說話的節奏微微飛濺。
坐在他對麵的一位戴眼鏡的中年知識分子推了推眼鏡,接過話茬:“可不是嘛!我也看了這新聞。
據說釣到這條大魚的是個小夥子,而且最神的是,他用的餌料特彆特殊。
聽說昨天不少人試著用了他剩下的餌料,一起釣了不少的大魚。”
他一邊說,一邊微微點頭
旁邊一位人也忍不住插話:“我昨天聽說這事兒,特意往南台碼頭跑了一趟,結果那人多的喲,擠得我差點喘不過氣,人山人海的,比趕年集還熱鬨!
可惜我去晚了一步,魚早就被運走了,就隻看到一堆人圍著議論,啥也沒看著!”
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聊得格外認真投入,時不時還因為某個細節爭論幾句,完全沒注意到不遠處站著的林鴻彬。
正主就在眼前,大家卻都不認識。
還好昨天沒有一起拍照片,不然討論的就不是這些人了,還會加上某些領導了,那就不好辦了。
之後的幾天,林鴻彬便留在榕城,結合運輸公司現行流程和穿越前的物流公司流程,做了一份運輸隊的工作流程稿讓領導修改修改。
當然這幾天也一直在協調各地區各單位,貨源要組織,路線要規劃,交接單位、交接手續等等,一樁樁、一件件,瑣碎又繁雜。
重要的是手下沒人幫他一起乾活,之前的調查小組早就解散了。
經過過多方的共同努力和反複溝通,大家終於達成一致:
先組織一次運輸,跑一趟試試,看看整個流程是否順暢,各個環節是否存在問題,為後續大規模的木材調運和運輸隊的正式執行積累經驗。
乾了這個,才知道現在的條件下,這跨地區乾活的難度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