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我的娘子是窮鬼女帝 > 第368章 瓷器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我的娘子是窮鬼女帝 第368章 瓷器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耶律娜穆衍原本的心思,是一直在關注秦布衣,以及蕭傾凰。

作為大遼的監國公主,她想要更全麵的瞭解大周。

耶律娜穆衍深知大遼如今處在內憂外患之中。

若是二十年前,哪怕大周有戰神北涼王。

哪怕有賢明的周宣帝。

大遼依舊能和大周抗衡。

雖說當初大周北伐奪了齊州。

但齊州那片,是遼國的兒子國。

也就是扶持起來,專門對抗大周的附屬國。

事實上,當初大周北伐,還冇有和遼國硬碰硬。

要知道,在匈國冇有出現,狼王可汗冇有一統草原之前。

草原部族,可都是聽從遼國號令。

真要說來,遼國是當世最強。

因為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是騎兵。

而遼國的騎兵是最多的。

可自打雄才大略的狼王可汗一統草原,甚至如今還奪了遼國的重鎮晉陽之後。

大遼的危機,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耶律娜穆衍自大監國之後,一直想革除國內積弊。

可她能做的,也就是修修補補。

耶律皇族實力有限。

隻是遼國各個軍事貴族中的一支力量罷了。

就這掌控力,自然不可能完全做出改革。

今年遼國又遭到雪災重創。

若非逼不得已,耶律娜穆衍也不會在過年的時候,跑到大周來尋求解決之法。

遼國的百姓組成,除了原大周故民之外。

就是黑山黑水之地,以及草原中的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

半漁獵,半農耕的國家,有個缺點。

那就是國內的物資,很難滿足國內百姓的需求。

平時做做貿易,風調雨順還好。

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國內就會出現天災**的慘狀。

如今北方雪災嚴重。

道路不通。

貿易也是受到影響。

遼國和西秦以及其他方向的貿易,幾乎是出現了割斷的情況。

這不,天災**齊齊出現。

以往雖然也有大雪,畢竟北方地區。

可也不至於完全搞得道路封閉,人煙斷絕。

但是今年的情況,惡劣到了極點。

甚至什麼倒黴的事情都發生了。

西秦因為西北大戰之敗。

國內物資收縮儲備。

匈國因為雪災,很多部族南下打草穀。

這就導致西秦國內物資更進一步的囤積緊縮。

遼國買不到物資。

缺糧,缺衣服,缺鹽,缺銅鐵等。

這樣的結果,進一步導致遼國國內情況惡劣。

再加上國內的軍事貴族爭鬥。

很多軍事貴族,都是遊牧部族。

遊牧部族不是生產,唯一的生產就是放牧。

但放牧的吃食,不可能滿足全國百姓的吃食。

而冇有進口的衣物。

很多人出門都出不了。

半農耕,半漁獵的遼國。

如今的天災**,可是到了極重的地步。

從齊州走到這西山城。

雖說耶律娜穆衍也見識了不少窮苦百姓。

可那些百姓,好歹有一身補丁衣服。

她也見到了一些無家可歸的乞丐。

可她更是見到,這一路走來,很多地方官吏,在收攏這些乞丐災民。

讓他們住進安置房。

這些,都是耶律娜穆衍親眼所見。

秦布衣這半年時間,瘋狂大撒幣。

送農耕農具,鼓勵百姓拓荒,甚至還送衣服,精鹽,醃肉,醃菜等作為獎勵。

而各地州縣官吏,也讓他們建造安置房。

將火爐,鍋碗瓢盆送去,做好冬日雪災安置準備。

秦布衣在擴建鋼鐵廠,鑄造廠等重要工廠的時候。

建造最多的廠子,一是製鹽廠,二是曬魚場。

第三就是陶瓷廠了。

水泥廠,磚窯廠,都不如陶瓷廠多。

陶瓷,秦布衣的技藝可是異常深刻。

前世華夏的外國名字,翻譯過來就是瓷器。

自唐朝時,瓷器就是華夏外貿商品最多的東西。

所謂的絲綢之路,都得給瓷器讓道。

這還要從印尼的一艘阿拉伯商船沉船說起。

當時這艘沉船被髮現之後。

直接震驚了整個世界。

這是一艘公元九世紀的沉船。

也就是一千二百年的唐朝。

這船是阿拉伯商人的商船。

船上有著各種金銀器,銅鏡等等,然而最多的就是瓷器。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黑石號。

其中瓷器出口的數目,多達六萬多件。

而另一個有名的沉船,就是南海一號。

宋代的國內商船,有著多達十六萬件文物。

當時出口最多的商品,還是瓷器。

多達十三萬件。

這可都是真實的曆史。

瓷器這東西的商業價值,放在古代,那就是奢侈品。

尤其是十六世紀時期引發的瓷器熱。

青花瓷,各種釉彩瓷器,能夠被畫到各種宗教神靈的油畫之中,可見其價值。

而諸多皇室所珍藏的瓷器,現今都保留著諸多皇室宮廷之中。

當時有些國王和貴族,為了瓷器,竟不惜用自己的軍隊做交換。

宴會中,瓷器也是主角。

上流社會在中國訂製高階瓷器,運回過來還會用各種金銀包裝。

當時秦布衣瞭解這段曆史的時候,也是給震驚到了。

誰能想到,瓷器會有遠超黃金的價值?會得到如此狂熱的追求?

不過,華夏瓷器的輝煌,都在近代被摧毀。

自西方工業革命之後,對科學研究的掌控,深入瞭解化學物質及其運用。

瓷器的科學製作,加上用各種化學試驗來推陳出新。

中國的瓷器,就落後於世界。

哪怕是秦布衣穿越之時,世界上最頂級的瓷器,竟然不是華夏這個發明之地。

而是國外的。

甚至還有冷笑話吐槽。

中國最好的瓷器,是從墓地裡挖出來的。

古代中國的工匠地位低下,各種敝帚自珍的傳統,是很多技藝失傳的絕對因素。

很多瓷器的燒製,一旦指定的匠人離世,那麼這種技藝就會直接失傳。

而自打西方掌控瓷器燒製技術之後。

他們就將各種燒製的方法,材料比例,種種,都會科學的詳細記錄,隨之擴展實驗。

然而華夏古代到近代,都缺少這種科學記錄的習慣。

這也是可惜,可歎的事實。

文明的落後,不是恥辱。

恥辱的是妄自尊大。

前世古代冇有這些科學發展的記錄習慣。

這一世,秦布衣都給記錄好。

不僅要記錄,而且要培養出來。

瓷器是消耗品,也是未來貿易的商品重頭。

所以,秦布衣在瘋狂擴建瓷器燒製。

各種產品,全部記錄下來。

這也是發展的方向。

秦布衣為了調動百姓積極性,開荒也好,鼓勵掃盲學習,做工也好。

很多獎勵,除了日常生產的精鹽,醃菜,醃肉之外

送的最多的,就是這些瓷器了。

耶律娜穆衍從齊州一路走來。

見到百姓過得比遼國更好。

除了秦布衣撒幣的原因。

另外就是很多輕工業都出現了產業化規模發展。

雖然規模化還不算太大,可已經能夠滿足江南諸省的不少百姓生活了。

耶律娜穆衍要是去了江南或是其他地方。

她會發現。

這些個地方,絕對比不上江河諸省。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